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登基后赏赐姐夫,姐夫跪地只求回乡种地,承诺此生不进京城

分享至

洪武十年的春天来得特别早,金陵城外的柳树已经抽出嫩绿的新芽。

彭海生坐在摇摇晃晃的马车里,双手紧紧攥着粗布衣角,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

这位六旬老农从未想过,有生之年还会再次踏进这座巍峨的皇城。

三十年前,他还是个意气风发的青年,挽着新婚妻子马桂珍的手送小舅子朱元璋去投军。

如今,那个曾经饿得啃树皮的穷小子,已经成了威震四海的大明开国皇帝。

"姐夫,皇上特意嘱咐,要好好招待您。"

领路的太监声音尖细,带着几分讨好,却让彭海生更加不安。

他望着窗外越来越近的朱红宫墙,仿佛看见一张无形的大网正在缓缓收拢。

上一次进京是五年前,那时京城还叫应天,皇帝刚刚登基不久。

那次宴席上,他亲眼看见一个开国功臣因为说错一句话,当晚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这次皇帝突然召见,究竟所为何事?

马车缓缓驶过护城河,彭海生深吸一口气,在袖子里悄悄擦去手心的冷汗。



01

金陵城的春天比其他地方来得更早些,护城河边的垂柳已经抽出嫩芽。

彭海生坐在马车里,身子随着车轮的颠簸轻轻摇晃。

他透过车帘的缝隙,望着外面越来越近的朱红宫墙,手心渗出细密的汗珠。

这辆马车是三天前突然来到凤阳乡下他那个小院子的。

传旨的太监说,皇上想念姐夫了,特意请去京城叙旧。

可彭海生心里明白,皇帝小舅子朱元璋,从来不会无缘无故想念一个乡下种田的姐夫。

马车驶过青石板路,发出咯噔咯噔的声响。

赶车的小太监不过十五六岁年纪,脸上还带着稚气。

"老丈,马上就要到午门了。"

小太监回头说道,声音里带着几分讨好。

彭海生勉强挤出一丝笑容,从怀里摸出几个铜钱塞过去。

小太监连连摆手:"使不得使不得,皇上特意吩咐要好生伺候您老人家。"

这话让彭海生更加不安了。

他撩开车帘,午门高大的影子已经压了过来。

守门的侍卫穿着明亮的铠甲,腰间佩刀闪着寒光。

彭海生下马车时,腿脚有些发软。

他今年六十有三,常年在田里劳作,身子骨还算硬朗。

可站在这样巍峨的宫门前,还是觉得两腿发颤。

一个穿着绯色官服的太监快步迎上来,脸上堆着恰到好处的笑容。

"彭老丈,一路辛苦了。"

太监的声音尖细却不刺耳,显然是宫里的老人了。

彭海生想要行礼,却被太监轻轻托住手臂。

"皇上特意交代,您是他的姐夫,不必行大礼。"

这话说得客气,彭海生却不敢当真。

他微微躬身:"劳烦公公带路。"

穿过一道又一道宫门,彭海生的脚步越来越慢。

皇宫太大了,青石铺就的路面光可鉴人,两旁是朱红的高墙。

偶尔有宫女低着头匆匆走过,裙裾发出窸窸窣窣的声响。

领路的太监似乎看出他的紧张,放慢脚步与他并行。

"皇上今早还提起,说记得老丈最爱吃红烧肉。"

太监笑着说道,"特意让御膳房准备了。"

彭海生心里咯噔一下。

那是多少年前的事了?

那时朱元璋还叫朱重八,饿得皮包骨头,跑到姐姐家讨饭吃。

马桂珍把家里唯一一块腊肉切了,做了红烧肉。

那顿饭,少年朱元璋吃得狼吞虎咽,连汤汁都拌饭吃得干干净净。

可那是四十年前的事了。

皇帝怎么会突然想起这个?

彭海生觉得后背一阵发凉。

他抬头望了望天空,四月的阳光明媚,却照不进这深宫高墙。

02

养心殿比彭海生想象的要朴素许多。

没有金碧辉煌的装饰,只有简单的红木家具。

朱元璋坐在一张太师椅上,正在批阅奏折。

五年不见,皇帝老了不少,两鬓已经斑白。

但那双眼睛依然锐利,看人时仿佛能直透心底。

"姐夫来了。"

朱元璋放下朱笔,脸上露出笑容。

彭海生急忙要跪,却被皇帝抬手制止。

"这里没有外人,不必多礼。"

朱元璋起身走过来,亲自扶着彭海生坐下。

这个举动让旁边的太监都吃了一惊。

彭海生更是如坐针毡,只敢半个屁股挨着椅子。

"桂珍身子可好?"

朱元璋问道,语气亲切得像寻常人家的小舅子。

"托皇上的福,她身子硬朗着,就是腿脚不太利索了。"

彭海生小心翼翼地回答。

朱元璋叹了口气:"朕这个姐姐,从小最是疼我。"

他望向窗外,眼神有些飘远。

"记得那年冬天,我饿得受不了,跑到姐姐家。"

"姐夫你把最后半袋米都给了我。"

彭海生低着头:"应该的,应该的。"

其实那天他很不情愿,家里也快揭不开锅了。

是马桂珍哭着求他,他才咬牙把米拿出来的。

现在想来,若是当初狠心拒绝,不知会是什么下场。

宫女端上茶点,精致的瓷器闪着温润的光泽。

彭海生不敢动,双手规规矩矩放在膝盖上。

"尝尝这茶,新进的龙井。"

朱元璋亲自给他倒茶,彭海生赶紧双手接过。

茶香袅袅,确实是好茶。

可比起来,他还是更喜欢乡下的大碗茶。

至少喝得自在。

"记得姐夫最爱吃红烧肉。"

朱元璋突然说道,"今天特意让御膳房做了。"

彭海生心里又是一紧。

皇帝的记忆力太好了,好得让人害怕。

这些陈年旧事,他自个儿都快忘了。

"难为皇上还记得。"

他低声说道,手心又开始冒汗。

朱元璋笑了笑,眼角的皱纹堆叠起来。

"有些事,一辈子都忘不了。"

这话说得意味深长,彭海生不敢接话。

大殿里安静下来,只能听见更漏滴答作响。

彭海生偷偷抬眼,打量了一下这个皇帝小舅子。

朱元璋穿着常服,料子却是上好的丝绸。

手指因为常年握笔,有些变形。

最让人心惊的是那双眼睛,看似带笑,却深不见底。

彭海生想起五年前那次宴席。

也是在这样的笑容背后,藏着雷霆之怒。

那天之后,又少了几个开国功臣。



03

晚宴设在偏殿,比彭海生想象的要简单许多。

没有歌舞助兴,只有几个宫女安静地侍立一旁。

菜式却很丰盛,摆满了整整一张八仙桌。

最中间正是一碗油光发亮的红烧肉。

"来,姐夫坐朕旁边。"

朱元璋热情地招呼,亲自给彭海生布菜。

这个举动让侍立的太监宫女都低下了头。

彭海生战战兢兢地坐下,面前的金碗银筷闪闪发亮。

他这辈子都没用过这么精致的餐具。

"记得那时在姐姐家,连双像样的筷子都没有。"

朱元璋夹起一块红烧肉放进他碗里。

"是用树枝削的筷子。"

彭海生勉强笑道:"皇上记性真好。"

其实他早就不记得这些细节了。

只记得那个瘦骨嶙峋的少年,吃饭时总是护着碗。

好像生怕有人抢他的吃食。

现在的朱元璋,早已不是当年那个可怜兮兮的朱重八。

他是天子,是掌握生杀大权的皇帝。

彭海生小心地夹起那块红烧肉。

肉质酥烂,入口即化,确实是难得的美味。

可他食不知味,如同嚼蜡。

"姐夫觉得这御厨的手艺如何?"

朱元璋问道,眼神看似随意地扫过他。

"好,很好。"

彭海生连忙回答,"比乡下做的好吃多了。"

朱元璋笑了笑:"可朕有时候,还挺想念姐夫家的粗茶淡饭。"

这话彭海生不敢接。

皇帝想念穷日子?恐怕不是那么简单。

他低头默默吃饭,尽量不发出声响。

席间朱元璋又说起许多往事。

有些彭海生记得,有些已经模糊。

但皇帝却记得清清楚楚,连细节都说得出来。

这种记忆力,让人不寒而栗。

饭后,宫女端上漱口茶。

彭海生学着皇帝的样子漱口,动作笨拙。

朱元璋似乎被逗乐了:"姐夫还是这么实在。"

这时,一个侍卫快步走进来,在皇帝耳边低语几句。

朱元璋的脸色瞬间沉了下来。

虽然很快又恢复如常,但彭海生还是捕捉到了那一闪而过的厉色。

"姐夫先歇着,朕有些政务要处理。"

朱元璋起身,语气依然温和。

彭海生连忙站起来:"皇上忙,草民告退。"

看着皇帝离去的背影,彭海生长长舒了口气。

每次和皇帝独处,都像在刀尖上行走。

他抬头看了看殿外的月亮,被宫墙割裂成不规则的一块。

04

彭海生被安排在离养心殿不远的厢房住宿。

这让他更加不安,通常外戚来访都是住在宫外的驿馆。

房间布置得很舒适,甚至太过舒适了。

锦被软枕,熏香袅袅,反而让他睡不着。

半夜里,他听见远处传来隐约的哭喊声。

但很快又消失了,仿佛只是错觉。

彭海生坐起身,擦了擦额头的冷汗。

这深宫大院,不知道埋藏着多少秘密。

第二天一早,朱元璋又召他一同用早膳。

这次是在御花园的凉亭里,春光明媚,鸟语花香。

"姐夫睡得可好?"

朱元璋问道,面前摆着简单的清粥小菜。

"托皇上的福,睡得很好。"

彭海生撒了谎,他几乎一夜未眠。

朱元璋点点头,突然说道:"朕打算赏赐姐夫一些田宅,就在京城附近。"

彭海生心里一紧,连忙放下筷子。

"皇上厚爱,草民心领了。"

他斟酌着用词,"只是草民一个乡下人,住不惯京城。"

朱元璋慢条斯理地喝着粥:"住久了就习惯了。"

这话像是随口一说,又像是别有深意。

彭海生不敢再推辞,只能谢恩。

早膳后,朱元璋要去上朝。

彭海生独自在御花园里散步,两个小太监远远跟着。

园子很大,假山流水,奇花异草。

但他却觉得憋闷,想念乡下的开阔天地。

转过一个弯,他看见几个官员跪在养心殿外。

个个脸色苍白,身子微微发抖。

彭海生赶紧避开,心里却记下了这一幕。

回到住处时,意外地遇见一个熟人。

"海生叔!"

一个穿着青色官服的年轻人惊喜地叫道。

彭海生仔细一看,原来是同乡肖熠彤。

"是熠彤啊,你怎么在这里?"

肖熠彤左右看看,压低声音:"我在吏部当差,听说您来了。"

他拉着彭海生走到僻静处,神色紧张。

"叔,您什么时候回去?"

彭海生苦笑:"皇上还没说。"

肖熠彤欲言又止,最后只说:"京城是非多,还是早点回去的好。"

这话里有话,彭海生正要细问,远处传来脚步声。

肖熠彤匆匆行礼告退,临走前又看了他一眼。

那眼神复杂,带着担忧,还有一丝同情。

彭海生站在原地,心里七上八下。

连年轻人都看出不对劲了。



05

下午,朱元璋派太监送来不少赏赐。

金银绸缎,琳琅满目,摆满了半个房间。

彭海生看着这些财物,却高兴不起来。

赏赐越重,说明皇帝所求越大。

这个道理,他活了大半辈子,还是懂的。

太监还传达了口谕,说晚上皇上要设家宴。

这次马皇后和几个皇子公主都会出席。

彭海生更加不安了。

若是寻常叙旧,何须如此隆重?

他想起肖熠彤那个担忧的眼神,心里越发沉重。

趁着天色还早,他借口想逛逛,在太监陪同下出了宫。

京城确实繁华,商铺林立,车水马龙。

但彭海生却注意到,行人大多步履匆匆,面带忧色。

路过一处茶楼时,他听见几个书生在议论朝政。

但声音压得极低,还不时警惕地四处张望。

"老丈想喝茶?"

陪同的太监问道。

彭海生摇摇头:"随便走走。"

他其实是想找机会再见见肖熠彤,打听些消息。

但太监寸步不离,显然是被特意交代过的。

在经过吏部衙门时,他远远看见肖熠彤走出来。

两人目光相遇,肖熠彤微微摇头,随即快步离开。

这个暗示再明显不过。

彭海生心里凉了半截。

回到宫中,他意外地被召见到武英殿。

这里是大臣议政的地方,气氛更加肃穆。

朱元璋正在看一幅地图,见他进来,招招手。

"姐夫来看看,这是大明疆域图。"

地图很大,铺满了整张桌子。

朱元璋手指点着几个地方:"这些都是新开垦的荒地,姐夫是种田的好手,给朕提提意见。"

彭海生小心翼翼地上前,心里直打鼓。

他一个老农,哪敢对朝廷大事指手画脚。

但皇帝问话,不能不答。

他仔细看了看地图,选择最稳妥的说法:"皇上圣明,开垦荒地是利国利民的好事。"

朱元璋似乎不太满意:"朕记得姐夫年轻时,最会选地。"

"哪块地肥,哪块地瘦,一眼就能看出来。"

彭海生背后开始冒冷汗。

皇帝连这个都记得?

那是多少年前的事了,他自己都快忘了。

"草民愚见,选地要看水源,看土质..."

他尽量说得含糊,不敢给出具体建议。

朱元璋听着,手指无意识地敲着桌面。

每一下都敲在彭海生心上。

06

晚上的家宴果然十分隆重。

马皇后亲自出席,还有太子和几位王爷公主。

彭海生更加拘谨了,行礼时差点绊倒。

马皇后倒是很和气,还记得他爱喝米酒。

"记得海生最爱喝自家酿的米酒。"

皇后笑着说道,"今天特意准备了些。"

彭海生连声道谢,心里却越发不安。

连这种小事都记得,说明皇帝夫妇早就通过气。

席间,朱元璋心情似乎很好,还让太子给彭海生敬酒。

"这是你姑父,朕落难时多亏他接济。"

太子恭敬地举杯,彭海生赶紧站起来。

"不敢当,不敢当。"

他手有些抖,酒洒出来一些。

朱元璋看在眼里,眼神微动。

家宴进行到一半时,发生了一个小插曲。

一个宫女上菜时不慎打翻了汤碗,溅到太子衣袍上。

宫女吓得面无人色,跪地求饶。

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朱元璋脸色阴沉,但很快又笑了起来:"无妨,换一件就是。"

他甚至还安慰了那个宫女两句。

但彭海生注意到,侍卫把那个宫女带了下去。

之后再也没见过她。

这个小插曲让宴席的气氛冷了下来。

尽管朱元璋很快又谈笑风生,但彭海生心里明白。

天威难测,这一刻的笑脸,下一刻可能就是雷霆之怒。

宴席结束后,彭海生回到住处,一夜无眠。

他想起很多事。

想起朱元璋刚起兵时,来家里借粮的情景。

那时他还是个不起眼的小头目,态度恭敬得很。

后来势力越来越大,态度也慢慢变了。

最后一次见面是五年前,那时皇帝已经收拾了不少功臣。

有个开国元勋,就因为酒后说了句牢骚话,第二天就下了大狱。

彭海生当时也在场,亲眼看见皇帝是怎么笑着把人送进牢房的。

天快亮时,他做了个决定。

无论如何,一定要尽快离开这个是非之地。



07

第二天,彭海生被邀请观摩早朝。

他站在大殿角落,看着文武百官山呼万岁。

朱元璋高坐龙椅,威严不可直视。

早朝上讨论的都是军国大事,彭海生听得云里雾里。

但有一点他看明白了:皇帝说一不二。

有个大臣提出不同意见,立即被驳斥得哑口无言。

退朝后,朱元璋特意留下他。

"姐夫觉得这早朝如何?"

彭海生谨慎地回答:"皇上圣明,草民大开眼界。"

朱元璋笑了笑,带他到御书房。

这里堆满了奏折,空气中弥漫着墨香。

"这些都是天下大事。"

朱元璋随手拿起一本,"姐夫可知做皇帝最难的是什么?"

彭海生摇头:"草民愚钝。"

"最难的是知人心。"

朱元璋意味深长地说,"有些人表面恭敬,心里却不知在想什么。"

彭海生心跳加速,不敢接话。

皇帝这是在试探他?

还是另有所指?

中午用膳时,朱元璋突然问起地方政务。

"凤阳的知府如何?可曾为难百姓?"

彭海生谨慎地回答:"知府大人很尽责,百姓都夸皇上用人有方。"

朱元璋点点头,又问:"乡邻们对朝堂可有什么议论?"

这个问题更加危险。

彭海生想了想,选择最稳妥的说法:"百姓都说,自从皇上登基,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这话半真半假。

确实比战乱时好多了,但赋税依然沉重。

朱元璋似乎很满意这个回答。

但接下来的一句话,让彭海生心惊肉跳:"姐夫可知道李善长?"

彭海生手一抖,筷子掉在桌上。

李善长,开国功臣,去年刚刚被满门抄斩。

"草民...听说过。"

朱元璋慢条斯理地吃着菜:"他曾经是朕最信任的人。"

语气平静,却让人不寒而栗。

彭海生再也吃不下饭了。

他明白,皇帝这是在警告他。

08

接下来的两天,彭海生度日如年。

皇帝不再召见他,但赏赐却源源不断地送来。

金银珠宝,绫罗绸缎,甚至还有一处京城的宅院。

每个太监送来赏赐时,都会说同样的话:"皇上念旧,特意赏赐老丈。"

彭海生却在这些厚赏中,嗅到了危险的气息。

第三天晚上,他终于又见到了朱元璋。

这次是在御书房的暖阁里,只有他们两人。

朱元璋看起来有些疲惫,眼下带着青黑。

"姐夫来京城有几日了,可还习惯?"

彭海生恭敬回答:"托皇上的福,一切都好。"

朱元璋点点头,突然说道:"朕记得姐夫有个儿子,在乡下务农?"

彭海生心里一紧:"是,犬子愚钝,只会种地。"

"种地好啊。"

朱元璋意味深长地说,"踏实。"

暖阁里安静下来,只能听见烛火噼啪作响。

彭海生手心又开始冒汗。

他知道,关键时刻要到了。

果然,朱元璋放下茶盏,直视着他的眼睛:"姐夫,朕许你一愿。"

"富贵荣华,但有所求,无不应允。"

这句话说得平静,却重如千钧。

彭海生心跳如鼓,脑子里闪过无数念头。

要田宅?要官职?还是要给儿子谋个前程?

但他马上想起了李善长,想起了那些消失的功臣。

想起了肖熠彤担忧的眼神。

皇帝这是在试探他。

看他是不是个知进退、懂分寸的人。

看他会不会得意忘形,狮子大开口。

彭海生扑通一声跪倒在地,额头触地:"皇上天恩,草民别无他求。"

他的声音因为紧张而颤抖:"只求皇上放我回乡下务农,今生永不再进京。"



09

暖阁里死一般寂静。

彭海生跪在地上,能听见自己心跳如雷。

他不敢抬头,不知道皇帝现在是什么表情。

这个要求太大胆了,简直就是不识抬举。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