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叶剑英怒斥许世友:怎么才接电话,许:首长,连滚带爬来接的啊

0
分享至

对一个敢跟天王老子叫板的猛人来说,一生中最悬的时刻,往往不是在枪林弹雨的沙场上,而可能就是在一根电话线的另一头。

南京军区的许世友,一个能指挥千军万马、天不怕地不怕的主儿,偏偏就在这么一个下午,碰上了这辈子最难接的一通电话。

这通电话,没要他的命,却让他结结实实地“连滚带爬”了一回,也给历史上留下了一段绝妙的对话。

话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北京中南海。

那地方的空气里,常年都飘着一股子说不清道不明的紧张味儿。

一部红色的加密电话机,就摆在中央军委副主席叶剑英的案头。

这玩意儿不是普通的电话,它是国家的神经末梢,一头连着最高指挥部,另一头,能通到万里之外的任何一个兵营。

这电话不响则已,一响,就没小事。

那天下午,叶剑英拿起这部红色电话,直接要了南京军区。

他要找司令员许世友。

听筒里,“嘟——嘟——”的忙音,一声接一声,像锤子一样敲在人的心上。

一分钟,两分钟…

时间过得特别慢。

叶剑英没说话,但办公室里的人都能感觉到,气压在一点点降低。

他的眉头拧成了一个疙瘩。

在那个年代,跟中央断了线,哪怕是几分钟,后果谁也担不起。

终于,电话那头“咔嗒”一声,被人抓了起来。

传来的是许世友那洪钟一样的大嗓门。

可他还没来得及开口说一个字,叶剑英压着火气的声音就先一步传了过来,像一把冰刀子:“怎么才接电话?”

就这么一句问话,电话两头的空气都快凝固了。

一场风暴,眼看就要在一条看不见的电波里炸开。

要弄明白这火气有多大,就得先看看电话两头这两个人,到底是什么样的脾气和路数。

叶剑英,广东梅县人,客家出身,身上那股子儒雅气是骨子里的。

他虽然一辈子都在军旅,但手里的书卷从来没放下过。



你看他干的事,广州起义他参与谋划,长征路上,他第一个识破了张国焘想另立山头的电报,硬是把红军从分裂的边缘拉了回来。

这些都是靠脑子,靠算计,靠的是那份超出常人的冷静和深沉。

建国后,他坐镇中央,管着全军的盘子,更像是一个国家机器的总工程师。

他管军队,就认一个死理:令行禁止。

纪律就是天,程序就是地。

他的威严,不是靠拍桌子瞪眼,而是藏在他那双深邃的眼和滴水不漏的逻辑里。

在他看来,军队这部庞大的机器,每一个零件都必须在指定的时间、指定的位置,分毫不差地运转。

一个电话接慢了,在他这儿,就等于是一颗螺丝松了,是绝对不能容忍的。

再看电话那头的许世友。

河南新县大别山里出来的娃,从小过的是苦日子,后来跑去少林寺练了一身硬功夫。

他这个人,就像一团火,从红四方面军一路打到解放战争,再到朝鲜战场,永远是那个把脑袋掖在裤腰带上往前冲的“拼命三郎”。

他的战功,是一刀一枪,拿命换来的。

他的风格,跟叶剑英完全是两个极端。

他带兵,靠的是一股子江湖义气。

他能跟士兵睡一个炕,端一个碗吃饭,谁家有困难他真管。

所以他手下的兵,都愿意为他卖命。

他说话办事,直来直去,肚子里藏不住一句话,跟个炮筒子似的。

在他坐镇的南京军区,他就是说一不二的土皇帝,有着绝对的权威。

这种性格在战场上,是优势,一往无前。

可到了和平年代,放进讲究规矩的体系里,就难免磕磕碰碰。

一个是大脑,一个是拳头;一个讲究秩序,一个崇尚实用。

这两个人,就像水和火,平日里能互补,但碰到一块儿,也容易“滋啦”一下,冒出火星。

时间回到那通电话。

当叶剑英的质问劈头盖脸砸过来时,换了别人,估计腿肚子早就转筋了。

中央首长,还是老上级发火,这可不是闹着玩的。



写个检讨,挨顿处分,都是轻的。

可许世友是谁?

他脑子转得比谁都快。

他没解释说自己在下面部队搞演习,也没说在开什么重要的军事会议。

因为他心里门儿清,在“军令如山”这四个字面前,任何理由都是苍白无力的。

你再重要,能有中央的指令重要?

就在那千钧一发的瞬间,许世友几乎是脱口而出,吼出了那句名垂青史的话:“报告首长,我这是连滚带爬来接的啊!”

这话一出来,石破天惊。

它粗,带着一股子泥土味儿,可里头的学问大了去了。

第一,这是最彻底的认怂。

你听听,“连滚带爬”,这四个字画面感太强了。

一个堂堂大军区司令员,听到首长电话,鞋都顾不上穿,帽子都跑掉了,手脚并用地扑向电话机。

这比说一百句“我错了,我检讨”都管用。

一下子就把自己的姿态放到了最低,把上级的权威顶到了天上。

第二,这是最高明的解释。

他一个字都没解释自己为什么晚了,但他用“连滚带爬”这个动作,把原因全说了。

啥情况能让一个司令员“连滚带爬”?

那肯定不是在办公室里喝茶看报。

必然是身在基层,处理着同样十万火急的军务,脱不开身。

这叫“不解释的解释”,既没顶撞领导,又保全了自己的面子,暗示了自己是在干正事。

第三,这是最有效的灭火器。

你想想,电话那头的叶剑英,本来一肚子火,正准备来一场雷霆之怒。

结果听到这么一句带着自嘲、又有点滑稽的回答,估计当场就给气笑了。

这感觉,就像你憋足了劲要一拳打出去,结果对方“噗通”一下自己先躺地上了,还翻了个滚。

你这拳头,还怎么打得下去?



一场可能升级的严肃训话,就这么被一句大白话给化解了。

这就是许世友那种“大老粗”外表下,藏着的生存智慧。

他不是不懂规矩,而是太懂人性了。

他知道跟叶剑英这种级别的领导,硬碰硬是找死,讲道理是狡辩,只有用这种出其不意、近乎耍赖的方式,才能既过关,又不伤和气。

那么,叶剑英发那么大火,真的就是因为一个电话接慢了吗?

当然不是。

他的火,是对整个军队系统敲的警钟。

那个年代,北边苏联陈兵百万,东南沿海也不太平,整个国家都处在一种高度战备的状态。

中央和各大军区之间的通讯,就是国家的生命线。

今天你许世友可以晚几分钟,明天别的军区司令是不是也可以?

平时看着没事,真到了战时,这几分钟的延迟,可能就是一座城市、一个军团的毁灭。

叶剑英的雷霆之怒,是在用自己的权威,给所有高级将领拧紧“战备”这根弦。

这是他作为“护国元帅”的责任,对事不对人。

而许世友那句“连滚带爬”,也不光是抖机灵。

它反映了那一代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将领,在和平时期,如何处理官僚体系的规矩和战场上结下的情谊。

他打心眼里敬重叶剑英,不光是敬重他的职位,更是敬重他在长征路上救过党中央的命,在关键时刻总能稳住大局。

他知道叶帅的火气是公事,所以他的回应也紧紧围绕着“公事”,用一种特殊的方式表达了“服从”,把可能引发的私人矛盾消解于无形。

这通电话,最终就在一种哭笑不得的默契中结束了。

叶帅的威严立住了,纪律也强调了。

许世友呢,也顺利过关,没挨批评。

两个人之间的关系,非但没有因此产生裂痕,反而通过这次小小的交锋,更加明晰了彼此的底线和相处之道。

几年之后,许世友从南京军区调往广州军区,正好就在叶剑英的直接管辖之下。

他去世后,更是得到了特殊批准,没有火化,而是土葬回了老家大别山,葬在了母亲的坟边。

这在当时,是独一份的特例,没有最高层的点头是绝对不可能的。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兴趣知识 incentive-icons
兴趣知识
感谢关注 感谢喜欢
1107文章数 196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