![]()
我将陆续花上千期文章,用毛选思想,解读史学巨著《资治通鉴》。
今天开始,咱们正式进入“战国七雄”的部分。
首先来看一个“乡巴佬”的逆袭,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一个长期被人看不起、处在鄙视链底端的“边缘小国”,是如何成为一个雄视天下的“虎狼之国”的?
这么说吧,在春秋战国的“诸侯朋友圈”里,秦国就是那个被所有人屏蔽的人。
为啥?因为它出身太“草根”了。
他们的老祖宗,说出来你可能不信,是给周天子养马的。
因为马养得好,才勉强被赏了一小块地,位置还在当时华夏文明圈的最西边,天天跟戎狄少数民族打交道,属于鄙视链的最底端。
东边那些国家开“高端聚会”,压根不带秦国玩,私下里都管他叫“夷翟”,啥意思?就是“没开化的野蛮人”。
到了战国初期,更是被邻居魏国打得鼻青脸肿,连祖宗传下来的、最重要的河西之地都被抢走了。
![]()
直到公元前361年,秦国出了个硬核少年——秦孝公。
这小子,刚登基才二十一岁,年轻气盛,心气儿高啊。
他站在残破的宫殿里,看着地图上日益缩小的国土,听着东方传来的各种嘲笑,内心的屈辱和愤怒,达到了顶点。
他做出了一个改变中国历史的决定:
他向全天下,发出了一封千古流传的“招聘广告”——《求贤令》。
内容翻译过来就一句话:“英雄不问出处!不管你是谁,不管你来自哪个国家,只要你能让秦国变强,我就给你高官、给你封地,跟你一起,共分天下!”
这封“招聘广告”,吸引了很多能人。其中一个改变了秦国,也改变了中国历史走向。
他,就是商鞅。
商鞅,原名公孙鞅,卫国人,一个没落的贵族。 他有惊天纬地之才,但在自己的国家,根本没人鸟他。他先是跑到当时最强的魏国去打工,结果还是得不到重用。
商鞅的心里,也憋着一团火。他是个顶级的野心家,他需要一个舞台,一个能让他尽情施展才华、实现抱负的舞台。 这时候,他看到了秦孝公的《求贤令》。他眼睛都亮了。他知道,他的机会,来了。
商鞅揣着一肚子“屠龙之术”,经过了三场面试,终于得到秦孝公赏识。
![]()
第一次,他讲“帝道”。就是上古三皇五帝那套,用道德感化天下。秦孝公听着听着,眼皮就开始打架了。心想:哥们儿,我这边房子都快被人点着了,你跟我聊诗和远方?别人都拿刀架我脖子上了,你跟我讲爱与和平?
第二次,商鞅一看路子不对,换了个方案,讲“王道”。就是周文王、周武王那套,仁义治国。秦孝公还是不感冒,为啥?因为“王道”是个慢功夫,需要几代人的积累。可秦国等得起吗?外面一群狼盯着,你在这慢悠悠地“温良恭俭让”,不等你把德行修满,家早就被人家抢光了。
第三次,商鞅豁出去了。他收起了所有温情脉脉的包装,直接端上了法家那套最生猛、最刺激的“霸道”方案。核心就俩字:强权。
如何富国?如何强兵?如何让所有国民都变成嗷嗷往前冲的战争机器?
这一次,秦孝公听得两眼放光,激动地挪着膝盖凑到商鞅跟前,一聊就是几天几夜。
秦孝公终于被说服了。他对商鞅说:先生,就按你说的办!
但是,要在一个国家搞这么天翻地覆的改革,光老板点头还不行,还得过董事会那关。
于是,在秦国的朝堂上,上演了一场关于“守旧”还是“创新”的世纪大辩论。
这场辩论,它完美地展现了任何一场变革,都会遇到的核心阻力。
![]()
反方辩手:以甘龙、杜挚为首的贵族大臣。他们的观点很简单:“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就是说,跟着老祖宗的规矩走,不会犯错。他们认为稳定压倒一切。秦国虽然弱,但好歹还活着,祖宗的规矩用了几百年,没出大乱子。你现在要全盘推翻,万一玩脱了怎么办?这是一种典型的“路径依赖”和既得利益者的阻力,是所有组织变大之后的通病。
正方辩手:商鞅。 商鞅的回答,堪称“降维打击”。他说: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就是说,治理国家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用拘泥于古法。
他一针见血地指出:稳定,就是稳定地穷,稳定地被人打!时代变了,现在是“大争之世”,你不变,就是等死!
这场辩论,彻底点燃了秦孝公内心的那团火。
他当场拍板:“就按商鞅说的办!谁敢反对,就是跟我过不去!” 一个渴望变革的君主,和一个手握雷霆手段的改革家,就此,开启了秦国的“超级进化”——商鞅变法。
变法方案怎么让老百姓相信?
怎么让他们知道,这次是来真的,而不是喊喊口号?
商鞅策划了一场,堪称中国历史上经典的公关活动——徙木立信。
![]()
他在都城南门立了一根三丈长的木头,贴出告示: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十金。
老百姓都围过来看热闹,但没一个人动手。大家心里想:哪有这种好事?搬根木头就给十金?这里面肯定有诈!这是人性中最普遍的怀疑和观望心态。
商鞅一看,加码!“谁搬,赏五十金!”
重赏之下,终于有个胆大的哥们站了出来,心想:反正就是出点力气,试试就试试。他扛起木头,在全城人惊愕的目光中,一步步走到了北门。
商鞅当场兑现承诺,给了他五十金,一分不少。
这件事,像病毒一样在秦国传播开来。它传递了一个极其清晰的信号:政府说的话,算数!法律的权威,不容置疑!
信誉,这个变革最重要的基石,就这样被商鞅用一种极具戏剧性的方式,深深地砸进了秦国人的心里。
基础打好了,接下来,就是真正的“硬菜”了。
变法的核心,是如何把国家改造成一部战争机器。
商鞅的改革,是一套组合拳,招招致命,拳拳到肉。
其核心目标只有一个:将整个秦国社会,彻底改造为一部高效、冷酷、只为耕战服务的战争机器。
![]()
第一拳:奖励军功,打破铁饭碗。 这是最核心、最颠覆的一条。
商鞅规定:从今以后,不管你爹是谁,不管你是不是贵族。想要爵位,想要土地,想要奴隶,只有一个办法,上战场,拿人头! 这套制度,叫“二十等爵制”,简直就是一套“军功KPI”。
砍一个敌人脑袋,升一级爵位,赏一块田,分一个奴隶。
你爹是王公贵族?对不起,你要是没军功,你儿子连继承权都没有,成年了就得当普通老百姓。
你是个农民?没关系,只要你敢在战场上拼命,砍五个脑袋,你就能分五个人的田产,还能当个小官。
这一招,彻底砸碎了贵族的世袭铁饭碗,建立了一个绝对的“军功第一”的激励机制。瞬间点燃了整个国家底层的欲望和野心,把秦国变成了一个全民皆兵的“狼性团队”。
秦国士兵上战场,眼睛都是红的,因为他们看到的,不是敌人,是移动的“KPI”,是“行走的爵位和土地”。
第二拳:实行连坐,天罗地网。
商鞅规定:五家为一“伍”,十家为一“什”,互相监督,互相担保。
一家犯法,你不举报,对不起,十家连坐,一起砍头!这一招,狠到了极致。它把国家管理的成本,转嫁给了每一个社会单元。每个老百姓,都成了秦国政府的“监控摄像头”,邻里之间的温情被切断,取而代之的,是互相猜忌和监视。
第三拳:重农抑商,聚焦主业。商鞅认为,农业和战争,是国家的“一体两面”。粮食是军队的保障,士兵是保卫农田的力量。所以,必须把所有社会资源,都集中到这两件事上。商人被视为投机取巧、不事生产的“寄生虫”,要用重税打压。读书人、游士,被看作是夸夸其谈、思想混乱的“不安定因素”,也要被禁止。整个国家,只允许一种声音,那就是“耕田+打仗!”
第四拳: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新法推行不久,太子犯了法。
这下,所有人都盯着商鞅,看他怎么办。
商鞅说:“变革推行不下去,就是因为从上面的人带头破坏!” 太子是未来的国君,不能用刑。怎么办?
商鞅一挥手:“那就处罚他的老师!” 于是,太子的两个老师,一个被割了鼻子,一个被脸上刺了字。
连太子的老师都敢动,这一下,彻底打掉了所有旧贵族的侥幸心理,让法律的权威,凌驾于一切特权之上。
新法,像一台精密的机器,开始在秦国大地上,轰隆隆地运转起来。
这场变法,持续了近二十年。效果是惊人的。
变法十年后,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秦国,这台曾经破旧不堪的机器,被商鞅用铁血重新锻造成了一部崭新的、马力全开的“虎狼”战车。
它开始疯狂地对外扩张,收复了失去的河西之地,把曾经欺负它的魏国打得满地找牙,一跃成为战国七雄中最令人畏惧的强权。
好了,故事讲完了。
商鞅变法是强国之术,还是“魔鬼”契约?
从效果来看,是立竿见影的。
国家有钱了,军队能打了,老百姓也因为耕战,过上了还算温饱的日子。
但是,这台高速运转的机器,真的完美吗? 我们用毛选思想和政治学的“手术刀”,来解剖一下它。
![]()
首先,变法好在哪?它是更先进的“国家构建”。
商鞅几乎是凭一己之力,在中国大地上,首次构建起了一个“中央集权国家”的雏形。
在商鞅之前,国家是“贵族”的。国君想管事,得通过一层层的贵族。 商鞅把所有中间商都砍掉了,建立起了“国家和原子化个人”之间的直接联系。
每个人,不再是你家族的、你宗族的,你首先,是“秦国”这个国家的。你的所有KPI,都由国家来定。 他用“法律”,取代了“礼制”,强调理论上的“以法治国”,这在当时,是颠覆性的进步。
然后是打破旧秩序,实现社会公平的“大洗牌”!
这简直是古代版的“阶级跃迁”!以前,老百姓想出头,没门儿!商鞅变法直接把贵族特权给削了。他告诉你,不管你爹是谁,只要你能力强,能为国家创造价值,你就能出人头地。
这就像一剂猛药,刮骨疗毒!把一个僵化的、没有活力的社会,重新激活了。
可以说,商鞅是一位真正的“建国者”,他打造的这套制度,领先了世界近两千年。
然后,变法坏在哪?它也是对人性的彻底漠视。
![]()
它的问题,和它的优点一样突出。 我们用毛选思想来分析,就能看清它的“命门”所在。
1.从《矛盾论》的视角:解决了旧矛盾,也制造了新矛盾。
商鞅变法,完美地解决了当时秦国最主要的矛盾,“落后就要挨打”的生存矛盾。 但是,为了解决这个矛盾,他又亲手制造和激化了新的矛盾:
国家机器与人性的矛盾:他把人,当成了实现国家强大的“工具”和“资源”,而不是活生生的人。连坐法、严刑酷法,让整个社会充满了恐惧和告密,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信任,被摧毁了。
强国与安民的矛盾:他打造的,是一个为了战争而生的机器。这台机器,在对外扩张时,效率极高。但当天下统一,不再需要高速运转时,它那严苛的律法和对人民的压榨,反而会成为加速自己灭亡的催命符。
它虽然带来了强盛,但也埋下了秦朝短命的伏笔。
2.从《群众路线》的视角:这是一场没有“灵魂”的顶层设计。
商鞅的改革,是一场精英主义的“顶层设计”。 整个过程,是“强加于民”,而不是“发动群众”。 他设计了一套完美的制度,然后用最血腥、最严酷的手段,逼着所有人去遵守。老百姓,只是被动的接受者,是国家这台机器上的“人肉电池”。
而毛选思想的核心是什么?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是启发群众、教育群众、发动群众,让群众认识到,这个事业,是他们自己的事业,让他们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去参与。
而商鞅,只是把人民当成冰冷的“工具”。
所以,回到我们普通人。
商鞅的故事,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
对于组织,不管是公司、还是国家,想要在残酷的竞争中发展,必须建立能激发组织活力的激励机制。论资排辈、大搞特权、资源世袭、因循守旧,最终只会被时代淘汰。只有让最有能力、最敢拼的人脱颖而出,组织才有未来。
但是,它也用最惨痛的教训警示我们: 永远不要把“效率”凌驾于“人性”之上。永远不要把你的团队,当成实现你个人目标的“工具”。
一个没有温度的制度,一个只靠恐惧和利益驱动的组织,也许能赢得一时,但一定走不远。因为它,没有“灵魂”。
最伟大的“组织”,不仅要有强大的战斗力,也要有凝聚的人心。
这,或许才是《资治通鉴》“商鞅变法”这个故事,真正想告诉我们的,跨越千年的秘密。
如果这期内容对你有启发,可以多多互动支持一下,让我有动力继续更新。
后续,我们将继续深挖,看看秦国是如何横扫六合,一统天下的。
我是亿文,下期再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