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电影《澎湖海战》凭借着首批十二张人物角色的海报火爆网络,引发舆论热议。这一部原本以1683年清军收复台湾为背景的影片,原本应该以宣传历史正能量为主题,却因海报中多处历史细节的失真,在历史还原和艺术加工之间似乎走偏了方向,被历史爱好者指出存在很多史实错误。本文将依据可靠权威史料,逐一对照分析海报中存在的几大历史细节错误,还原历史原貌。
![]()
一 海报标注 VS 史料记载错误:“东宁”不是国号,是地方行政名称
在《澎湖海战》的十二人物海报中,与清军对战的台湾军事集团,四个重要人物都被标注为“东宁水师总督刘国轩”“东宁宣毅左镇邱辉”等称号,就是把“东宁”作为当时台湾的代称呈现……
网友们都觉得“东宁”一词尤为刺眼,似乎是要宣传当时东宁是一个独立的国号。如果东宁是一个国号,当时平定台湾的澎湖海战,不再是平定分裂势力的内战了,失去了统一战争的正义性质!
事实上,郑成功及其子孙在台湾建立的政权,从来不是“东宁王朝”或“东宁政权”,一直坚持使用“明郑”或“明郑政权”的称谓,当作一个反清复明的基地……
![]()
永历十五年,也就是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之后,将赤坎为“东都明京”,意为“东方的明朝都城”,也就是明朝的东部首都,宗旨在于延续明朝正朔,与清朝对抗。
当郑经继位之后,在1664年三藩之乱后退守台湾,反清事业失败,才把“东都”改为“东宁”,意为“东方的安宁”,并设“东宁总制”统管军政。
但台湾的明郑政权一直奉明朝为正朔,使用永历年号,行政文书均署“大明”名号;本质上是明郑政权在台湾地区设立的行政区域名称,核心诉求就是“反清复明”,并非独立国家的国号,更不是分裂自立。
在清代官方文书从未使用“东宁”作为行政区划或军事目标名称。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琅率军攻台前,清廷发布的诏令、奏章中均称台湾为“海逆踞地”“伪郑巢穴”或“台湾贼巢”,战后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因此,从历史归属来看,无论是明朝收复澎湖(1624 年)驱逐荷兰殖民者,还是 1683 年澎湖海战奠定统一基础,台湾始终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用“东宁”称呼明郑政权,是非常不恰当的!国号称谓的混淆,容易误导观众对统一战争性质的认知!
二 海报标注 VS 史料记载错误:冯锡范的“忠诚伯”头衔存在时间错位
在《澎湖海战》的海报中,将冯锡范称为“东宁忠诚伯”,存在明显的历史错位。冯锡范在台湾明郑时期,虽然是位高权重的权臣和外戚,却未获得这一封号。
在历史上的冯锡范,虽然是台湾明郑政权的权臣,却因权力欲望膨胀,发动了“东宁之变”,把郑经指定的继承人—郑经长子郑克臧给谋杀,然后拥立12岁的女婿,郑经的二儿子——郑克塽为傀儡,自己则成为实际执政者,委托的“外戚专政”。
![]()
冯锡范当时“划峡而治”、勾结外部的行为,其本质是分裂国家的行径,与我们坚决反对的任何分裂形式在性质上有相通之处。
冯锡范分裂台湾的行为,结局悲惨。1683年澎湖海战中,刘国轩率明郑军主力殊死抵抗,冯锡范却坐镇台湾本岛,未派一兵一卒增援。战败后,他第一时间带着女婿郑克塽向清军投降。
当接受清朝招抚之后,被康熙皇帝获封“忠诚伯”,战死的刘国轩仅得“顺清侯”的虚衔。因此,电影将降清后获得的头衔用于降清前的角色设定,无疑是一种时间线上的错乱。
在电影《澎湖海战》中把冯锡范宣传为“谋独穷途”,实质是没深刻批判他的“买台求荣”的卑鄙勾当!
![]()
三 海报标注 VS 史料记载错误:刘国轩“东宁水师总督”的头衔标注错误
《澎湖海战》的海报中,把刘国轩称其为“东宁水师总督”。但是根据《台湾府志・职官志》记载”“康熙朝《清实录》中相关诏令显示,刘国轩在明郑的正式官职是“总督承天府南北两路军务”,主要管辖台湾本岛及附属岛屿的军政事务,并非专职的水师,乃是违背史料的错误。
在历史上,明郑水师的最高指挥官是“水师镇总兵”,如在澎湖海战中战死的江胜,其官职便是“水师镇左营游击”。
在《澎湖海战》电影海报中,把刘国轩宣传为“东宁水师总督”,根据这个逻辑,就是把三国蜀汉的诸葛亮称为“成都丞相”。因此,电影海报这一种叫法,乃是弱化了明郑政权延续明朝正统的宗旨。
![]()
四 错误:朱天贵的官职混淆
电影《澎湖海战》的人物海报中,把朱天贵标注为“福建水师总兵”,但历史上朱天贵最初是生于1647年,福建莆田人,出身渔民家庭,后加入明郑集团的郑军,并升至左都督。
在1680年,朱天贵接受福建总督姚启圣的策反,率3万余人、300余艘战船归清,被任命为平阳总兵,并不是福建水师系统。
在1683年澎湖海战中,朱天贵随施琅东征,负责右翼舰队,在战斗中阵亡,乃是是清朝统一台湾的重要功臣。在《澎湖海战》海拔中,对他官职归属的混淆,容易误导观众产生误解。
![]()
五 海报标注 VS 史料记载错误:“统一之战”到“阵营对立”之误导
在电影《澎湖海战》中,刻意渲染清军与明郑军队阵营的对立,施琅与刘国轩、冯锡范等人,被塑造为“正义与邪恶”的较量。
但历史上的澎湖海战,并不是正义征服邪恶的较量,却是中国内部统一和分裂势力的较量。因此,施琅率军收复台湾,是维护国家领土完整的正义之举;台湾明郑政权冯锡范、刘国轩等人的抵抗,虽有其反清复明的立场,却无法改变分裂国家的本质。
![]()
结语:
清初的澎湖海战,是奠定清朝台湾回归大陆的关键性战役;电影《澎湖海战》聚焦这一历史时间,传递海峡统一的理念,初衷值得肯定。但是影视剧历史创作的核心底线,应该是尊重史实,官职。对于《澎湖海战》这样题材重大的作品,每一个称谓、每一个官职的背后,都关联着对一段历史性质的深刻理解。如果出现细节的偏差,经常会误导观众,也会削弱作品的历史厚重感。
我们也可以总结,细节是历史叙事的生命线,尊重史实不是在束缚艺术创作,恰恰是为艺术表达提供最坚实的根基。唯有立足严谨的历史观,影视作品才能真正讲好中国故事,发扬中国历史文化文化。希望以后历史影视剧在注重艺术手法时候,也应该尊重历史事实,才能使历史影视作品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生命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