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历法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的特定节令,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
![]()
中国古人将一岁分为四时,即春、夏、秋、冬各3个月,每月2个节气,一年共有24个节气。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到秦汉年间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
古代通过“圭表测影”确定关键节点,如影子最长时为冬至,最短时为夏至,影子等长时为春分、秋分。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精准反映四季更替、气温变化和物候特征。
![]()
二十四节气与中国传统文化
二十四节气最核心的作用是指导农业生产,节气对应农作物的播种、生长、收获、越冬关键期,如“清明前后,种瓜点豆”、“芒种忙,麦上场”,是古代农业的“时间指南”。二十四节气还反映自然节律,清晰划分四季变化(春夏秋冬各6个节气),并体现气温、降水、物候(动植物生长变化)的规律,如“白露秋风夜,一夜凉一夜”反映气温下降,“惊蛰雷声动”反映生物复苏。二十四节气也影响民俗与生活,融入传统节日和日常习俗,指导饮食、作息,是古人顺应自然、安排生活的重要依据。
![]()
二十四节气与七十二候:为更精准地捕捉自然变化,古人将每个节气再分为3候,每候约5天,24节气共形成72候。每一候都对应一个具体的“物候现象”,即动植物、天气等随季节的变化特征,例如:立春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蛰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清明三候:“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鴽,三候虹始见”。七十二候则是对每个节气气候、物候变化的具体拆解,共同构成古人观察自然、指导生活的完整体系。
![]()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承载着民族的习俗、情感与价值观,是文化认同的核心载体之一。它衍生了传统习俗:每个节气都对应独特的民俗活动,如清明扫墓祭祖、端午赛龙舟、冬至团圆,这些习俗代代相传,维系着家庭与社会的情感联结。它融入了文化创作:节气频繁出现在诗词、绘画、谚语中,成为文化表达的重要元素,丰富了民族文化的内涵与形式。
2006年5月20日,“二十四节气”作为民俗项目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6年11月,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
更多精彩节目 请锁定
FM98.6 张家口音乐广播
主播:启航
编辑:徐虹
审核:庄娟 杨利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