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经典诗词,讲历史故事,北窗读诗欢迎您的光临。
前言:
初至黄州,苏轼写下“拣尽寒枝不肯栖”,于孤寂中坚守自我,沙湖道中,他吟出“一蓑烟雨任平生”,尽显豁达超脱之态,躬耕东坡时,他“自爱铿锵曳杖声”,流露出对生活的热爱与自在。
谪居黄州三载,苏轼并未深陷仕途挫败的痛苦泥沼,他逐渐挣脱消极情绪的枷锁,以平和之心看待人生的起起落落。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壮志豪情再度涌上他的心头,致君尧舜的宏伟抱负也萦绕于心。
“春来幽谷水潺潺,的皪梅花草棘间”,恰似来时路上的寒梅,即便置身于荒芜的荆棘丛中,也要绽放出最明艳动人的色彩。
而苏轼亦如那傲雪凌霜的寒梅,不同俗流、灼灼其华,虽历经雪虐风饕,却风骨凛然、坚毅不屈,就如他的《红梅三首》,满眼生机。
![]()
幽人自恨探春迟,不见檀心未吐时。
丹鼎夺胎那是宝,玉人頩颊更多姿。
抱丛暗蕊初含子,落盏穠香已透肌。
乞与徐熙新画样,竹间璀璨出斜枝。——宋·苏轼《红梅三首·其三》
简译:
只怪自己寻春的脚步来得太迟,因而错过了那浅红色梅蕊吐露芬芳的绝美瞬间。
红梅的骨朵如丹鼎中炼就的珍宝,又似美人绯红的脸颊,娇艳清丽、超凡脱俗。
红梅的暗蕊刚刚孕育出花骨朵,那浓郁的香气落入酒杯中,早已沁透我的肌肤。
希望能请来徐熙这样的绘画高手,为这翠竹间斜逸而出的红梅绘就一幅新画卷。
![]()
赏析:
元丰五年(1082 年)早春,苏轼于雪堂夜读,读到石延年《红梅》诗中“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之句,心中有所触动,遂写下此诗。
石延年,字曼卿,为北宋著名文学家,工于诗歌创作,尤为欧阳修所推崇,对于这位素未谋面的文坛前辈,苏轼向来心怀敬重,尊称其为诗老。
然而,对于石延年的《红梅》诗,苏轼却持有不同见解,“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于青枝”,他觉得赏梅更应注重其内在的精神品格。
“偶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故苏轼结合自身际遇,写下三首赞美红梅的七绝,进一步升华了红梅孤傲不屈的品格,下面为大家分享的便是组诗中的第三首。
“幽人自恨探春迟,不见檀心未吐时”,开篇苏轼便以“幽人”自比。此时的他,因“乌台诗案”遭贬黄州,远离了朝堂的纷争与喧嚣,恰似一位隐居山林之人。
寒梅报春,却不与百花争艳,故而李清照有云“雪里已知春信近”。,当大地仍被银装素裹笼罩之时,一树报春的红梅便悄然点缀其间。
苏轼也深知红梅“寒心未肯随春态”,却还是错过了红梅初绽、花心吐蕊的绝美时刻,并为此深感惋惜。
这“恨”中,既包含他对时光匆匆流逝、美好易逝的感慨,也暗藏着他在政治失意后,对曾经那些稍纵即逝的机遇的追悔。
“幽人”指隐士,苏轼此处的“幽人”,不仅仅是一个孤独赏梅的人,更是他远离尘世喧嚣、独善其身心境的写照。“檀心”指浅红色的花蕊。
“丹鼎夺胎那是宝,玉人頩颊更多姿”,颔联赞美红梅的珍贵与独特,红梅宛如从丹鼎中脱胎而出的宝物,又似美人绯红的脸颊,自带超凡脱俗的气质。
在苏轼的眼中,红梅如同一位历经磨难却依然坚守高洁品性的佳人,虽身处困境,却绽放着迷人的光彩,这也是他自身人格的生动写照。
苏轼虽处人生的低谷,却依旧如一株顽强的小草,努力向上生长,他开垦东坡,修筑雪堂,研究美食,寄情山水,写下了许多流传千古的诗文,如《赤壁赋》《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等。
“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红梅历经磨砺,脱胎换骨,光彩熠熠,苏轼亦在困境中砥砺前行,拥有了旷达通透的人生境界,从容不迫、向阳而生。
“頩颊”即怒脸,这里喻指红梅,张揖《博雅》注“頩,怒色也。玉人怒则颊红,故以比红梅也”,“丹鼎”指道士炼丹的器具,“夺胎”即夺胎换骨。
![]()
“抱丛暗蕊初含子,落盏穠香已透肌”,颈联以细腻入微的笔触,描绘了红梅的生长状态和芬芳馥郁的花香,这也是诗人乐观心态的真实写照。
红梅的暗蕊中刚刚孕育出花骨朵儿,让人感受到生命的蓬勃与希望,而当其花瓣落入酒盏,浓郁的香气沁人心脾,更是带给人极致的享受。
这两句是对红梅生命力的礼赞,苏轼欣赏红梅的生长过程,感受着生命的奇妙,这种对生活的热爱,让他在困境中始终保持着乐观的心态。
苏轼在黄州,虽然生活艰苦,但他依然能从自然中、从生活中找到乐趣,一庭月色,一碗精心烹制的黄猪肉,都能让他满心欢喜。
“乞与徐熙新画样,竹间璀璨出斜枝”,尾联表达了苏轼希望请绘画大师为红梅作画的愿望,进一步凸显了他对红梅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徐熙是五代南唐著名的画家,以画花鸟而闻名于世,苏轼认为只有徐熙的画笔,才能描绘出红梅在翠竹间斜逸而出、璀璨夺目的神韵。
“江头千树春欲暗,竹外一枝斜更好”,这竹林间横逸斜出的梅枝,是如此的超凡脱俗,亦如谪居远州的诗人自己,独自绽放,独自芬芳。
苏轼是全才,有着非同寻常的诗书画造诣,从画家的角度入笔,自然懂得取舍之道,千树繁花,哪有一枝独特醒目?在他心中,红梅不仅是自然景观,更是精神的象征。
在此诗中,他借红梅的形象,抒发了自己的遗憾、赞美、希望等复杂情感,展现了困境中不屈不挠、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
后记:
苏轼一生宦海沉浮,多次被贬,其人生经历恰似波澜壮阔的长河,既有激流险滩的惊险,也有平静港湾的安宁。
这首《红梅三首·其三》,正是他贬谪黄州期间所作,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他彼时的心境以及对人生的深刻感悟。
他笔下的红梅,冷若冰霜,却又艳如桃李,凌寒怒放,一如他虽处逆境却依旧昂扬高举、风骨凛然的精神面貌。
傲然独立,不随世俗,他笔下的红梅,与其达观超脱的人格魅力是如此契合,他让我们看到了逆境中那蓬勃的生机……
参考资料:
《东坡乐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