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快节奏裹挟的现代生活里,“宁静致远”早已不是书本里的古老箴言,而是无数人渴望却难寻的精神状态。有人寄望于远方山水,有人求索于冥想静坐,却鲜少察觉:一幅梁伯强的禅意山水,便是能让这份心境“住进日常”的密钥——它无需远行追寻,只需悬于壁上,便能在抬眼间为心灵开辟一方澄澈天地,让宁静致远的生活状态,从向往变为触手可及的日常。
中央直属机关书画协会主席武春河曾对其艺术作出精准评鉴:“自简笔中见深秀,从淡墨里悟禅心”。寥寥数语,道尽梁伯强禅意山水于笔墨间藏禅心、于山水处彰性灵的独特魅力。
![]()
一、笔墨里的“静”:消解浮躁的视觉疗愈
梁伯强的禅意山水,最动人的莫过于笔墨间流淌的“静气”,这恰是对抗现代焦虑的良方。他不刻意追求繁复的景致,常以简笔勾勒山水轮廓,用淡墨晕染云雾氤氲,浓淡交织间,没有激烈的色彩碰撞,没有喧嚣的场景刻画,唯有如溪水般缓缓流淌的平和。
如他的《上》,以极简的笔墨绘出一叶扁舟、一人撑篙,背景的远山以淡墨层层晕染,似有似无。当目光落在那片空灵的水墨间,日间积攒的浮躁会随墨色晕散而消散,紧绷的神经会因画面的松弛而舒缓,不知不觉间,心境便沉了下来,有了“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的淡然,这正是“宁静”最本真的模样。
![]()
二、意境里的“远”:拓宽心界的精神留白
“致远”的核心,不在行至远方,而在心界开阔。梁伯强的禅意山水,恰恰以“留白”与“意境”为笔,为观者的心灵拓宽了疆域。他笔下的山水从不是“满”的,画面中大量的空白,或是浩渺的天空,或是无垠的江面,或是山间流动的云雾,这些“未着墨之处”,恰是留给想象与思考的空间。
以《溪山行舟》为例,画面中巍峨的山峦以浓淡墨色交错绘就,似隐于云雾之中,左下角一叶小舟、一人垂钓,其余空间皆为留白。初看是“空”,再品却觉“远”——那片留白是江面的无尽延伸,是天际的浩瀚未知,是渔翁心中的无拘无束。每日相对时,目光会不自觉地追随那片留白,心也会随之从柴米油盐的琐碎、工作事务的繁杂中抽离,仿佛能随渔舟驶入茫茫山水间,感受“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开阔。这种心界的拓宽,便是“致远”的起点。
![]()
三、日常里的“融”:让宁静致远成为生活惯性
不同于有些禅意作品的“疏离感”,梁伯强的禅意山水带着“生活气”,能自然融入家居场景,让宁静致远的状态成为日常习惯。他笔下的《原野》有村落屋舍、远舟孤帆,《听泉》有峡谷飞瀑、扁舟行人,这些或熟悉或向往的景致,让观者能轻易在画中找到情感共鸣。
将这样的画挂在客厅,家人围坐时,能聊起画中村落的烟火、江上的行舟;挂在书房,伏案疲惫时,抬头见画中山水清风,便会想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挂在卧室,睡前看一眼淡墨山水,日间烦扰也会随之消散。
这种“融入日常”的力量,让梁伯强的禅意山水不再是一件孤立的艺术品,而是一位沉默的“生活导师”——它不用言语,却在每一次目光交汇时,引导我们放慢节奏、沉淀心灵,让宁静致远从“偶尔的感悟”,变成“日常的惯性”。
![]()
结语:一幅画,便是生活最好的“留白”
在这个追求“快”与“满”的时代,梁伯强的禅意山水,恰似为生活留出的“留白”。它用笔墨的静,抚平我们内心的躁;用意境的远,拓宽我们心界的窄;用日常的融,让宁静致远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向往。
不必去远方寻找山水,不必在忙碌中强求静心——挂一幅梁伯强的禅意山水,让那片水墨山水、舟影行人,成为日常里抬眼可见的慰藉。当心灵习惯了这份澄澈与开阔,便会发现:宁静致远,从来不是一种遥不可及的生活状态,而是藏在每一次与画相对的、温柔的目光里。
![]()
撰文|杨晗
编辑|孟艺迪
审校|高文
核发|岭南艺术大观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