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国防大学)
这幅作品刻画的是
抗日英雄沈崇诲的事迹
1937年淞沪会战期间
飞行员沈崇诲
在轰炸机发生故障时
毅然放弃了跳伞逃生的机会
猛推操纵杆
驾驶着满载炸药的飞机
向敌军俯冲而去
![]()
▲王睿《碧血丹心——沈崇诲撞沉日舰》(油画),110cmx140cm
近日,军事文化学院围绕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举办“铭记历史,珍爱和平”主题美术展览,学员们驻足欣赏美术作品,仔细聆听专业教员讲述蕴含在作品中的抗战故事和抗战精神。
此次展览通过师生创作与邀请参展相结合的方式,精选了32件美术作品,串联起全民族抗战的壮阔历史画卷。参展作品涵盖中国画、油画、版画、漆画及雕塑等多种艺术门类,除本院师生作品外,还邀请了海军、空军、火箭军、武警部队和地方美术家的相关作品。一幅幅绘画作品以细腻笔触与磅礴构图,定格军民浴血奋战的瞬间,既有敌后武工队的机智周旋,也有正面战场将士的冲锋呐喊。一件件雕塑则以立体造型传递精神力量,战士们坚毅的神情、紧握的钢枪,仿佛能让人触摸到历史的温度。
展厅中间,王树山副教授的雕塑作品《红色沂蒙》吸引了参观者的注意。在衣袖翻飞、匆忙行军的人群中,既有穿着军装的战士,还有剪着齐肩短发的青年妇女,她们和战士们一样抬着担架、扛着浮桥,坚定从容,健步如飞。行人的角落,还有一个妇女拉开了上衣,用乳汁在救治伤员。
![]()
▲王树山《红色沂蒙》(玻璃钢),225cm×68cm×42cm
“这里再现的是著名的沂蒙‘红嫂’明德英的事迹”,王树山介绍道,“1941年冬,八路军战士庄新民在反‘扫荡’突围中身负重伤,被明德英救下。因为失血过多,缺水休克,在周围没有水源的情况下,正在哺乳期的明德英毅然用乳汁救活了伤员。正是有了老百姓这样的大力支持,抗战才会赢得胜利。”
展厅中的大幅油画《周恩来在新四军军部》是青年教员赵大千的作品。油画采用群像式布局,色调以暗褐、灰蓝为主,深沉的底色中突出人物亮色,营造出在苦难中凝聚力量的氛围,暗合抗战精神中困境坚守的特质。周恩来与其他新四军干部、士兵同框,密集的人群既体现团结抗战的顽强意志,也以视觉张力传递出众志成城的精神内核。背景“团结抗战”标语是精神符号,直接呼应“全民族携手御敌”的理念。创作过程中,赵大千以古典写实技法再现历史场景,通过具象造型还原军装、武器、标语等细节,精准刻画了人物坚毅神态,用艺术的真实感唤起观众的抗战记忆。
![]()
▲赵大千《周恩来在新四军军部》(油画),300cm×180cm
再现历史是现实主义军旅美术创作的重要功能。美术作品可以用丰富的视觉语言再现历史瞬间,传递宝贵精神。从抗战时期的全民皆兵到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并肩作战,作品中既有对侵略者暴行的控诉,更有对正义必胜、和平永存的坚定信念。策划组织这次画展的陆学东教授表示:“举办此次展览,是希望以艺术为桥梁,让更多人尤其是青年学员了解抗战历史、汲取精神养分,珍惜当下和平,勇担时代使命。”
据悉,展览将一直持续到12月底,为相关专业学员提供一个生动的学习平台,也为广大教职员工提供充足的观摩时间。
部分展出作品
![]()
▲刘笑天《雁翎奇兵》(工笔重彩),170cm×180cm
![]()
▲杜超英《老枪·土雷·打鬼子》(雕塑),90cm×70cm
![]()
▲陈松云《葫芦岛遣返》(中国画),380cm×22cm
![]()
▲陆学东《冬日暖阳》(中国画)220cm×200cm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