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信息如洪流般奔涌的时代,我们的视觉被无数精密的数字影像所填充,却时常感到一种审美的饥渴。当浮华与喧嚣成为常态,一种对质朴与本真的深层渴望,便悄然滋生。此刻,若将目光投向老圃先生的画作,无异于在茫茫沙漠中觅得一方清泉浸润的绿洲。他的笔下,无高山大川之雄奇,无亭台楼阁之精巧,只有那一片片菜畦中寻常可见的瓜果蔬菜——白菜、萝卜、南瓜、丝瓜……它们静静地栖息于素白的宣纸上,却仿佛凝聚了整个天地的灵气与生机,邀请我们步入一个被遗忘已久的天真世界。
![]()
此物最磨牙 205cm×178cm
一、 田园牧歌的现代回响:于烟火气中接通古今文脉
老圃先生的艺术世界,第一眼望去,便扑面而来一股亲切的“烟火气”。这烟火,非指市井的喧闹,而是指那种从土地中自然生长而出、与人类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温暖气息。他画中的一棵白菜,叶脉间仿佛还流淌着甘甜的汁液;他笔下的几颗萝卜,须根上似乎还粘连着湿润的泥土。这种“不洗泥”的真实感,恰恰是其艺术最动人的魅力之一。它瞬间击穿了艺术品与观者之间的隔膜,将我们拉回到一个更为本源的记忆之中——或许是童年外婆的菜园,或许是远方故乡的田野。
然而,老圃先生的“烟火气”,绝非简单的自然主义描摹。若将其作品置于中国悠久的文人画史中观照,我们便能窥见其深意。传统的文人画,往往寄情于山水、梅兰竹菊,以象征高洁的品格与超脱的志向。而老圃先生,则完成了一次视角的“革命性”下移——他将文人笔下的“君子”换成了厨房里的“蔬果”,为这些最为平凡、甚至被视作“俗”的物象,赋予了“雅”的格调。
这并非降格,而是一种升华。他继承了文人画重“意”轻“形”、讲究笔墨情趣的核心精神,却将其倾注于一个前所未有的题材领域。在他的笔下,一颗歪瓜裂枣所蕴含的拙趣与天真的生命力,丝毫不逊于一枚清瘦的秀石或一枝孤傲的寒梅。这种创作实践,极大地拓宽了文人画的疆界,它告诉我们,“雅”并非远离生活,而是深深地扎根于生活。对于看惯了宏大叙事与精致主义的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人而言,这是一种极具启发性的视角:美,原来可以如此接地气,如此触手可及。
![]()
蒜花 34cm×69cm
二、 笔墨的修行:极简形式中蕴含的无限丰饶
欣赏老圃先生的画作,犹如参禅。其画面往往极简,构图空灵,大片留白给人以无尽的想象空间。物象本身被高度提炼,以最本质的形态呈现。这种“少”,并非空洞,而是为了凸显“多”——那蕴含于物象之中的神采、气韵与生命力。
他的用笔,堪称“写”的典范。中国画的核心是“写意”,而“写”的本质是书法用笔。老圃先生的线条,没有丝毫的犹豫与雕琢,全然是心迹的自然流淌。勾勒一枚南瓜的外轮廓时,那根线条时而沉稳厚重,如锥画沙;时而轻盈灵动,如春蚕吐丝。一根线条的起、行、转、收,充满了节奏与韵律,它不仅是造型的手段,其本身就是一种独立的审美对象,承载着画家的情绪与修养。
![]()
黑白无二相 390cm×143cm
再看其用墨,更是达到了“墨分五色”的化境。他极少使用浓烈艳丽的色彩,画面主调永远是清雅的水墨。然而,就在这看似单一的黑色中,他通过水与墨的精妙调配,创造出了极为丰富的层次。一片白菜叶,墨色氤氲,从叶梗的浓重到叶梢的清透,过渡自然,仿佛能感受到叶片内里水分的充盈。那种湿润感、那种脆嫩感,并非通过逼真的光影与立体感来实现,而是全凭墨色的微妙变化来暗示,这正是中国画最高明的地方——它不仅追求视觉的欺骗,而追求心灵的共鸣。
这种极简而丰饶的笔墨语言,对于被庞杂信息包围的现代人,是一种高级的审美教育。它教会我们“做减法”的智慧:减去不必要的细节,减去喧宾夺主的色彩,减去浮躁的心绪,最终直抵事物的核心。在这个意义上,看老圃先生的画,不仅是在欣赏艺术,更是在体验一种心灵的净化与修行。
![]()
消夏 68cm×45cm
三、 “菜根”的哲学:于平凡日常里安顿身心
老圃先生的艺术,其最深层的内核,是一种生活哲学的表达。古人云:“嚼得菜根,百事可做。”这“菜根”,既是物质上最基础的生存资料,也象征着一种甘于平淡、坚韧自持的精神境界。老圃先生笔下的所有蔬果,都可被视为这种“菜根”精神的物化体现。
他画中的趣味,是一种“静”的趣味,一种“拙”的趣味。那挤在一起的萝卜,像一群天真无邪的稚子,憨态可掬;那独自躺卧的冬瓜,仿佛一位安然自处的智者,肚里能容天下事。这种趣味,不同于喜剧带来的哄堂大笑,它是一种会心的微笑,一种内心的安宁与喜悦。它源于对生活最本质的热爱与洞察。在一个崇尚效率、速度与成功的时代,这种“慢”下来、“拙”下来的态度,显得如此珍贵。它是对现代性焦虑的一种温柔抵抗。
对于年轻人而言,向老圃先生学习,远不止是学习如何画画。它更意味着学习一种观看世界的方式——重新发现被忽略的日常之美。阳台上多肉植物的一抹新绿,午后阳光在水果上投下的光影,厨房里食材五颜六色的搭配……这些都可以成为我们眼中的“风景”。它也是一种生活态度的培养——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保持内心的单纯与专注,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于平凡中经营出诗意。
![]()
小口 68cm×45cm
四、 薪火相传:一种可亲近的艺术实践
老圃先生的艺术,之所以对年轻人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在于它的“可实践性”。相较于那些需要极高技巧和深奥理论支撑的艺术门类,从一瓜一果入手,显得如此平易近人。这并非降低艺术的门槛,而是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更为广阔的、通往艺术殿堂的大门。
学习老圃先生,可以从一颗青菜的写生开始。不必拘泥于形似,更重要的是感受对象的“气”与“神”,并用毛笔(甚至是一支普通的笔)坦诚地表达出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磨练的不仅是手上的技巧,更是观察力的深度与心灵的敏感度。每一次专注的描绘,都是一次与自然的对话,也是一次与自我内心的沟通。
![]()
胖豆 70cm×45cm
更重要的是,学习他那种将艺术与生活完美融合的状态。艺术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悬挂在美术馆里的标本,而是融入日常呼吸的常态。当我们开始用审美的眼光来打量我们的生活,用创作的态度来对待我们的日常时,我们便已经在实践老圃先生的艺术精神了。这种精神,能够让我们在任何环境下,都保有一方属于自己的、宁静而富足的内心园圃。
文/任宇
![]()
艺术家简介
老圃,白进海,1955年生,北京人。现为国家画院研究员,师承林锴先生、叶浅予先生、吴作人先生、李苦禅先生、张立辰先生。一九七八年考入中央美院国画系,二零零二年考入中央美院首届博士课程班。二零零四年历任荣宝斋画院教务处处长,中国画创作研究中心主任,荣宝斋画院名家工作室教授,北京文史馆馆员、东方乡土艺术创作研究院院长。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