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新书 | 春雷琴室藏珍(全三册)

0
分享至



春雷琴室藏珍(全三册)

编著者:张得一 薛世清 主编

定价:1280.00元

ISBN:978-7-5013-8593-5

装帧开本:精装16开

出版时间:2025.09

内容简介

本书收集郑珉中、溥芸嘉(爱新觉罗·毓岚)夫妇家藏古琴、书画作品,及家族创作书画作品(郑珉中之父郑言,郑珉中岳父溥雪斋先生等)。全书分三册,上册为《春雷逸响——郑珉中藏琴珍萃》,收录郑珉中先生珍藏古琴十张,自盛唐至近代,品类赅备,皆为古琴艺术之精粹,其中唐 “春雷”“云和”、宋 “人籁”“雪夜钟” 及明代和民国诸器,或凝重古朴,或雅致清逸,尽显各时代制琴工艺与审美风骨。另《春雷琴室图》手卷,引首为顾廷龙所篆,内收京津名士题跋,从夏仁虎到宋君方,共计16则。题跋时间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至八十年代末,名家荟萃,书题精到。中册《翰墨簪缨——溥雪斋、郑言及友朋书画集萃》收录郑珉中之父郑言,郑珉中岳父溥雪斋先生,爱新觉罗家族,溥杰、溥佐、溥佺等人等书画百余件,以及部分溥雪斋先生自用印等,可谓群贤毕至,济济一堂。下册《琴瑟和鸣——郑珉中、毓岚伉俪及友朋书画集萃》收录了郑珉中先生、溥芸嘉女士(爱新觉罗·毓岚)书画共百余幅,多为首次面世。总观三册书画古琴,两代人收藏的艺术历程,为我们展现了光彩耀人的精神世界。

作者简介

张得一,号琴砚书屋,半隐庐主人。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中国古琴会理事。

薛世清,中贸圣佳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总经理。

内页欣赏
















总 序

2019年夏,我们的父母相继辞世,其间相隔仅一个半月。家父郑珉中(字从易,晚号南郭琴叟)享寿九十有七(1923—2019);家母爱新觉罗·毓岚(原名溥芸嘉)享寿九十有四(1926—2019)。二老均系自然衰老而离开,走得很安详,这对于作为子女的我们来说,也勉强算是一个安慰。

不过毕竟朝夕相处五六十年,突然失去长辈,我们也是长久不能习惯。由于随后的疫情,整理他们的遗物断断续续花了好几年的时光。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姐弟才渐渐接受了父母离开的事实。同时,我们也未料到家里竟然有如此丰富的艺术品,有时感到越整理越多。父母像是我们在读的一本“大书”,我们一天天地增加着对他们的认识。

我们姐弟三人均出生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成长于新中国。虽然我们清楚父亲是故宫博物院的著名专家,母亲是北京知名画家,在家里也经常见父亲抚琴、母亲作画,但打小家庭都在培养我们成为符合新社会要求的新人,不大教授我们传统文化,也鲜有提及家族背景。因而虽然家里悬挂祖父照片和外祖父字画,但更具体的情况,我们原先都不甚了了。只是听父亲说,我们家祖籍福建闽侯,寄籍四川华阳。母亲出身于清皇族。前几年整理遗物时,发现祖父手写的《告郑氏子孙》,其中言及:

吾家自我高祖考青墅公以进士即用,仕汴……时乾隆中叶。及宦成,悬车归里,乃建里第于福建省城之朱紫坊。六房同里,至今仍为郑氏故宅……我曾祖考文轩公讳炳文,居长……我祖父小轩公……宦游来蜀……吾父叔固公以知县分省四川……

依此线索,郑济一家于2024年春节期间南下福州,寻访到朱紫坊郑家里第,拜访郑家祖居地高湖村,参拜郑氏祠堂并查阅族谱。此后结合祖父手书世系表、《光绪三十年甲辰恩科会试同年齿录》以及档案馆资料,基本厘清了父系的来源。

《告郑氏子孙》上溯的“高祖考青墅公”讳大谟,乾隆五十五年(1790)进士。长女淑卿许配林公则徐。长子文轩公讳炳文,举人出身,精于治水,嘉庆、道光间以同知衔在河南、山东等地负责水务,后升知府,移家南京。文轩之子小轩公讳安仁,“宦游来蜀”,葬于邛州。小轩之子讳桐,谱名承藩,字叔固,历任绵竹、大竹、石泉(今北川)知县,逝于任上。

其下就是我们的祖父,祖父郑公讳言(1871—1946),字九鼎,号元谠,斋号百瞻楼。原名熙谋,字倓忱。光绪三十年(1904)甲辰恩科进士,殿试二甲第九名。这是中国科举考试的最后一届。随后选派日本习政法,民国后历任江苏提法司长、平政院评事、庭长等职。他喜碑帖,好藏书,擅医道。笔述的《检察制度》一书是中国最早的检察理论著作。现在家里还存留着祖父使用过的古籍和他的书法作品。

父亲从未进过学堂,北洋政府被推翻后祖父赋闲在家,专事课子。父亲从五岁起开始读书习字,系统学习经、史、子、集,由此打下了扎实的国学基础。年龄稍长,又先后师从林彦博(1893—1944,字公博,号博道人)、汪霭士(1871—1960,又名吉麟)学画。此外,父亲少年时就对古琴有特殊兴趣,自己寻找老师。最先由王杏东(1900—1977,原名王孔绪,字杏东,又名王澍)启蒙,随后随李浴星(1909—1976,原名连魁,号大痴)习琴。1940年拜师管平湖(1897—1967,名平,字吉庵、仲康),成为管先生的入室弟子。这期间,父亲不但学习了古琴弹奏,也见习了古琴器的修复。更重要的是,还在管先生琴斋中见到不少名琴,这为他以后的学术研究工作打下了最初的基础。

1941年父亲十八岁,即出门求职养家。1946年祖父去世,父亲也失业。此时他认识了王世襄(1914—2009,字长安,号畅安、鬯安)伯伯,两人结下了深厚的终身情谊。王伯伯发现父亲有着良好的典籍修养和艺术才华,就介绍他进故宫工作。假日他们一起看琴、购琴、研究琴,父亲后来最重要的学术成就,即建立古琴鉴定体系,就是由此起步的。

抗战胜利后,北京文化界重新繁荣起来,父亲得以认识更多的前辈名人。其中与著名书画家、古琴家溥雪斋(1893—1966,名溥伒,号松风主人、雪斋、雪道人、南石,斋号怡清堂)先生交往尤多。雪斋先生系道光帝第五子惇亲王奕誴之孙、贝勒载瀛长子,前清时封固山贝子爵、乾清门御前行走。他是现代著名的书画家和书画教育家,民国以后,长期担任辅仁大学美术系教授、主任,又于1925年发起成立以爱新觉罗家族画家为骨干成员的“松风画会”。父亲陪雪斋先生练琴,也向他学画,尤以兰花颇得其神采。他们两位都喜欢米芾书法,多临米字,有不少共同语言。在这一过程中,父亲与雪斋先生的五女儿、也就是我们的母亲相识相爱,于1949年结为连理。

母亲自幼与兄弟姊妹由族人启功(1912—2005,字元白)先生启蒙,稍长即在姥爷案旁侍奉。姥爷写字绘画,她在侧研墨抻纸、洗笔换水,深得姥爷垂爱,稍有闲暇便亲传技法,授以画理。母亲耳濡目染,熟而生巧,颇具气象,因而成为松风画会的最小会员,溥心畬(1896—1963,名溥儒)先生赐号“松石”。只是婚后伺候祖母,相夫教子,终日操劳,以致绘事中断。直到我们年龄稍长,约五十年代末期才得偷闲,向六叔父溥松窗(1913—1991,名溥佺)继续学画。父亲忙于故宫博物院的工作,对琴则爱之如命,在家庭经济相当紧张的情况下,还是想尽办法,以人弃我取为原则,凭借自己的判断力,购入几床重要古琴,既用于日常弹奏,也是他学术研究的材料。

六十年代后期,我们的家庭遭遇了很大变故。1966年8月23日姥爷家被抄,次日他以久病之身,在六女儿陪同下,携带些许粮票和数不及10元的钞票出走,自此杳无音讯。1969年,郑蕙去吉林省扶余县农村插队,年底父亲带着祖母和母亲奉命前往湖北咸宁,一周后祖母客死他乡。郑蘅留北京工厂工作,郑济还在上中学,一家人天南地北。直到七十年代初、中期,父母才陆续回到北京。父亲终日忙于故宫博物院的事务,母亲白天料理家务,夜晚拖着疲惫的身子,在昏暗的灯光下为外贸部门赶画彩蛋、座位签,为街道工艺美术厂绘灯笼绢片,以贴补家用。1981年4月,北京文史馆为姥爷召开了追悼会,毫无悬疑的“悬案”才终于画上句号。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社会各方面,当然也包括我们家都回到了正轨。父亲又挥手操琴,母亲又挥毫作画了。1980年,二老倾全力购下最后一床琴——盛唐器“春雷”,欣喜之余把居室命名为“春雷琴室”,以为斋号。父亲八十年代中期退休后,被故宫博物院终身返聘,似乎更忙了。脱离诸多事务性工作,他开始著书立说,除了古琴方面的体系性论文,为古琴鉴定建立标准外,古书画、古砚、古玺印等,都有重要论说。母亲六十年代末在江南观山水天色之变,笔墨大成,形成自己雄浑的艺术风格。她的绘画,长年在荣宝斋挂单。二老都劳作到年过九旬,直到逝世前一两年,才因体力实在无法支持,被迫停了下来。

整理父母遗物,才知道遗留给我们的有多么丰富。除了历代古琴,大量是他们的书画作品,其中不少还是二老合作,母亲的画,父亲的字,所流露出的伉俪情深,对我们来说是异常珍贵的纪念。父亲书画有幼功,一直未停笔,因而水平很高,也曾在荣宝斋挂单。在我们眼里,他几乎是无所不能的,为了研究亲自动手斫琴,闲时制砚刻印,不同时代、不同材质、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砚台和印章,他都能刻制得特点鲜明。甚至在我们童年时,还曾糊制风筝以供游嬉,成为我们几十年来的幸福回忆。

看着家里诸多父母的收藏品和艺术作品,以及祖父、外祖父的遗物,其他亲戚朋友的馈赠,我们逐渐形成一个想法,应该将这些珍物选编结集,以保存资料,留存记忆。仰赖父母生前诸好友和中贸圣佳及圣佳艺术中心诸同志的鼎力相助,使得这一设想顺利实现。在此深深表达我们的谢忱!

郑蘅 郑蕙 郑济

2025年8月6日于北京

前 言

《春雷琴室藏珍》一函三册,终于和大家见面了。历时数月整理、编辑、印刷,在圣佳团队的协同合作,认真有序的努力下,顺利完成了出版的各项任务,可喜可贺!借此,简要介绍三册书的主要内容。

一、春雷逸响——郑珉中藏琴珍萃

此册收录春雷琴室主人郑珉中先生珍藏的十床古琴, 含唐二、宋三、明四、民国一。依次为: 春雷、云和、雪夜钟、人籁、元音古澹、巨壑秋、龙门风雨、雪夜冰、奔雷和杨宗稷所斫琴。十琴之收藏时间,始自1942年入藏明琴“巨壑秋”,止于1980年喜得唐琴“春雷”,此后珉中先生再无新收古琴。先生有文章详记入十琴始末,为深入了解藏琴过程提供了宝贵资料。

珉中先生弹琴拜师管平湖,同时研究古琴的鉴定断代和修复,著有《蠡测偶录集:古琴研究及其他》,主编了《故宫古琴》等学术专著。另,十床古琴外,附《春雷琴室图》手卷,引首为顾廷龙所篆,内收京津名士题跋,从夏仁虎到宋君方,共计16则。题跋时间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至八十年代末,名家荟萃,书题精到,不可不赏。而尤以“春雷”琴流传有序且附书画名家题跋手卷,存世独此一件,允称稀世奇珍。

二、翰墨簪缨——溥雪斋 郑言及友朋书画集萃

开卷之首,收录了雍正帝御笔《草湖唐王涯诗》书法,后为爱新觉罗载瀛(溥雪斋之父)绘《东坡居士小像图》、溥雪斋临赵孟頫《鹊华秋色图卷》,据闻后者系雪斋先生1914年从溥仪手中借回亲自对临而成。溥老特在画轴签上题“上品”二字,自为满意之作。对比于原作,形神兼备,下真迹一等。

此册收入溥雪斋先生画作多达百余幅,从摹唐代李公麟、刘松年到宋代马远、夏圭,元代黄公望、倪云林,明代文征明、唐寅诸家作品,可窥其深厚的传统笔墨功夫。且山水林泉、人物骏马、花卉幽兰,无不涉猎而擅长。雪斋先生书法以帖学为宗,上法“二王”,又酷嗜赵孟頫、米芾两家,精研中参入自家笔意。

郑言先生(樵风老人)为郑珉中先生之父。册中收录其书法作品数帧,以汉隶为宗,于石门颂、张迁碑、史晨碑等融汇通学。同时,又涉研北碑变化于楷体,形成了庄严沉穆、稳健方正的笔意风格。樵风老人平日喜收藏金石、古籍、书画及文房雅玩,为其书法风格的形成浸入了丰富的学养,并对珉中先生的艺术风格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此册的另一特点,是将爱新觉罗家族老一代的书画家作品汇集于此,这是过去少有之事。如:溥儒、溥佺、溥僩、溥佐、溥修、关松房、启功。林彦博、朱益藩、朱邦伟、宝熙等晚清遗老和松风学社诸友,皆有作品收录其中,可谓群贤毕至,济济一堂。

三、琴瑟和鸣——郑珉中 毓岚伉俪及友朋书画集萃

珉中先生在故宫工作七十年,平生着力于古琴与金石研究。在书法方面,受雪斋、郑言二老的影响深远。早年以碑学擅长,中年后主攻帖学,深研赵米两家,得赵孟頫圆厚稳健、柔中寓刚的笔法,而又以米芾《蜀素帖》《笤溪诗帖》为主调,笔势跳跃,提按顿挫发迅疾八面出锋之势。观先生书作,如东坡评米芾“风樯阵马、沉着痛快”。晚年常以书大字为乐,曾谓:于米芾书法,老来尤喜其《研山铭》及《虹县诗》两帖。由此,可见其书风形成之一脉。

爱新觉罗·毓岚(原名溥芸嘉),为溥雪斋先生之女,幼年由启功启蒙,酷爱丹青,深得父亲宠爱,常令随侍画案,手传心授,悉心指导。不数载,已掌握山水画用笔赋色之法,继而入手明清,上追宋元。手摹心追,寝馈其间,不畏寒暑,孜孜不倦。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参加闻名遐迩的“松风画会”及一年一度的画会展览,被誉为山水画的后起之秀,成为爱新觉罗山水画派的重要传人之一。五十年代初后,受其叔父溥佺(字松窗)启发,深入生活,创作了富有时代气息的画作,在技法上探索“出新”,渐渐形成自家面目。其画作既有传统笔墨的积累,又具时代山水气息,题材丰富,气韵深厚,笔墨稳健而富有变化。

总观三册书画古琴,两代人收藏的艺术历程,为我们展现了光彩耀人的精神世界。感谢中贸圣佳及圣佳艺术中心鼎力支持,感谢先生家属郑蘅、郑蕙、郑济三位老师提供珍贵的藏品,使大家得以全面了解和欣赏前辈的艺术风采。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琴砚书屋 张得一

2025年8月10日

目 录

第一册

总序

前言

操缦·治学·鉴古——郑珉中先生的古琴人生

春雷逸响——郑珉中藏琴珍萃

第二册

翰墨簪缨——溥雪斋 郑言及友朋书画集萃

第三册

琴瑟和鸣——郑珉中 毓岚伉俪及友朋书画集萃

■ 文章来源: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文献出版中心

供稿 | 黄鑫 编辑 | 刘思宇

监制 | 张颀

审核 | 弘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incentive-icons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
2316文章数 741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