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真的急了。
不是因为股价跌了三成,也不是因为微博被骂上热搜,而是小米汽车卖不动了。
曾经被捧为“国货之光”的SU7,上市时万人空巷、门店排长队,如今却陷入“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境地。
最新数据显示,小米汽车月销量已连续三个月下滑,交付量远低于预期,部分门店甚至出现“一天无人进店”的冷清场面。更致命的是,口碑正在崩塌:刹车失灵、配置缩水、宣传不符、售后推诿……
![]()
负面声浪一波接一波,连老米粉都开始脱粉:“这还是那个‘为发烧而生’的小米吗?”
雷军当然坐不住。他亲自下场连发微博解释安全问题,晒旧帖自证清白,甚至罕见动怒指责“断章取义”。可网友不买账。不是因为不爱小米,而是因为,你说得再真诚,也抵不过一次真实的刹车失效。
问题从来不在营销,而在兑现。
小米造车之初,靠的是雷军的个人信誉和“最后一次创业”的悲壮叙事。用户愿意相信,这个穿牛仔裤的理工男,会把手机时代的厚道带到汽车领域。
可现实狠狠打脸:4.2万元的“碳纤维机盖”,实则主体是铝合金;宣传“1500匹马力”,却要刷赛道成绩才能解锁;SOS紧急呼叫半小时无人应答;潜水表标榜40米防水,下水就进水……
![]()
桩桩件件,不是技术瓶颈,而是诚信滑坡。
更讽刺的是,小米一边高喊“安全第一”,一边把“颜值”“性能”作为营销核心。
发布会PPT里,风阻系数讲得激情澎湃,车身结构却一笔带过;广告大字写着“逆光之王”“超强钢”,小字注明“仅为项目名称”,这种“大字吸睛、小字免责”的套路,早已让用户心寒。
而当产品出问题,小米的应对更是暴露了骨子里的傲慢:不认错,只解释;不退钱,只补偿积分;不反思,只甩锅“用户误解”。甚至在法庭上直言:“雷军不懂结构,他说的不算数。”
![]()
一个靠创始人IP起家的公司,如今亲手把雷军的承诺踩在脚下,只为规避法律责任。
这哪是造车?这是用互联网快消思维硬套重工业。
手机可以迭代,系统可以OTA升级,但汽车不行。一辆车要用十年,关乎一家人的性命。用户要的不是炫酷参数,而是稳稳刹得住、默默扛得住、出了事有人管。可小米给的,却是PPT里的未来,和现实中的漏洞。
![]()
销量下滑,只是信任崩塌的自然结果。当初冲着“雷总情怀”下单的人,如今发现:情怀不能当刹车用,人设不能防漏水。当神话褪色,剩下的只有赤裸裸的产品力。而小米汽车,在这一点上,显然还没准备好。
更危险的是,雷军似乎仍沉迷于“叙事自救”。发微博、晒截图、喊委屈,试图用情感牌挽回人心。可这个时代已经变了。
2024年之后,市场不再为“愿景”买单。口号不值钱,情怀不稀罕,CEO再会讲故事,也替代不了底盘调校、制动冗余、电池安全这些硬功夫。
![]()
真正的尊重,不是靠狗头表情包和“我们听到了”换来的,而是靠每一辆车交付时,用户敢让家人坐上去的那份安心。
小米若真想翻身,就得做三件事:第一,停止文字游戏,把宣传和实物对齐;第二,重建售后体系,别再让用户“自证清白”;第三,承认错误,而不是切割雷军的承诺。
![]()
否则,再多的微博,也救不回正在流失的信任。
雷军说这是他“最后一次创业”。可如果这次创业,是以透支用户信任为代价,那不如早点收手。别让“小米汽车”,成为一代人心中“理想主义破产”的代名词。
毕竟,车可以重新设计,但人心一旦凉了,就再也暖不回来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