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上高,地图上一个不起眼的小地名。可在1941年春天,这里曾响起过抗战正面战场上最激烈的一轮炮声。
一场没有预热的会战,我军正面击溃精锐日军,打出战术最高水平,歼敌两万,却长期沉在历史角落。到底这仗有多漂亮,又为什么这么低调?
![]()
仗打得这么利落,真不该沉底
1941年3月14日,江西赣北,天气回暖。日军打着“打扫战场”的旗号,从南昌、奉新、靖安三路突入上高,一头扎进了第十九集团军驻守的阵地。
他们带来了第34师团和第20混成旅团,总兵力约3万人,任务是闪电突进,三日内夺取上高主阵地,打通南昌—宜春交通线。
没想到,这一扎就扎进了“陷阱图纸”。
![]()
正面迎敌的是我第九战区。作战指挥部设在宜春,统帅罗卓英,早在一周前就调动了11个师,5万兵力,在高安、上高、宜春一线拉开防御线。
指挥部设在宜春城郊,参谋室通宵不断电,地图摊满桌。
日军来的时候,是按照老剧本来的:中路主攻,南北侧翼支援。可国军这回不演老戏。前线设了三层火力区,每层阵地配有机枪连、迫击炮、临时地雷阵。
敌人推进一个营地,得填上一个中队。
![]()
3月15日拂晓,日军第一波攻入上高县东北的敖山,正遇第49军第一师前哨阵地。激战持续到傍晚,敌军推进不足三公里,伤亡超600。
次日夜间,敌军改走林间小路,结果误入74军预设伏击圈,高堎镇北一带激战七小时,敌军第二梯队全数溃退。
到了3月23日,张灵甫所在的部队从西线侧击,强行穿插敌军后侧,切断补给线,敌军混成旅团陷入孤军状态。中路阵地压力骤降,国军开始组织局部反攻,逐步推进敌人后撤线。
![]()
这一仗从3月中旬打到4月初,日军死伤过两万,被迫全面撤出上高,全线告败。我军收复赣北多个重要据点,粉碎了敌军稳固南昌—宜春线的战略设想。
战术执行如此之整,战场节奏掌握如此精准,这场仗打出了正面战场少有的主动性。
日军扔了芥子气,本想趁乱压制防线,结果因地形潮湿反中己军,自己被熏得晕头转向。敌人节奏被彻底打碎,我军推进几近“平推”。
能在装备、兵力、主动权都不占优的局势下打出歼敌两万的结果,还稳定了战线,这仗,不“漂亮”谁还配?
![]()
可问题来了——这么漂亮的仗,怎么会少有人知道?
仗赢了,可舞台太小,灯光也暗
为什么知名度低?上高会战是赣北一隅之战。规模有限、地理偏僻,是它天然的短板。
而1938年的台儿庄战役,国军投入兵力超过20万人,与敌军4万人对比,是典型的“5比1”压倒式部署。
百团大战,八路军更是动用了105个团,20万人,敌我兵力约为“1比1”。
![]()
反观上高,仅动用了5万部队应对日军3万主力,虽然歼敌人数不低(超2万),但从整体兵力规模看是比不上的。
从敌军来看,台儿庄面对的是日军入华初期最锐利的两支部队,战斗力正值巅峰;百团大战则是对抗华北“囚笼政策”下的正规部队。
而上高的主敌第20混成旅团,是在昆仑关战役中败北后由残部拼凑而成,战意不强、编制不整。虽仍属正规军,但对比之下,敌人不够“硬”,赢了也显得“没那么提气”。
再加上台儿庄守住了徐州,直接阻断了日军直取武汉的战略企图。百团大战打掉敌占区铁路、公路、电缆千余公里,瓦解了敌人在华北的整体控制体系,直接打断了其“南进”节奏。
![]()
上高会战没做到这一点。虽然收复了上高、稳定了赣北,但它守的是“局部平衡”,不是“战略拐点”。敌人失败之后不过调回调整,并未就此崩盘。
台儿庄在1938年即获英美各大媒体报道,百团大战更是被《红星报》、史沫特莱等国际记者密集关注,形成了“国际宣传节奏”。
而1941年的上高战役,恰处世界局势剧变之际(珍珠港前夕、苏德战争前夜),信息传出慢,地理偏远、媒体资源稀缺,最后“消息出了,但没传开”。
舞台小?那也得打得像样!
虽然“聚光灯”没打上来,但战场上是真刀真枪干出来的。
整个会战期间,张灵甫指挥的步兵团主动请缨,连续三次突击敌军侧翼。
每次出击,都在天亮前完成部署,用夜战逼敌疲于应付。张部在高堎镇一带伏击成功,截断敌军前后联络,成了全线反攻的起点。
![]()
胡琏部则死守东线防线,在缺乏重武器支援的情况下连续抵抗日军穿插攻击12次,没有丢一寸阵地。
敌人调来毒气弹,扔在我军阵地前沿。可因地形复杂,毒气未形成扩散,还被湿气压低,反伤己军,让自己人自乱阵脚。
地道战、地雷战、民兵支前,也同步展开。地方支援力量单日运输弹药8000件,民工上阵清障、构筑工事超过3万人次。
上高地处赣北,丘陵河网密布,道路曲折。我军利用地形,主动设置阵地转移点,日军每日推进不过三公里,战斗全线拖延至近20天,打光了敌人锐气。
![]()
收复上高全境后,我军迅速布防,将九战区正面防线整体推进30公里,稳住了整个赣北防线结构。
这仗没戏剧光环,也没人渲染悲壮,打完仗也没人大讲特讲。可真正撑起赣北战线的,是这些拼到底的士兵、百姓和指挥员。
没有战略转折,没有国际轰动,但这一仗就像钉子钉在赣北地图上,扎牢了抗战南方一角。
参考资料:
中日军队在上高会战中的战略战术博弈.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11-10
上高会战述评.江西社会科学.1995-12-25
上高会战,毙伤日寇2万_本报特约撰稿.中国国防报.2011-04-15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