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博古知今工作室】
对于宋代官员曾几来说,在浙西任职这一年的处暑前后是愉快的。这年夏季降水不多,让人担心农作物的长势是否会受影响。好在时近处暑,一场连绵三日的大雨抚慰了所有的担忧。哪怕连日大雨会浸透破烂的屋舍,将床铺打湿,他也顾不上抱怨,只为重新涨满奔腾的溪流而感到欣喜。在这样的欢喜氛围中,曾几忍不住题诗一首: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
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这场秋日喜雨之所以如此振奋人心,不只因它缓解了连日干旱,更因为处暑节气的特殊性。虽然名字里带一个“暑”字,但处暑已经属于秋日的节气。虽然天气仍不算凉爽,但已有逐渐降温的趋势。那些裹挟在热风中的一丝丝凉气不再转瞬即逝,而是在逐渐积聚力量,将暑热扫去,将年景推向秋日的丰收。在这一年中最后一个以“暑”命名的节气里,我们不妨来说一些“天凉好个秋”的故事——
![]()
处暑节气AI生成图
![]()
处暑,秋季的第二个节气。古籍中常称“处暑七月中”,也就是处暑一般出现在农历七月中旬,不过处暑的具体时间受历法推算影响很大,今年的处暑是七月初一,有些年份的处暑又会出现在七月末。依据现代历法推算,处暑基本稳定在公历8月22日-24日。虽然名字里有一个“暑”字,但“处暑”起名的本意,并不如“大小暑”一般强调节气的炎热,元代吴澄编纂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解释:“处,止也,暑期至此而止矣。”也就是“处暑”实际是“暑热停止”的意思。《孝经纬》中也说:“斗指申,为处暑,言渎暑将退,伏而潜处也。”
![]()
(宋)赵伯驹《江山秋色图》卷(局部)来源/故宫博物院
然而,气象意义上的暑热消退需要一个过程。处暑时节虽然太阳直射点已明显南移,北半球接收的热量开始减少,但前期积蓄的巨大地表热量和大气中的湿热尚未完全消散,比如典型的“秋老虎”天气:白天在阳光充足和高气压控制下,气温依然可能升至35℃左右,炎热感犹存;但夜晚随着长夜来临和冷空气活动的逐渐增多,昼夜温差显著拉大,早晚已能体会到明显凉意,夏季因空气湿度过高而产生的“蒸笼”感也会在处暑时逐渐减轻,特别是北方,当冷锋过境带来一场秋雨或干爽的北风时,“溽暑”之气便迅速消退,空气中开始流动着清凉干爽的因子,令人顿感“天高云淡”。《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的处暑三候:“初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其中“天地始肃”正是对暑热消散、秋意渐浓这种转变的精妙概述。
然而,处暑时节,也是蚊虫最肆虐的时候。许多害虫仿佛感知到寒冬将至,抓紧在霜冻前完成本年最后几代的繁殖与“饱食”过程,觅食和交配活动异常活跃,叮咬也显得更为凶猛。民间素来就有“秋蚊猛如虎”的说法,处暑正是“秋蚊子”爆发的高峰期。此时防治尤需警惕,应及时清除房前屋后各类积水容器以断其孳生之源,确保纱窗纱门严密防护,室内适时采用点燃艾草、放置驱蚊植物或传统香囊等方式驱避。
![]()
有驱赶蚊虫功效的艾草AI示意图
春秋时期,古人就已认识到处暑时节蚊虫的肆虐,还提出了国家治理方面的思考。《国语·楚语》中记载这样一个故事:楚灵王当政时,好大喜功,在陈、蔡、不羹这三个地方大规模修筑城池,使这三个地方都能出动上千乘的兵车。楚灵王自认为,单凭这三个大城,军力就已堪比当时的霸主晋国,再加上楚国本土的力量,诸侯应该会害怕屈服于他。于是他派子皙去询问范无宇对此事的看法。范无宇却对楚灵王在边境大兴土木的做法表现出深深的忧虑。他认为国家对各地的建设应该像管理身体一样自然协调,国家的都城和边疆应当大小分明,主次有序。边城之于国家,就像尾巴之于牛和马一样,如果将边疆的城池建设得过于庞大,就没办法有力地挥动驱使。到了处暑时节,蚊蝇滋生,尾巴却不能挥动驱赶,情况就让人非常恐惧了(夫边境者,国之尾也,譬之如牛马,处暑之既至,䖟䗽之既多,而不能掉其尾,臣亦惧之。)范无宇的这个比喻,后来衍生成“尾大不掉”这一成语。可惜的是,楚灵王并没有听从范无宇的意见,依旧认为自己的做法非常正确。三年之后,陈、蔡、不羹三城的人果然背叛了他,将灵王弑杀。
正由于蚊虫的肆虐,处暑时节也是疟疾的高发期。疟疾一年四季都可能发作,而中医很早就发现处暑是疟疾病情的重要节点。《景岳全书》记载,如果疟疾在夏至后处暑前发病,病情不会太严重;但如果在处暑后、冬至前发病,病情就很容易恶化(发在夏至后、处暑前,乃伤之浅者……发在处暑后、冬至前,此乃伤之重者)。因为处暑后气温虽逐步下降,但昼夜温差大且局部仍湿热,蚊虫活动依然活跃,为传播创造了条件。更关键的是,此时积累的感染者可能面临秋冬季自然免疫力下降,使病情容易复杂、加剧。
处暑时显著的昼夜温差与渐起的秋燥,常易引发人体不适,如呼吸道敏感、肠胃失调或皮肤干燥等常见困扰。因此,一些传统养生智慧就显得尤为重要。比如《云笈七笺》记载:“十一日,取枸杞煎汤沐浴,令人不老不病。二十三日沐,令发不白。二十五日沐,令人寿长。”也就是在七月可以用枸杞熬水洗澡,且必须是十一、二十三、二十五三天,正处于处暑时节。《千金月令》则教人处暑前后的饮食之法:“七月暑气将伏,宜食稍凉,以为调摄。法用竹叶一把,栀子二个,切碎,用水熬煎,澄清去渣,用淘粳米磨作泔粉服。”先用竹叶、栀子熬煮成茶汤,再用此汤冲调米粉,制作成米糊食用。如果觉得磨制米粉麻烦,《神仙饵松实法》中也记载有“竹叶粥”:“竹叶一握,山栀一枚,煎汤去渣,下米煮粥,候熟,下盐花点之。”即直接在熬制的竹叶汤中加米熬粥。《神仙饵松实法》还强调,这种竹叶粥对中暑的治疗尤其有效,“进一二杯即愈”。
![]()
竹叶粥AI示意图
![]()
处暑时节天气转凉,但又没有万物萧瑟,如果忽视凶猛的蚊虫,实在是一年中难得的舒适时光。经受了一个夏季的酷暑煎熬,天远气清的环境,令人的心境变得开阔。在古籍的字里行间,不难看出那份经时流转的闲适与豁达。苏轼在《前赤壁赋》中描述的“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正是处暑节景的真实写照。
![]()
苏轼《赤壁赋》局部。来源/台北故宫博物院
明代的张穆在诗中所写的处暑日常,则更具生活气息:
一岁频过处暑天,单衣林麓胜情偏。
田无负郭供公役,邻有藏书借为编。
山市每欺沽酒近,岩居深德种桃先。
宵来疏雨添无赖,尽夜绳床恣意眠。
处暑时节,部分农作物已进入收成期。《天工开物》记载,绿豆必须在小暑后种植,处暑前收获,不然绿豆颗粒会稀少。《农桑辑要》记载,桑树在春季种下后,为避免夏季太阳暴晒,需搭建矮棚遮蔽,到处暑时再撤去。因此,官府基本不会在此时段安排过重的劳役,农人也就有了一段难得的清闲时光。于是,我们在诗人的笔墨中看到了处处透着安逸闲适的处暑:天气逐渐凉爽,却还不需要添衣,只一件单衣就觉得轻便舒适;不需要操劳官家公务,只需要从邻家借一卷藏书,就着山中野市上买来的私酿好酒,随意翻阅;最妙的是,至晚又下了一场小雨,积郁的暑气被驱散得更多,躺在吊床上,连睡眠质量都好了许多。一场夜雨,一卷闲书,伴着微凉的夜风,处暑时节的小美好,就藏在这些细枝末节中。
淳熙二年(1175)七月中,朱熹在福建云谷山上亲自选址修建的“晦庵草堂”落成了。这座后称“云谷书院”的居所,其初始不过是山间的几间草屋。可在朱熹眼中,这里别有一番妙处。草堂雄踞群山之巅,俯瞰云雾蒸腾,林涛如海。草堂周边,修竹千竿映带左右,晨昏之际烟霞舒卷,恍若仙境,其景致之清幽旷远令人心折。得此佳珍,朱熹像极了一位爱不释手的藏家,兴致勃勃地为山间每一份景致贴上了诗意的标签。周围一条小溪蜿蜒而过,朱熹便计划在旁边修亭欣赏,还从陆机的诗文中取字,拟名“鸣玉”。山顶风景壮阔,可以一览众山小,值得修筑赏景场所,只是担心山顶风大,匆匆修建亭子难以抗风,便只是修了一座石台,取名“怀仙”;山下可以遥看屋舍村落,受地形影响,也修石台一座,取名“挥手”。在山路上寻得一片平地,想来是放置祭品的好地方,便赐名“云社”。
![]()
朱熹《宋书》大字行书。来源/台北故宫博物院
后世提及朱熹和云谷书院,总是瞩目于朱熹的理学成就,而云谷书院正是其构建理学体系的核心场所。在这里,朱熹完成了《四书集注》的写作,这部书在明清时是科举考试的官方题库和标准答案,所有的答卷、观点均不可违背其中的说法,可谓宋明理学影响最为深远的作品之一。但在这些震古烁今的学术成就之外,这座建成于处暑前后的书院带给朱熹的,还有许多人生中难得的微末美好。细读朱熹在云谷写作的诗文,有完全不懂理学的农民拎着自家酿的浊酒,趁着农闲来找他闲聊,不知不觉就到了夜间,朱熹与其道别,还得叮嘱他们“回去之后就别总是过来了,这里林深路险,走夜路可不安全(归去莫频来,林深山路黑)”;也有早已约好一同出游的朋友,但同行的地方总是不变(故人千里别,约我仍丹丘),朱熹写诗吐槽“你还不如直接来我家玩算了”(此山岂不幽,何必赋远游)。当后世仰望云谷巅顶的思想峰峦,可曾念及滋养这位大儒心灵的,正是这片山野赠予的、俯拾皆是的温润确幸?
经历一场漫长的暑热,我们总在期盼一场透彻的雨、一阵及时的凉。处暑的存在,正像时节推移中发来的一封温馨提醒。就像曾几为一场夜雨欣然提笔,朱熹在山间与老农共饮闲话,或只是躺在床上感受晚风透过纱窗的微凉。这些细小的幸福,不张扬,不刻意,却真实地抚慰着生命的焦渴。而在变幻莫定的世事中,一粥一饭、一风一雨间的真实满足尤其珍贵。这一点暑热中的新凉,一点庸常中的美好,让我们在奔忙与焦虑中依然能触碰到生活最本真的温度,这或许才是处暑时节的真义。
编辑:周斌 詹茜卉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博古知今工作室】,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