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悲鸿为青城山朝阳洞撰书了一副明亮的楹联。冉玉杰摄
![]()
1943年夏,以青城山天师洞大香炉为背景,徐悲鸿和廖静文留下了难忘的第一张合影。
图据都江堰发布
![]()
徐悲鸿画作《紫气东来》。
图据都江堰发布
□陈继明
1943年7月,著名画家徐悲鸿携中国美院全体正副研究员赴成都青城山写生。在天师洞居住的一个多月里,徐悲鸿不仅创作了《大银杏树》《山鬼》等名作,更留下了一段珍贵的个人记忆。
徐悲鸿青城山写生创作灵感喷涌
白天,徐悲鸿埋头创作,他当时的恋人、后来的夫人廖静文就在银杏树下看书。在这里,他们拍下了第一张合影:以天师洞大香炉为背景,徐悲鸿身着长衫,一手扶着香炉;齐肩短发的廖静文端庄优雅。随着快门声响起,摄影师高岑梅的镜头永远定格了这对患难与共的恋人。
多年后,廖静文回忆起这段日子,依然充满怀念:“这是我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
绘画,是画家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在青城山,徐悲鸿涌现出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接连创作出《山鬼》《国殇》《湘夫人》《青城道中》等著名作品。在创作风景油画《大银杏树》时,他将正在读书的廖静文也纳入画面,其身着紫红色旗袍的身影与参天古树相映成趣,使这幅作品成为其代表作之一。
受青城山美景的启发,徐悲鸿应邀为朝阳洞撰书了一副楹联,一串明亮的句子在他笔下龙飞凤舞:
空洞亲迎光照耀;苍崖时有凤来仪。朝阳洞与徐悲鸿居住的天师洞近在咫尺。洞窟正对东方,每当晨光初现,便见满山红紫,气象万千。这副楹联与徐悲鸿留在青城山的另一副楹联“白马秋风塞上,杏花春雨江南”一样,充满了灵动的画面感。
照顾徐悲鸿起居的道士获赠画作
在青城山的一个多月里,徐悲鸿和照顾他们生活的道士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一位厨师听说徐悲鸿爱吃西红柿,每天清晨都会为他做一份西红柿鸡蛋羹。当徐悲鸿准备下山时,豪爽地拿出了自己的《奔马图》《紫气东来》《如见道心》等七幅作品,分送给照顾他们起居的道士,还特意让每天为他做西红柿鸡蛋羹的厨师第一个选画。如今,徐悲鸿的《奔马图》《天马图》已在青城山镌刻成石刻供人观赏。1992年青城山兴建老君阁时,阁中的老君像正是以徐悲鸿在青城山创作的《紫气东来》为蓝本塑造而成。
说起赠画,徐悲鸿从不吝啬。有一次他与廖静文乘马车前往新都桂湖,途中见车夫对疲惫的马匹呵护有加,深受感动。下车后,徐悲鸿当即取出《奔马图》赠予这位素不相识的车夫。面对廖静文的疑问,他动情地说:“我爱马,也爱善待马的人。他对马的爱打动了我的心,何况他的生活还很艰难呢!”
徐悲鸿个人画展在蓉举办轰动一时
在成都期间,徐悲鸿交游广泛,与本土著名画家张采芹更是结下了伯牙子期般的知音之情。1943年9月中旬,经张采芹悉心筹备,徐悲鸿个人画展在成都祠堂街的四川美协成功举办。展览汇集了《田横五百士》《九方皋》《愚公移山》等油画、国画、水彩、素描作品160余幅。由于规模宏大,美协展厅不够用,部分作品还延伸悬挂至美协对面的“聚兴诚”楼上。展览轰动一时,谢无量、刘咸荥、黄稚荃等成都文化界名流纷纷前来捧场,题词赋诗。为感谢张采芹的帮助,徐悲鸿特作诗相赠,并为其绘制全身素描像。如今,这幅素描作品已被镌刻在成都人民公园的石碑上。
在成都时,徐悲鸿经常带着廖静文到友人家中串门。一次,他们到青石桥拜访菊花培育专家朱光前,欣赏他家中的菊花。朱家几位小姐都喜欢画工笔菊,看到大师前来,她们各自提笔为徐悲鸿画了一幅菊花图。徐悲鸿也欣然回赠她们每人一幅画作。看到这些女孩颇有工笔画基础,徐悲鸿热情鼓励她们到高校深造。后来朱氏姐妹中以朱佩君成就最突出,成为成都著名的工笔画家。
据“天府新视界”微信公众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