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语:
“该研究致力于开发一种高效、可持续的电催化策略,将乙醇(尤其是含水的生物乙醇)直接转化为高附加值的乙酸乙酯(EtOAc)”
01

背景介绍
乙酸乙酯(EtOAc)是全球需求量达数百万吨的重要化工产品,广泛应用于溶剂、香料和制药等领域(图1)。传统工业生产主要通过乙醇与乙酸的酯化反应实现,这一工艺存在能耗高、步骤繁琐、选择性低等缺点。更令人担忧的是,每生产1吨乙酸乙酯就会排放约1.5吨CO2,对环境造成危害。在碳中和背景下,科学家们将目光投向了电催化氧化技术——这种利用电能驱动化学反应的方法可以直接将乙醇转化为乙酸乙酯,理论上只需一步反应,且可使用可再生能源供电。然而,这一过程面临五大挑战:1)水溶液中竞争性水氧化反应会降低效率;2)乙醇可能被过度氧化为CO2;3)需要精确控制反应中间体;4)产物乙酸乙酯易发生逆水解反应;5)催化剂稳定性问题。
![]()
图1. 乙酸乙酯的应用
2025年9月11日,意大利里雅斯特大学与帕多瓦大学的Maurizio Prato和Marcella Bonchio研究团队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发表题为“Direct Conversion of Ethanol to Ethyl Acetate by Dynamic Polyoxometalate/Carbon Nanohorn Electrocatalytic Interfaces”的研究成果。该研究报道了一种利用四钌取代的多金属氧酸盐(Ru4POM)与碳纳米角(CNHs)构建的动态电催化界面,实现了在水相乙醇(含水量高达20%)中高效、高选择性地电合成乙酸乙酯(EtOAc)。该策略基于电压门控的电吸附机制,实现了Ru4POM在CNHs载体上的可逆吸附与释放(“捕获-释放”机制),显著提升了催化电流密度(提升400–700%)与法拉第效率(FE > 90%),并展现出优异的稳定性(18 h)。
![]()
图2. 研究总览
02

图文解析
1.催化剂结构与工作机制
研究团队设计的Ru4POM/CNHs复合体系具有独特的"捕捉-释放"动态特性。Ru4POM是由四个Ru原子为核心、外围环绕硅钨氧骨架的纳米级分子簇,带10个负电荷;CNHs则是直径2-5 nm、形似蒲公英的碳纳米材料(图3),具有超高比表面积和优异的导电性。
![]()
![]()
图3. 催化剂合成、表征与催化性能
电压门控吸附(图4)是这一系统的关键创新:当对CNHs电极施加+0.5V偏压时,带负电的Ru4POM会被静电吸引到电极表面;移除电压后,催化剂分子又释放回溶液。这种动态平衡实现了催化界面的“自我修复”,解决了传统固定化催化剂易失活的难题。
![]()
图4. CNHs修饰的GCE(E-ads/Ru4POM@CNHs)上电吸附Ru4POM的合成及电化学表征实验装置方案
2.性能突破与机理验证
图5通过两条曲线揭示了关键反应参数对目标产物乙酸乙酯法拉第效率(FEEtOAc)的影响。绿色曲线表明,随着电解液中水含量(0%至20%)的增加,FEEtOAc从约80%显著下降至57%,凸显了水分子对酯化反应的抑制作用及其引发的水解副反应。蓝色曲线则显示,在固定水含量(4%)下,随着施加电位从+1.2V升高至+1.4V,FEEtOAc从57%急剧降至30%,这归因于更高电位下竞争性的水氧化反应(析氧)加剧,抢夺了反应电子,从而降低了主反应的选择性。该图强调了控制低水含量和适中电位对于获得高选择性至关重要。
![]()
图5. FEEtOAc对水含量(绿色,施加电位:+1.2 V vs Ag/AgCl)或施加电位(蓝色轨迹,4% v/v H2O)的依赖性
Ru₄POM催化乙醇氧化酯化生成乙酸乙酯的可能反应路径(图6)显示,该过程始于乙醇的两电子氧化生成乙醛中间体;随后,乙醛与乙醇分子通过亲核加成快速形成半缩醛;该半缩醛中间体进一步发生两电子氧化,最终生成目标产物乙酸乙酯。该示意图强调了反应在乙醇介质中进行的优势,因为半缩醛的形成步骤在纯乙醇或低水环境中更为有利。而在高水含量条件下,该平衡不利于半缩醛生成,导致反应路径更倾向于生成乙醛和乙酸,从而解释了Figure 1中水含量降低选择性的现象。
![]()
图6. 可能的反应机理
采用电压门控电吸附策略构建的电极(E-ads/Ru₄POM@CNHs)在“捕获-释放”模式下的卓越性能(图7)。计时电流曲线显示,该电极在长达18 h的测试中能将电流稳定维持在~2 mA cm-2的高水平,且曲线呈现独特的准振荡行为,这直观反映了Ru4POM在CNHs表面与溶液之间进行的动态吸附-脱附平衡,实现了催化界面的自我修复与持续再生。产物选择性(图7c)分析表明,即使在20%的高水含量下,该策略仍能实现超过90%的乙酸乙酯法拉第效率(FEEtOAc),这主要得益于CNHs提供的疏水微环境有效保护了酯键,抑制了其水解副反应,从而将选择性提升远超均相体系(<60%)的水平。
![]()
图7. 催化性能测试
03

研究亮点
1. 通过电压调控实现Ru4POM在CNHs表面的可逆吸附与释放实现动态“捕获-释放”机制,保持催化界面活性。
2.在含水乙醇(最高20%水)中实现高选择性与稳定性,乙酸乙酯的法拉第效率(FE)超过90%,电流密度提升400–700%,且稳定性长达18 h。
3. CNHs的疏水特性有效抑制了乙酸乙酯的逆水解反应,显著提高反应选择性。
04

展望(巨人肩上前行)
1. 适应工业级电流密度需求
2. 设计连续流动反应装置,解决放大过程中传质限制,进一步提升整体效率
3. 将该"捕捉-释放"策略应用于其他重要有机电合成反应(如胺类氧化、烯烃环氧化等),构建通用性电催化平台。
文献信息
Simone Guazzi, Robin N. Dürr, Andrea Bogo, Elena Bassan, Goretti Arias-Ferreiro, Michele Cacioppo, Maurizio Prato*, Marcella Bonchio*, Direct Conversion of Ethanol to Ethyl Acetate by Dynamic Polyoxometalate/Carbon Nanohorn Electrocatalytic Interface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2025, https://doi.org/10.1021/jacs.5c10817
声明:
1. 版权:推送内容仅供学习交流分享使用,无任何商业用途,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或修改,感谢支持。
2. 投稿:非常欢迎各位老师在公众号上介绍课题组前沿或经典研究成果!后台或邮箱联系即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