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市场资讯
(来源:亮叔行动学)
![]()
苏轼之问。
01
34岁的苏轼,是一个极其“较真”的人。
1069年的礼部考试中,主考官吕惠卿将一个鼓吹新法的考生——叶祖洽评为第一名。作为“考试编排官”(负责编排合格举人名次等)的苏轼却坚决反对。他认为这种文章谄媚皇帝,应该黜落。
后来的殿试中,神宗皇帝亲自选叶祖洽为状元,苏轼依然不服气。
于是他模拟考卷,写了一篇应试作文献给皇帝,想让皇帝看看什么才是真正的好文章。
一直以来,我们熟悉的苏轼,是林语堂笔下那个豁达、从容、淡泊、充满了松弛感的“坡仙”,而此时的苏轼让我们感到陌生。
他仿佛是走火入魔了。就是要锋芒毕露,就是要针锋相对。
让我们作为旁观者忍不住一声叹息:你为什么要这么犟呢?
但回到当时,变法之争尚未分出胜负,大宋朝堂像是一场激烈辩论会,正反双方都沉浸其中。所有人的用力争辩,都只为说服一个人。
但回到当时,变法之争尚未分出胜负,大宋朝堂像是一场辩论会。
所有正方和反方的选手,都像苏轼一样,沉浸在紧张激烈的辩论中。
所有的辩论,只为了争取一个人。
02
苏轼认为,那些不敢说真话,一味迎合权势、阿谀奉承的文章,都是文字垃圾。年轻的举子们纷纷写这种文章,让他感到悲哀。
所试举人……皆以得失为虑,不敢指陈阙政,而阿谀顺旨者又率据上第……臣窃深悲之。
——苏轼《拟进士对御试策》
当然,苏轼知道,这不是年轻人的错。更让他悲哀的,是朝廷的取士标准。朝廷喜欢马屁文章,就会有无数的马屁文章。长期坚持这种审美标准,只会导致士林堕落,人心败坏。
在这篇模拟作文中,苏轼和其他考生一样,讨论了当时的政治得失。
他认为,当今朝政的关键在于君主。
变法一年以来,正反方旷日持久的大辩论已经到了白热化阶段。作为这场辩论赛唯一的裁判,皇帝应该保持“空杯心态”,而不是心里已经有一个先入为主的观点了。
“臣愿陛下先治其心,使虚一而静,然后忠言至计可得而入也。”
如果您心里早就有一个先入为主的立场,那这场辩论就是一个笑话,无数正方和反方的选手的努力就只是在瞎折腾。根本就不用辩论,直接宣布获胜方得了。
这也是作为反方(旧党)辩手之一的苏轼,心里面最担心的事。
“此臣之所以大惧也。”
神宗皇帝,作为一个22岁的年轻人。当然可以有自己的立场、有自己的好恶。但是,苏轼强调的是君主的职责和政治伦理。
你如果是大宋朝一个普通的吃瓜群众,站哪方都可以。
但是,你是君主,你是唯一的裁判,你应该保持中立,你应该兼听则明,而不是明显的偏袒某一方。
03
苏轼认为,政治就像辩论,关键在于“以理服人”。
而不是裁判直接下场,动用自己的权力,驱逐一方的辩手,打击对方的声势,甚至公然加入另一方阵营为他们摇旗呐喊。
“夫成事在理不在势……今为政不务循理,而欲以人主之势、赏罚之威,劫而成之。”
辩论就要尊重公议,尊重多数,而不是凭借自己是唯一的裁判,就颠倒黑白:
“今天下以为利,陛下以为义,天下以为贪,陛下以为廉……四方之人岂如婴儿鸟兽,而可以美言小数眩惑之哉?”
难道天下百姓会像婴儿、鸟兽一样,被花言巧语所迷惑吗?
04
伟大的作品,往往能够提出伟大的问题。
在这篇应试模拟作文中,苏轼在质疑了青苗法等一系列变法政策之后,提出了一个伟大的问题:
“臣不知陛下所谓富者,富民欤?抑富国欤?”
皇帝您口口声声要“富”,但到底是要“富朝廷”,还是“富百姓”?
如果只是让国库充盈、财政数字漂亮,却让百姓日子越来越难,那这样的“富”,值不值得?
哲学中有一些经典问题,比如“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苏轼的问题,则堪称经济学中的一个经典问题。
比如说,围绕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很多学者就反复讨论过这个书名。
斯密的《国富论》,所说的到底的“国富”还是“民富”?
这本书的全名是“对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那么,到底应该翻译成“国富论”,还是“民富论”?
苏轼的这篇文章,当然没有改变神宗的想法。无数大臣在朝堂上的辩论,其实都没有影响神宗的立场。
因为在这场辩论会中,神宗不仅是唯一的裁判,还是正方(变法派)最重要的一员,是正方团队的发起者和组织者。只要神宗站在那里,正方就会赢。反方有多少支持者,都没用。
在“变法”这场辩论会中,苏轼是一个失败者。但是,他提出的那个振聋发聩的经典问题,却会启迪一代代读者,让人们在思考经济问题时,增加一个重要的维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