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辽宁日报)
转自:辽宁日报
![]()
《追梦》(雕塑 小稿) 鲁迅美术学院集体创作
这幅作品无论是写实的情景再现,还是浓缩史实的综合表现,都体现出雕塑家深入生活。73个人物形象大部分是由学生、教师、朋友及艺术家自己担当角色,可见这些角色是现实生活中最鲜活、最真实、最善良、最美丽的人物形象。作品以“团块结构”作为主体造型语言,73个人物形象有机地融入主体之中,形成团结一致、阔步前行的恢宏阵势,体现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进取、不断追求,向着一个又一个高峰迈进的昂扬精神风貌。 (点评人:吴为山)
![]()
《开张奇异联》 王丹
这副“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楹联,其艺术表达与内容相得益彰。整体上以“碑”为基调,以“帖”为情致,巧妙地将“碑”的厚重与“帖”的灵动相兼相融,蕴含着深邃的古风古韵,如龙蛇入笔,又如老树纷披,尽显博大与老辣。笔墨或凝或散,或放或收,或润或枯形成了璀灿夺目与雄浑气象。 (点评人:胡崇炜)
![]()
《水龙吟》 聂成文
这幅小字录辛弃疾的词,创作于20年前。整体看楷行相间,章法跌宕,结体精妙,沉静中不乏灵动。结尾“生寿”二字和落款草书的自然挥洒是点睛之笔,犹如平静的水面荡起涟漪,墨色浓淡,一任自然,沉稳中见性情,不激不厉,文气十足,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审美以及综合驾驭能力。 (点评人:李京臣)
![]()
《海风》(国画) 王盛烈
画作描绘了8名青年女民兵的形象。她们或三五相聚,或极目远眺,静态地伫立中透着奋发昂扬的生命力。在20世纪60年代时代背景下,作品以质朴的笔触记录人民的奋斗姿态,既传递出对祖国海防的坚定信心,也寄托了对美好未来的深切期许。这幅作品曾亮相莫斯科社会主义国家造型艺术展,引发广泛共鸣,其影响力不仅在于推动了新中国美术的多元化发展,更在于确立了现实主义中国画“以形传神、以艺载道”的价值取向。 (点评人:尚辉)
![]()
《曹雪芹》(油画) 宋惠民
宋惠民在肖像画上善于调动情节、形象、环境、色彩、笔触等多种因素。如《曹雪芹》中的秋色山野、片片落叶,貌似平常、绝无雕琢之感,但在情绪的烘托和意境的创造上,却是点睛之笔,画出曹雪芹胸中对没落豪门的叹息。 (点评人:许荣初)
![]()
章草书 胡崇炜
在笔墨技法上天然地以结字的随机相生构成“熟”与“生”的相辅相成,进而统一在“一团和气”之中。作品的节奏感好,字与字、行与行之间,虚实、黑白、大小、疏密、浓淡、方圆、枯润呈现出作品的生命状态,激越如战鼓,震天撼地;舒缓如流泉,汩汩而淌,细语轻声。 (点评人:吴振锋)
![]()
《苏醒》(国画) 宋雨桂 冯大中
此作完成于1984年。在那个万物复苏的季节,画家内心对大自然的狂热痴迷、对审美的重新发现、对艺术创新的冲动,与北国的白山黑水一起苏醒,从此生机勃发。此作注重将小细部的笔触融入二维平面空间,增加了中国画的立体感。 (点评人:张抗抗)
本报记者 杨竞
核心提示
11月8日,由中国美术馆、辽宁省委宣传部、辽宁省文联共同主办的“山海气象”辽宁美术书法精品展在中国美术馆隆重开幕,展出辽宁老中青三代艺术家200余件书画作品,得到了书画评论界的高度关注,观众更是络绎不绝。此展是对辽宁书画创作成果的一次精彩呈现,是对辽宁文艺事业繁荣发展的一次梳理,为中国书画百花园增添“辽宁色彩”。
辽宁文艺界英才辈出,向世人奉献了无数具有新创意、新语言、新内涵、新意趣的时代经典。入选本次精品展的作品中,除了以往的经典作品外,年轻美术家的作品也引起观众的关注。从王易霓的《荷风微拂》、 黄洪涛的《冬天里的童话》、王宏的《祥云》、赵世杰的《十月的海风》、秦焕爽的《三江口》等作品中,观众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辽宁美术工作者讴歌时代、服务人民的火热激情,以及辽宁这片土地所特有的雄浑、豪放与灵秀交织的艺术魅力。
北京观众李岩在观展时对记者发出感慨:“无论是展出规模,还是作品的水准,这次展出堪称大展。”
“没想到在北京正好碰上这么好的大展,真是意外惊喜。”从四川来北京旅游的汪先生带着年过七旬的父母,在开幕当天参观了展览。他告诉记者,“家里人都喜欢美术,老父亲还收藏了几幅辽宁画家的作品。今天,能现场一睹辽宁画家的真迹,老父亲很兴奋,在王盛烈、冯远、王冠、宋雨桂、冯大中、宋惠民、吴云华、韦尔申、马书林的画作前留影。”老人接过他的话茬说:“这次展览精选的都是非常有代表性的辽宁名家名作,难得一见,太过瘾了!”
李象群的《我们走在大路上》、鲁迅美术学院集体创作的《走向胜利》《旗帜》《追梦》等雕塑作品以抽象语言传递信仰力量。雕塑艺术家吴为山点评:“辽宁雕塑继承性是其底蕴深厚的坚实基础,创新性是其生生不息的动力所在。”
收录于小学课本的《邱少云》《老师》,以及连环画《杨志卖刀》《我要读书》《嘎达梅林》、油画《辽沈战役·攻克锦州》等大众熟悉的作品也在这次展览中现身。此外,还有张策、洪涛、王铁牛、孙洪利、邢世靖、赵世杰、李晨、解勇、杨柳、都立春等画家的作品。这些作品为中国美术百花园增添了绚丽多姿的“辽宁色彩”。正如中国美协秘书长王平在开幕式上说:“近年来,辽宁省文联、辽宁省美协通过开展采风创作、艺术展览、文艺评奖、人才培训、文化惠民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引领辽宁广大美术工作者在新时代实现新作为、展现新气象。”
书法展区同样引人注目。此次展览的近百件书法力作恰是“书法辽军”传承有序的生动见证。沈延毅作为碑派巨擘,以雄强笔力诠释“魏法在辽东”的豪迈;杨仁恺深耕帖学,凭精深造诣烛照书坛星空。
一位北京观众站在聂成文、王丹、胡崇炜作品前仔细品味,她用“沉潜古法、张扬性灵、可赏可诵”来评价这些作品。而苏德永、王荐、朱明月、刘宏卫、李洋、刘长龙、李琪等年轻一代书法家的作品也引起关注。他们的作品传承了“辽海书风”,篆隶草楷行五体兼备,碑帖兼容中见古朴自然,雄强雅逸间显个性情怀。
中国书协主席孙晓云在开幕式上说:“从组织建设到创作实践,从人才培养到书法惠民,辽宁书协始终走在全国前列,屡获中国文联与中国书协表彰,其坚守传统的执着与开拓创新的魄力,建构了辽宁书法事业健康发展的良好生态,已成为书法业界标杆。”
辽宁,作为文艺大省,延安鲁艺精神在此深深扎根、薪火相传,一代代德艺双馨的文艺工作者前赴后继,既坚守鲜明地域特色,又秉持全国艺术视野,凝练出今天独树一帜的“辽宁气象”。
本报集合了多位美术理论评论家、画家、书法家、作家,对部分书画精品进行点评,品味我省一代代文艺工作者既坚守鲜明地域特色,又秉持全国艺术视野,最终凝练出独树一帜的“辽宁气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