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寓之,出生风水世家,其人之前有过介绍。
当时,建康有童谣:“白马向城啼,欲得城边草。明日陶郎来,溪水钱塘潮。”
这歌谣不难解释,白马代表披着丧服的百姓,想向官家要口吃的,日夜啼哭却毫无作用,陶郎影射五帝之一的唐尧,陶郎总有一天会到来,用潮水冲开大门。
其信息解释起来,为唐氏家族造反制造了舆论。
唐寓之是懂风水之人,他此时又密集地行天子望气术,宣传自家祖坟时常紫气如盖,老宅苍云若浮,必是龙居之所。
不久,唐寓之又在祖坟挖到金刀玉玺。
![]()
就这样,狐鸣鱼书俱全,按天地压胜之理,全然可以起义。
当然,上述只是古来起义的惯用手法,但就算天命又如何?造朝廷的反,要有底气和实力,没有兵马粮草,又有何用?
那些爸爸当皇帝,儿子当丞相,舅子当将军,村民为百官的土皇帝,县令就能旋即消灭之,何其悲壮!
那么,唐寓之起义的底气在哪里?
一,有人支持。
财力上,他有富阳首富柯隆的鼎力支持。此人是当地一霸,他为唐寓之直接贡献了铤数千口,以作军资。
人才上,有将领高道度。此人估计是刘宋末年高道庆亲戚,参加过战争。当年,高道庆曾在打击刘休范、刘景素以及告发沈攸之时候立过功劳,手段狠辣,但最后却被萧道成借故杀死。所以高道度心存不满,和唐寓之密谋已久,唐寓之一决断,高道度就带领兵丁全部跟随。
发动群众上,根据《顾宪之传》,当时会稽郡财税长官杜元懿,不顾地区频岁失稔,在埭司责税方面,幸灾榷利,格外加倍,盗公敛民,过往人民怨声载道,顾宪之预言,人民迟早会不惜生命家庭代价来反上的。所谓苛政猛于虎,地方有这样的长官,群众已经被逼到了悬崖边上。
二,认真做了工作。
唐寓之一介村豪,但能顿时聚党四百人,水断商旅,组织近县暴起,一夜攻陷了新城、桐庐和富阳三大富庶之地,足以证明,唐寓之的头脑也还灵活,准备工作也做得扎实,具有能干成事的基本素质。
![]()
三,天时不错。
当时会稽太守王敬则,扬州刺史萧嶷,统统都去了建康述职,遇到大事,留守之人动不了军队,所以起义军在攻城略地上就占了便宜。另外,正好大旱过境,不配合检籍的世族和唐寓之站在一起,开仓赈粮,很多流民赶来,所以唐寓之起义没几天,响应人数突然达到了三万人,这个人数可不算少,要知道,当初刘子勋大军,最后能战的有生力量也只有两万人。
四、地利优势。
当时作家吴均有篇名文是这么描述富阳的:“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这本是优美文字,但从字里行间看到的画面,多为莽莽的原始森林,这种环境,十分有利于利用山水布防。
五、这里的人不和。五十年前,此地曾有“富阳孙氏聚合门宗,谋为逆乱”,这是孙坚后人支族的作乱,当初,朝廷为了平衡,对造反之徒仅仅是“分别善恶,执送愿徙贼余党数百家于彭城、寿阳、青州诸处”,如今,青州、彭城多处陷在北魏,徒留下了此处诸多家庭,背着有谋乱罪名偷生,想起来也有造反的可能。
因为以上这些条件具备,唐寓之起义前期顺风顺水,没多久,又相继攻占了扬州腹地会稽郡、吴兴郡的重要地区,攻陷了东阳郡首府。
吴兴太守沈文季、会稽师爷张思祖紧急派出政府部队,也不多时就被击溃。
又没多久,东阳太守萧崇之也被疯狂的起义军杀死,留下了孤儿萧景站在风中毁骨,面对这满目疮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