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这两天,中国制造又有好消息。
全球最大1230吨蒙皮拉伸机,在广东河源成功通过验收。
不仅吨位大,加工精度更是达到惊人的0.1毫米级。
这台“大国重器”的诞生,将如何助推中国制造业?
![]()
介绍蒙皮机之前,先说说什么是蒙皮。
简单来讲,蒙皮就是“给骨架穿外衣”,让东西有完整的外形的同时,还能配合骨架发挥作用。
举个例子就好理解了。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飞机机身、机翼其实是空心的。
实心的太重,哪怕飞机能飞起来,也会消耗大量燃料,飞不远。
在制造飞机时,先搭好金属骨架,再把薄薄的铝合金板固定在骨架上,以形成空心结构。
固定在骨架上的板,就是蒙皮。
熟悉飞机发展史的读者,可能会提出疑问,莱特兄弟驾驶的飞机,只有骨架,没有蒙皮。
![]()
莱特兄弟制造的飞机,当时机身和机翼均没有蒙皮
为什么飞机发展到今天,就需要有蒙皮呢?
其实,飞机只有骨架也能飞,但会导致风阻大的问题。
包了蒙皮之后,机身和机翼外表光滑溜溜的,不但能保持飞机外形完整,根据伯努利原理,机翼的升力更大,飞起来还又快又省油。
对现代的航空航天领域来说,蒙皮可不只是飞行器的一张皮,有时还兼有一定的支撑作用,也是飞机的“筋骨”。
机翼要产生并且承受巨大的升力,机身还要承受空气压力,这些力如果光靠骨架消化,很快就会散架。
蒙皮贴上去,使得飞行器成了一个特别结实的整体,能用最轻的重量达到最大的强度。
![]()
现代飞机机翼纵剖面图
可以这么说,就因为有了蒙皮,飞行器才能飞得更高、飞得更快,甚至飞出地球去。
追求极速的航空航天领域,对蒙皮的要求也极高。
首先是足够轻。
在航空航天领域,重量既是金钱也是生命。
这层蒙皮在保证结实的前提下,能多薄就多薄,能多轻就多轻。
其次就是坚固。
蒙皮必须扛冷又扛热。
高空飞机,零下50度,皮不能冻脆。航天飞机返回时和空气摩擦能产生惊人的高温,这层皮也不能化。
此外,再轻再薄也得能抗造。
一架飞机要用几十年,起起落落几万次。
每次起飞降落,皮都要被巨大的力量“吹一吹”。日子久了,金属会疲劳变形。
这层皮不能动辄出现裂纹,最好还能抵挡空中冰雹的撞击,以及抵御极端情况下飞鸟的碰撞。
![]()
高铁车身也用到蒙皮
蒙皮的出现,让飞机实现了高强度与轻量化的平衡。
正因如此,除了航空航天外,蒙皮还广泛应用于潜艇、高速列车、建筑等诸多领域。
![]()
生产蒙皮的机器,就是蒙皮拉伸机。
蒙皮拉伸机,顾名思义,就是通过拉伸设备对金属板材施加可控力,使其发生塑性变形并定型,生产出复杂曲面的金属板面加工件。
还是拿飞机举例,为了减少阻力,飞机机身和机翼的蒙皮都是流线型的光滑曲面,机身是筒形,机翼也可以看成是扁筒。
![]()
C919飞机
就现代工艺来说,把铝合金板材像纸一样卷成筒并不难,但应力会很大。
通俗地讲,就是容易“崩开”。
所以,飞机机身和机翼不同位置那些弧度不同的铝合金外壳,需要特殊的加工工艺,这就是蒙皮拉伸机的用武之地了。
蒙皮拉伸机的工作步骤和原理,简单来说有点像“抻面”。
![]()
拉伸机原理简图
机器工作的第一步是夹持。
机器两边巨大的拉伸头,像钳子一样紧紧地咬住金属板材的两端——可以把这想象为抻面的两只手。
![]()
拉伸头夹住板材
第二步是预拉伸与拉伸成型。
让两端的拉伸头向相反方向施加一个巨大且匀速递增的拉力,相当于抻面的过程。
第三步则是卸载与回弹补偿。
当板材拉伸并完全贴合模具后,缓慢地卸去拉力。
不过,在拉伸时,会故意“过度拉伸”一点点,作为补偿来应对材料的回弹现象,使板材的形状刚好是设计要求的精确曲面。
值得注意的是,和抻面的单向施力不同,蒙皮拉伸机通过纵向拉伸和横向拉伸的配合,辅以工作台面的顶升运动,使板材产生复杂的多曲率变形,精准地贴合模具型面。
为了实现这种毫米级高精度要求,如今的工艺设计普遍会在电脑里先建立一个虚拟的拉形过程模型,预先模拟分析材料流动、应力分布和回弹,从而优化夹钳的运动轨迹、拉伸速度等参数。
在实际拉伸过程中,压力传感器会实时采集数据反馈给控制器,一旦发现异常能及时调整或报警,确保成型过程稳定可控。
![]()
蒙皮拉伸机传统上属于航天航空专用设备
就广义的蒙皮制造加工的操作流程来看,蒙皮机并非必需。
人工加上简易机械辅助,热压成型设备等方式,也可以制造出蒙皮。
只不过,这些方式仅适用于小批量、低精度的简单产品,一致性很差,适配性弱,长期成本高。
同时满足高精度、规模化、复杂工况的高端产品复合需求时,人工及辅助设备的“凑合”,根本无法达标。
像航空航天、高铁等领域用到的蒙皮,对精度、强度要求高,也只有蒙皮机才能规模化制造。
所以说,蒙皮机,对现代工业来说是无可替代的。
![]()
早年,蒙皮拉伸装备基本依赖进口。
不仅价格高昂到咋舌,普通一台小几百吨拉力的进口设备,一台也要1亿多近2亿元人民币,而且在技术开发、设备安装、售后服务方面都处处受制于人。
为了破局,国内的研发机构和企业先从维修国外设备入手,再逐步跨进制造领域,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
经过多年经验积累,逐步摸索出核心技术。
与此同时,北京航空制造工程研究所(简称中航工业制造所)从2002年起就在国内率先开展了柔性多点模具蒙皮拉形研究,为后续的技术突破奠定了基础。
任何超越都是厚积薄发。
最近十年,我国在蒙皮拉伸机领域迎来了自主化的重大进展。
2015年,天津天锻成功自主研发出第一代600吨数控蒙皮拉伸机,设备投入使用三年,就为沈飞某机型完成了100多个复杂曲面的蒙皮成型加工。
2018年,商用型号600T蒙皮拉伸机正式发布。
![]()
600T蒙皮拉伸机全景图
十年过去,天锻的蒙皮拉伸机已迭代升级到第四代。
这预示着国产设备的崛起,更直接迫使国外同类设备在中国市场的中标价格从1.3亿直降到7000万,降幅超过40%,一举打破国外设备的垄断。
2020年,我国的蒙皮拉伸机技术再次升级,国产首台1200吨大型蒙皮拉伸机在西安航空基地正式签约落户,国产大飞机蒙皮实现低成本生产制造。
2022年,生产基地顺利建成完工。
![]()
1200吨大型蒙皮拉伸机生产线
尤其是这次的世界最大1230吨蒙皮拉伸机,更是让中国从跟跑者,成为领跑者。
这台机器由广东迈诺工业技术有限公司联合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吉林大学等科研院所力量历时三年研发,最大吨位1230吨压力为全球第一,加工精度达0.1毫米级,远超传统设备0.5毫米上限,实现“毫米级完美”成型。
尤为惊喜的是,拉伸机采用“双模成型”技术,突破了单模成型在异形构件加工中的局限,通过动态调整成型压力与温度梯度,实现飞机蒙皮与高铁车头等不同材质构件的“一机通用”。
要领跑,意味着必须有过硬的技术实力。
比如这次的研发团队,就解决了包括大吨位驱动及高负载稳定在内的不少核心难题。
对蒙皮拉伸机来说,吨位决定加工能力,而此前国际同类设备上限仅1000吨,且大吨位拉力下容易出现机架变形、液压压力波动大等问题,导致无法加工超大尺寸和超高强度的蒙皮,难以满足C929宽体客机等大型机型的需求。
针对这个问题,研发团队采用“四缸同步驱动”技术,左右两侧各有两个液压缸,把设备吨位提升至1230吨。
![]()
蓝色为同侧的两个液压装置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频道
同时靠有限元分析技术优化机架结构,用高强度合金钢焊接机架,将变形量控制在0.05毫米以内;搭配自主研发的“恒压变量泵”液压系统,让压力波动小于0.5MPa。
既实现了大吨位拉力,又保障了高负载下设备运行的稳定性,能加工从支线客机到宽体客机、先进战机的全类型蒙皮。
传统蒙皮拉伸机只有单一成型模式,要么适合简单曲面的“拉伸成型”,要么适合复杂曲面的“拉弯成型”,加工不同曲面蒙皮需更换设备或模具,机器适配性差,直接导致效率变低。
针对这个痛点,研发团队全球首创“双模成型”技术并实现工业化应用。
先通过激光扫描获取蒙皮3D模型,再由AI算法自动分析材料特性和曲面曲率,自主选择最优成型模式,还能实时调整拉伸力、模具角度等参数。
加工C919机翼S型蒙皮时,40分钟完成加工,比进口设备精度提高3倍,还彻底摆脱了对人工经验的依赖。
对于蒙皮成型精度不足、数字化适配与实时响应等难题,研发团队也给出了令人满意的解决方案。
中国蒙皮拉伸机,开始领跑世界了。
![]()
蒙皮拉伸机最主要的应用领域是航空制造。
蒙皮拉伸机的技术突破,让中国将航空制造的“命门”掌握在自己手中,确保国家战略项目的自主权和供应链安全。
其次是效率的提高。
西安兴航航空建成的生产线,可实现年产100架以上国产大飞机所需的蒙皮类零件,突破了产能瓶颈。
国产1230吨蒙皮拉伸机可为C919、后续的C929、运20及多种战斗机的制造提供保障。再复杂的蒙皮咱也能自己生产,飞机设计更加游刃有余。
在高端建筑方面,蒙皮拉伸机实现了复杂曲面构件高效、低成本加工,那些“不可能”的建筑设计方案变成现实。
以往需要一年半工期的科技馆曲面构件项目,如今仅需两个月。不但压缩工期,还降低了成本。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蒙皮拉伸机也有用武之地。汽车外壳的加工、电池包的结构件,都可以使用金属蒙皮。
成本打下来,竞争力就上去。
蒙皮拉伸机,让中国制造更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