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婴儿奶粉,很多人第一反应是“贵”,一罐奶粉三四百块,上千的也有,家长们却还是一罐接一罐地买。
![]()
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几乎每个中国家庭都离不开的产品,曾经在中国根本没有市场。
现在的年轻爸妈可能很难想象,几十年前,绝大多数中国宝宝都是喝母乳长大的,奶粉是少数人才接触的“洋玩意”。
![]()
那奶粉是怎么一步步走进中国人的生活?又是什么让如今几乎每位家长都觉得奶粉不可或缺?
![]()
奶粉一开始并不受欢迎
过去的中国,母乳是天经地义的婴儿口粮,不管是穷人家自己喂,还是富人家花钱请乳母,婴儿主要还是靠母乳。
只有在母亲实在没有奶水的情况下,才会用一些米汤、牛奶、羊奶来代替,但问题在于,中国本土牛产奶少、脂肪高,小孩喝了容易闹肚子,不适合做主食。
真正意义上的奶粉,是随着“外国人”进了中国才出现的,鸦片战争以后,外国资本进入中国,在上海建立了不少养牛场。
![]()
1930年代,上海的养牛场已经有几十家,牛奶巴氏杀菌、冷藏技术也开始普及,但那时候,牛奶还是富人家的专属,奶粉更是稀罕物,普通人根本用不起。
那时候的奶粉广告,主打的就是“洋”“先进”“营养”,对标母乳,国外品牌在中国打广告、送育儿书、搞免费体检,营销手段层出不穷。
![]()
甚至有品牌把使用奶粉和“强国强种”挂钩,脸皮之厚可见一斑。
那么问题来了,当时那么多吹牛的广告,真的有人信吗?
![]()
奶粉走红背后的“精密布局”
上世纪初,中国正经历社会巨变,女性地位开始变化,审美也在变化,民国时期出现了“反束胸运动”,鼓励女性解放身体。
但这场运动后来逐渐演变成“不要哺乳”的潮流,认为哺乳会让身材走样、胸部变形,于是,一些本土奶粉品牌紧跟趋势,打出了“美女奶粉”“解放女性”这样的口号。
![]()
奶粉不再只是营养饮品,而变成了“时尚标签”和“社会进步的象征”,国内企业开始模仿国外品牌,比如上海的惠民奶粉、旭之牛奶公司等,都推出了价格相对低廉的产品,希望让更多人用得起奶粉。
进入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国经历了大规模工业化建设,外资企业撤离,奶粉生产也陷入困境。
![]()
为了满足婴儿喂养需求,上海光明公司研发出一种用大米、大豆做原料的“5410代乳粉”,虽然口感和营养不如牛奶粉,但总算是国产替代品。
那么,这些看似普通的代乳食品,为何现在成了婴儿必不可少的东西?
![]()
奶粉的“神话”是怎么立起来的?
真正让奶粉进入千家万户的,是改革开放以后,国外品牌卷土重来,国产品牌也全面复苏。
一开始,像“果真”“高乐高”这样的冲泡类饮品风靡一时,但很快被洋奶粉打得措手不及,到了1993年,阿华田再次进入中国市场,靠着情怀和广告翻红一波。
![]()
但让整个奶粉行业发生质变的,是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这场震惊全国的食品安全危机,直接让国产奶粉的信任度跌入谷底,大量内地家长跑去香港“抢奶粉”,香港一度出台“限奶令”。
从那以后,中国家长开始形成一个观念—奶粉越贵越好。
![]()
进口奶粉价格翻了两三倍,依然供不应求,国内奶粉企业也顺势推出各种“高端配方”“特种营养”,一个比一个贵,家长们不敢买便宜的,生怕买到有问题的奶粉。
其实,奶粉的生产成本并不高,一罐800克的奶粉,原材料加加工费用不超过九十块,但到了市场上,零售价却高达三四百。
![]()
为什么会这么贵?一方面是国内奶牛数量少、饲料依赖进口,养殖成本高。
另一方面,奶粉的销售链极长,经销商、母婴店、推广员层层加价,利润惊人。
厂家毛利高达200%,加上广告和品牌包装,奶粉价格被炒得飞起,有些厂家甚至联合控价,把普通品牌挤出市场。
![]()
消费者一个劲儿地买高价奶粉,有的根本不知道这些所谓“新配方”,其实只是些换汤不换药的小改动。
那既然奶粉这么贵,真的有那么必要非喝不可吗?
![]()
是选择,还是被选择?
婴儿奶粉的发明,原本是为了帮助那些不能哺乳的妈妈,按理说,这种需求只占母婴人群的8%左右。
但如今,根据调查,中国有79%的妈妈在使用婴儿奶粉,89%的中产家庭严重依赖奶粉。
这中间的转变,不仅仅是营养问题,更是一个社会观念的塑造过程。
![]()
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奶粉企业为了扩大销量,不惜花重金“买通医生”,甚至让推销员假扮成医护人员,进医院宣传奶粉优于母乳。
这套操作不光是在中国,东南亚、非洲等发展中国家也都经历过。
在广告的反复轰炸下,很多家长逐渐相信“母乳不够营养”“奶粉更科学”的说法,尤其是城市中产家庭,压力大、节奏快、讲究形象,很多妈妈选择不上奶,直接用奶粉喂养。
![]()
资本也很聪明,专门把奶粉和“身份”绑定,你买得起高端奶粉,代表你是“好妈妈”“有条件”,而不哺乳反而成了一种“时尚选择”。
更讽刺的是,很多人不知道:欧美国家喝的奶粉,价格比中国低很多,比如惠氏、牛栏这些品牌,在国外只卖90-120元,到了中国价格直接翻倍。
结语
中国婴儿奶粉的发展历程,其实是一部关于观念、资本与信任变化的缩影。
从最初的“洋玩意”,到“营养标签”,再到今天的“刚需产品”,奶粉走进了千家万户背后,是一整套精密的社会化营销与产业链布局。
![]()
如今的中国奶粉市场,看似百花齐放,实则价格混乱、信任依旧摇摆。
家长们真正需要思考的,不是买哪一罐更贵的奶粉,而是如何在理性与情绪之间,做出最适合孩子健康的选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