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战的烽火岁月里,新四军第七师被称为“富七师”,这称号可不是随便来的。
别的部队吃糠咽菜,他们却能吃上大米白面;别的战士衣衫褴褛,他们的军装却用进口布料制作;别的军队紧缺武器弹药,他们的装备却是全军最顶尖的。
更让人瞠目结舌的是,仅仅两年时间,他们上交军部的现款就高达5300万法币,这个数字在当时能供20个最顶级的师一年吃穿用度。
靠着这份“富庶”,第七师成为抗战时期经济实力最强的部队之一。
那么,他们是怎么做到的?背后又隐藏着什么样的故事?
![]()
战争年代,口袋比枪重要
在抗战时期,枪和粮一样重要,但口袋里的钱才是最硬的底气。
第七师最初的情况并不特殊,甚至可以说贫穷得有点惨。
那时,军队靠着打土豪、筹款支撑,但这种办法显然不能长久。
尤其是在日军的封锁下,物资匮乏成了常态。
![]()
可第七师却在困境中另辟蹊径,硬是开创了一条经济自救的新路子。
而这条路的成功,离不开几个人的奇招妙计。
曾希圣:能打仗,更会搞钱
第七师的政委曾希圣是个传奇人物。
他不仅在战场上有一套,在经济建设上也堪称高手。
![]()
说起来,他的起点并不高,出生在湖南一个普通农家,但凭着一股韧劲考进了黄埔军校。
革命失败后,他转入地下,靠着在国民党内部的兵运工作屡次为红军送出重要情报。
譬如强渡乌江时,他冒充蒋介石发电报,成功骗过敌军,让红军赢得了宝贵时间。
这样的人物,到了第七师后自带一股不服输的劲头。
他深知一支部队不能只靠打仗生存,于是将目光投向了地方经济。
![]()
当时,他提出了“军民一体”的大生产运动,发动部队种地、办工厂、搞贸易。
可是,单靠自给自足远远不够。
为了筹款,他带着队伍专盯敌人和汉奸的财产,该缴的缴,该收的收。
更绝的是,他还在重要水路设卡,向过往船只收取“买路钱”。
这样的办法虽然奏效,但也有隐患,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矛盾。
![]()
于是,曾希圣开始寻找更稳妥的办法。
蔡辉:把敌人的资源变成自己的
在这场经济战中,蔡辉是关键人物之一。
他是第七师经济网络的操盘手,专门负责与敌占区的战略物资贸易。
听起来不可思议,但在那个年代,有些事情就是这么戏剧化。
![]()
蔡辉的高明之处在于,他能用一袋盐换回一袋粮食,还能让敌人心甘情愿地合作。
当时,第七师奇缺盐,而盐是日伪控制的物资。
蔡辉通过中间人杨大炎,联系上了敌占区的汉奸汪子东。
别看汪子东是个汉奸,但为了利益,他愿意跟谁都合作。
蔡辉抓住这一点,与他达成协议,用粮食换盐。
![]()
第一笔交易就让双方尝到了甜头,之后,蔡辉又通过杨大炎搭上了上海的大盐商和棉布商,建立了一条隐秘的物资交换线。
靠着这条“黄金线”,第七师不仅解决了物资短缺的问题,还赚得盆满钵满。
叶进明:暗线中的运输大佬
如果说蔡辉是交易的策划者,那叶进明就是这些物资的搬运工。
他的任务是将交易来的物资安全送回根据地,而这个过程危险重重。
![]()
为了不暴露身份,叶进明在南京、芜湖等地建立了多个秘密转运站,用假身份在日军金融机关里自由穿梭。
他的工作不仅仅是运输,还负责筹备军用物资。
有人回忆说,叶进明送回的物资多得需要用麻袋装,汽车拉。
这些物资中,不仅有粮食、盐,还有电台、西药、印刷设备等进口商品。
这些资源,不仅支撑了第七师的日常运转,还让他们在抗战中拥有了更多筹码。
![]()
更重要的是,这条隐秘的运输线成了第七师的生命线,直接决定了他们的生存和发展。
饶漱石:从“刺刀”到“印钞机”
最后一个重要人物是饶漱石。
在新四军中,他被称为“华东王”,不仅因为权威,还因为他善于调动资源。
他比任何人都清楚,战争需要钱,钱从哪里来才是关键。
![]()
他通过海外华侨网络募集资金,还推动第七师将经济工作系统化。
有人说,他把第七师从一支“刺刀”部队变成了一台“印钞机”。
在他的推动下,第七师将经济情报融入军事行动,处处占得先机。
第七师的成功,不仅在于他们能打仗,还在于他们敢于创新。
曾希圣、蔡辉、叶进明、饶漱石,这几个人用不同的方式,为第七师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
有人说,战争是烧钱的艺术,但第七师却用自己的方式证明,战争也可以是生财的艺术。
这种在绝境中求生的智慧,值得我们铭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