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火中的海军:长江上的殊死一搏
1937年,淞沪会战落幕,中国海军也迎来了它最艰难的时刻。
没有了制海权,军舰被迫自沉,昔日驰骋大洋的将士们,如今只能退居江河湖泊,化身为内陆水军。
这是一场注定悲壮的战斗,他们面对的敌人是占据绝对优势的日本海军,装备落后、火力不足,但他们依然选择坚守。
长江沿线,一座座要塞成为他们最后的阵地,炮火连天,生死一线,他们用血肉筑起最后的防线。
![]()
马垱要塞:沉默的杀机
1938年6月,日军舰队沿江而上,目标直指马垱要塞。
这里的中国海军炮兵早已埋伏多日,静静等待敌人的到来。6月22日,日军小型炮艇十余艘,在远程舰炮的掩护下试探前进。
炮台一片沉寂,仿佛无人生还。
日军放松了警惕,全速驶近。
![]()
突然,沉默被打破,炮台瞬间怒吼,子母弹精准落入敌舰之间,水柱冲天,三艘炮艇被当场击沉,其余狼狈逃窜。
这一战,让日军意识到,长江上的中国海军并未屈服,他们仍然有一战之力。
但胜利只是短暂的。
日军迅速调整战术,海陆空三路夹击。
炮台虽拼死抵抗,但终究寡不敌众。
![]()
面对敌军步步紧逼,马垱的守军被迫撤退,临走前,他们将炮闩拆下深埋,决不让日军轻易夺取。
湖口要塞:水雷的阻击战
马垱失守后,湖口成为新的战场。
中国海军提前在江面布下三百余枚水雷,试图阻挡日军舰队的推进。
果然,日军在排雷不及的情况下,不敢轻举妄动,改由陆军绕道进攻要塞后方。
![]()
7月4日,敌军舰炮开始远程轰炸湖口炮台。
可惜的是,这里的火炮多是固定炮座,射程有限,无法有效反击。
这场战斗最终演变成一场陆战,海军炮兵不得不放下炮管,拿起步枪,与陆军一道迎战敌人。
两昼夜血战,第26师伤亡过半,要塞最终失守。
田家镇:最后的屏障
![]()
湖口、马垱相继失守后,日军直逼武汉,田家镇成为阻挡敌人西进的最后屏障。
为了加强防御,海军将从军舰拆下的大口径火炮部署于此,并在葛店设立辅助炮队。
大战前夕,海军总司令陈绍宽亲临一线,向守军训话:“委座就在武汉,我们的战斗,他就在身后看着。”田家镇的守军明白,这一战不仅关乎生死,更关乎海军的荣誉。
9月18日,日军舰队试探性进攻,被要塞炮台精准击中,狼狈撤退。
随后几日,日军多次尝试突破,但均被击退。
![]()
直到9月24日,日军改变策略,绕道南岸富池口,成功登陆。
南岸失守后,田家镇炮台完全暴露在敌火力之下,局势急转直下。
尽管如此,守军依然坚持战斗,敌军日夜轰炸,炮台几乎被夷为平地,但海军士兵仍坚守阵地,顽强抵抗。
直到28日,彻底被包围后,才接到撤退命令。
葛店:最后的孤岛
![]()
田家镇失守后,葛店成为武汉下游最后的防线。10月22日,日军舰队试图突入,结果两艘军舰触雷沉没,余舰不敢冒进,转而用远程炮火轰击要塞。
陈绍宽再次亲赴战场,亲自指挥战斗。
然而,日军战术老练,很快便利用间谍标记目标,精准轰炸炮台。
与此同时,日军陆战队在下游登陆,向要塞步步逼近。
10月25日,守军与指挥部失去联系,四面楚歌。
![]()
直到傍晚,远方升起三组橘黄色气球,这是撤退信号。
炮兵们将最后的炮弹射向敌舰,随后趁夜突围。
葛店失守,武汉门户洞开。
从马垱到葛店,中国海军在长江沿线鏖战数月,以极其有限的装备,硬抗日军海陆空三军围攻。
他们没有制海权,没有强大援军,甚至连撤退命令都姗姗来迟,但他们依然选择死守阵地,哪怕最后只能用步枪抵抗舰炮。
![]()
有人说,这是海军的悲歌,也是民族的血泪史。
但换个角度来看,这更是一种绝境中的抗争,是不愿屈服的铮铮铁骨。
即便最终失守,他们依然让日军付出了惨重代价。
他们不是失败者,而是用生命书写历史的战士。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