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介绍过在甲午战争中有为国捐躯的海军将领邓世昌、刘步蟾和丁汝昌等等,陆军将领也有那么多的不屈不挠的民族英雄。今天来介绍一位在那个时代就用血书写中华民族的概念的回族将领,他就是了不起的左宝贵,和邓世昌并称为甲午双忠。☜
因为这是一个海军的军官和一个陆军的军官,在1894年都殉国了,再加上海军提督丁汝昌在1895年也殉国了,人们又把他们称为甲午三英。
![]()
笔者简要讲述过一些他的情况,明天再来详细介绍一下他的不屈气节。左宝贵(1837-1895),字冠廷,山东省费县人(今属平邑县),他是甲午战争中清军高级将领壮烈殉国的第一人。与当时许多海军将领如丁汝昌、邓世昌齐名,他代表了陆军在那场战争中的不屈气节。左宝贵的经历是晚清许多汉族将领的典型代表。他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回族家庭,早年父母双亡,以做皮匠和给人补鞋为生。咸丰六年(1856年),为生计所迫,他带弟弟投效江南军营,开始了军事生涯。虽然他出身寒微,但是经过努力也开始晋升了。他先后参与了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的战争。因作战勇猛,屡立战功,从一名普通士兵逐步晋升为参将、副将,获得了“建威将军”的称号。
![]()
1875年,他随刑部尚书崇实巡视奉天(今沈阳)、吉林。此后便长期驻防沈阳,官至总兵,成为镇守东北的重要军事长官。在驻防期间,他不仅治军严明,还热心地方公益事业,就是说注意民生设施,是一个非常爱民的军官。他记得自己年轻的经历,就捐资创办慈善机构“同善堂”,在营口和沈阳等地区设立义学,为贫苦子弟提供教育机会。每逢灾年,必开设粥厂,救济灾民。他参与修筑关外铁路和桥梁,还在1872年-1894年期间开发东北金矿,他也尽量把当地的经济搞好,所以日本就更加垂涎三尺了。
![]()
![]()
![]()
他也团结多民族的信仰,积极参与修建沈阳的八王寺、娘娘庙等宗教场所,并没有因为他自己不拜这些就不管了。这些举措使他在军民中赢得了极高的声望,被誉为“左青天”。我们看到历史文物要用他当时的标准去看待,所以在他的那个时代来说,作为封建官僚,他已经是做得非常好的了。可以说要求的标准最起码是文官不爱财,武官不惜死,他又不贪财又爱民又勇敢,可以说是完美的武将。
![]()
我们都知道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日军在丰岛海战偷袭成功后,大举入侵朝鲜。清军一部在牙山战败后,退守平壤。清政府急调左宝贵、马玉崑、卫汝贵、丰升阿四路大军入朝,集结于平壤,准备据城一战。左宝贵是四位统帅中最为坚决的主战派,非常知道“唇亡齿寒”的道理。平壤之战于1895年9月15日全面打响。左宝贵负责防守平壤城北的牡丹台和玄武门,这是全城的制高点,也是日军主攻的方向,战况最为激烈!还没正式开打的时候主帅叶志超见日军来势汹汹,比较嚣张,他就比较害怕,意图弃城撤退,直说就是他想逃走的意思。左宝贵闻讯大怒,当面斥责道,“若辈惜死可自去,此城为吾冢矣!”(就是,你们怕死可以自己走,这座城就是我的坟墓!)他派亲兵监视叶志超,防止其下达撤退命令,稳定了军心。
![]()
决战当天清晨,左宝贵特意穿上御赐的黄马褂和顶戴花翎,登城督战。部下劝他脱下,以免成为日军狙击的目标。他却慷慨激昂地回答,“吾服朝服,欲士卒知我先,庶竟为之死也。敌人注目,吾何惧乎?”(就是说,我穿朝服,是想让士兵们看到我身先士卒,从而拼死杀敌。敌人注目,我有什么好怕的?)这一举动,意在激励将士,誓与阵地共存亡。但是敌人确实是盯上了……
![]()
![]()
他在玄武门上亲自发射克虏伯大炮,听说还亲自开了加特林机枪……就这样身先士卒,向日军猛烈攻击,他们说,先后放榴弹三十六颗……部下官兵都受到激励,也都奋力死战……所以他就这样一直冲在最前线不下阵地,不幸先后被炮弹和步枪子弹击中,开始还简单包扎,就是不离开,后来左胸中弹、接着又有一块弹片打到了咽喉上,壮烈牺牲!他临终还在高呼:“我身当前,尔等继至!”就是说,我冲上去了,你们要跟上来啊!他的忠骸最终未能寻回,只有一缕头发和一只朝靴被部下抢回,葬于其故乡。因为是直接在阵地上牺牲的,所以像这么刻薄的光绪皇帝也确实要做个样子,给他的家属进行了赏赐,包括后来的邓世昌也是这样。
![]()
![]()
他指挥的城北防线是平壤保卫战中战斗最顽强、给日军造成最大伤亡的战场。他的抵抗延缓了日军的进攻步伐。他的殉国是甲午陆战中最为悲壮的一幕,与海军的邓世昌遥相呼应,共同书写了那场失败战争中不屈的民族精神。在叶志超等溃逃将领的衬托下,左宝贵的英勇无畏和视死如归,成为了黑暗中的一道光芒。他打破了高级将领贪生怕死的负面形象。他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军人的荣誉和国家的尊严。
![]()
作为一位回族将领,左宝贵在国难当头时,与汉族等各族将士并肩作战,血洒疆场,是中华民族团结御侮的杰出代表。他的事迹在当时就极大地激励了国人。清政府追赠太子少保衔,赐谥号“忠壮”,故后世多尊称其为“左忠壮公”或“左宫保”。
![]()
所以说他的殉国是非常不一般的,在晚清军队整体腐化、屡战屡败、许多将领贪生怕死的背景下,左宝贵的行为重塑了中国军人的形象。他对逃跑主义是彻底否定的,平壤战役中,主帅叶志超意图逃跑,是左宝贵力挽狂澜,怒斥怯战者并派兵监视,稳定了军心。他以决绝的态度,与当时弥漫的失败主义和逃跑主义划清了界限。他说,“此处即吾捐躯处!”这一句话就等同于现代军人的与阵地共存亡。这和人在阵地在的意义是一样的,他把防守的城池阵地视为自己的坟墓,只要一息尚存,就要顶住敌人。这是军人的使命精神的极限表现。现在很多人喜欢夸一个词叫做武德,左宝贵这样的民族英雄,不用说,是绝对的武德的象征。甲午战争期间,清军在海陆两个战场接连溃败,举国上下弥漫着悲观、绝望甚至恐日的情绪。左宝贵的殉国,在这个时候起到了无可估量的精神激励作用。他和后来的邓世昌等将领的牺牲是当时民族危亡之际的精神灯塔。
![]()
虽然平壤最终失守了,但左宝贵部在玄武门的顽强抵抗,给予了日军沉重打击,证明了只要敢于牺牲、指挥得当,中国军人完全可以与敌血战到底。他的死,虽败犹荣,让其他的中国军民知道精神可以不死,一个国家在军事上遭遇惨败的时候,确实需要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迹来凝聚人心,重振士气。左宝贵等人的壮烈行为,就成为战争悲剧当中最闪光的部分!他们用鲜血告诉了中国人,虽然我们输了战争,但是是精神没输,气节没输!这种精神力量就是一代一代中华儿女继续抵抗的坚实基础。
![]()
另外笔者说过了,他是回民的将领,这一点在当时和后面都很有特殊的象征意义,在国难当头之际,他并没有区分民族和信仰,他没有那么狭隘,就是作为一个清朝的将领,为的是整个国家而战。他的英勇行为正好说明了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他就是在那个时代的中华民族概念的先行体现的示范者之一。因为侵略者要侵略,杀人的时候,他不管是什么族的。在抵御外侮时,各族儿女同仇敌忾,血洒同一片战场。左宝贵不仅是回族人民的英雄,更是全体中国人民的英雄。他的事迹让所有民族的人都看到,保卫国家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神圣职责。这为后来在抗日战争中,各民族共同组成抗日统一战线,提供了早期的、光辉的榜样!他的影响绝不仅仅是局限在甲午战争这个时期,在后面的历史环境当中不断被人想起,成为激励后人的强大精神力量,他是那个时期抗日的标杆之一。
![]()
![]()
后来到了全面抗战的时期,左宝贵的事迹还是被广泛宣传,无论是国共两党都是把他视为民族气节的楷模。以他当时的军衔可以不在一线战斗,但是他一直在阵地上战斗到死,所以他是民族气节和不屈意志的化身。他的事迹一直在激励前线将士们为国捐躯,他的形象和岳飞,文天祥等民族英雄并列,成为反抗外来侵略的精神符号。他的殉国也是晚清政治腐败、军事落后的缩影。一个如此英勇的将领,最终也无法(确实也不可能)挽回整体的败局,这深刻地警示后人仅有将领的忠勇是不够的,需要一个国家的全面现代化和团结,才能赢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他的个人悲剧映照的是整个时代的悲剧……
![]()
所以说他报国的意义早就超越了甲午战争这一个阶段的成败得失。他在军事精神,民族团结和历史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说“甲午双忠”的提法非常对,这精准地概括了他在那段历史中的核心地位——他与邓世昌一样,用自己的生命为代价,为沉沦中的中华民族挽回了尊严,并注入了不屈的精神基因。左宝贵是一位从底层成长起来的爱国将领,他不仅是一位治军有方、爱民如子的地方长官,更是在国家危难之际,以身作则、血战到底的民族英雄。他的英雄形象,成为后世抗日乃至所有反侵略斗争中的精神源泉之一。他的形象已经化成了永恒的丰碑,激励着后人奋勇向前,也警示着后人不忘历史,奋发图强,他的殉国,是甲午战争悲剧中最具英雄色彩的篇章之一,永远为后世所铭记。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