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南湖晚报)
转自:南湖晚报
N晚报记者 陈培玉
通 讯 员 黄凯洁
“我有了工作,还有了身份证和户口簿,终于是个有家的人了!”今年国庆,对38岁的阿成(化名)来说格外不同,“落户生根,人都踏实了”。就在几天前,当拿到海盐县公安局民警递过来的崭新户口簿和身份证时,阿成难掩激动,30多年漂泊无依的生活终于画上了句号。
多年漂泊
他“想要有个家”
事情发生在两个多月前。一天,阿成鼓起勇气,怯生生地走进海盐县公安局于城派出所,向教导员李剑和民警杨柳咨询,能否在海盐落户。阿成说自己从小无父无母,也没有户口。自有记忆以来常年在外省以乞讨和打零工为生,多次在当地救助站短暂居住,今年跟着工友来到了海盐于城打工,“这里很好,我想要有个身份,有个家。”
听着阿成平静地讲述着自己多年来四处漂泊的艰难处境,杨柳十分同情眼前的男子。了解了大致情况后,她立即着手开展调查工作,第一时间为阿成采集了DNA血样进行比对。遗憾的是,并未找到其亲生父母的血缘信息。
面对这一结果,杨柳没有退却,“群众找到我们求助,再难也要试一试!”她主动对接县局治安部门,了解到阿成的情况可以通过集体户的形式落户到社区,但需要多项证明材料。
杨柳随即从阿成曾经居住过的救助站入手,多次发函至当地民政局,并尝试电话沟通,辗转多个部门,终于与当地民政局取得联系并核实了阿成曾在站内受助的事实情况。
为全面追溯阿成当时的生活轨迹,杨柳又主动对接当地公安局,多次发函、打电话……两地工作模式的差异、材料重复确认核对,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影响办理进度。
多方努力
为他打造“温暖家”
“每多打通一个环节,他就多一分希望安家落户。”正是凭着这份信念,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民警通过多次跨省函调、视频核实、实地走访,终于成功为阿成补齐了落户所需的全部材料。9月下旬,阿成的落户审批流程顺利通过。
不仅如此,在了解到阿成早年因交通事故致右腿残疾,需要长期使用假肢的情况后,杨柳主动联系相关部门,协助他准备医学证明和相关材料,积极为他申办残疾人证,争取政策扶持和社会保障,还联系了辖区几家工厂,想为阿成找一份好一点的工作。
如今,阿成拿到了属于自己的户口簿和身份证,也有了正式工作。他感激地对民警说:“终于有家了,生活也更有盼头了,以后我一定认真工作,好好生活。”
历时两个多月的努力,民警用责任和温暖给了阿成一个“家”,从此万家灯火终于有一盏属于他。“你们没有放弃我,我也不能辜负你们。”阿成自告奋勇成为一名志愿者,积极参加公安和社区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真正融入了当地生活。
落户生根,愿阿成能在海盐开启下一阶段的美好人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