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之死,史书记载明确:汉高帝十年,吕后设计诱杀于长乐宫钟室。
这位兵仙真的死了吗?还是另有隐情?
![]()
楚汉战争刚刚结束,刘邦还来不及喘息,就开始考虑如何处置手下这些功臣。
汉高帝六年,一道诏书从长安传出:韩信从楚王贬为淮阴侯,立即赴京接受册封。
这道诏书表面看起来是晋升,实际上是夺权。
楚王韩信手握重兵,管辖数十万平方公里土地,威胁皇权。淮阴侯韩信呢?只是个空头衔,没兵没地,连出门都要向皇帝报告。
![]()
韩信到了长安,住进皇帝给安排的府邸。名义上是府邸,实际上是软禁地。
门口站着禁军,院子里布满眼线,每天的一举一动都有人记录上报。
有一天,韩信去拜访樊哙。樊哙听说韩信来了,立刻整理衣冠,跪在门口迎接,嘴里喊着:"臣樊哙拜见淮阴侯!"
韩信看着这一幕,心里五味杂陈。
樊哙什么人?当年不过是个杀狗的屠夫,跟着刘邦起事后才有了今天的地位。现在竟然要向自己跪拜称臣。
走出樊哙府邸,韩信仰天长叹:"我竟与樊哙同列!"这句话里包含多少无奈和不甘,只有韩信自己知道。
![]()
汉高帝十年(前197年),远在代地的赵相陈豨突然举兵反叛。
陈豨原本是韩信的部将,现在造反,朝廷上下都把怀疑的目光投向韩信。
刘邦决定御驾亲征,平定叛乱。临行前,按惯例要召集群臣商议军务。韩信接到召令后,推说身体不适,拒绝参与。
刘邦没有强求,带着大军北上征讨陈豨。
长安城里,只剩下吕后和太子刘盈主持朝政。
![]()
韩信以为机会来了。
趁刘邦不在,韩信暗中派人联络陈豨,约定里应外合。计划很简单:陈豨在前线牵制刘邦主力,韩信在长安发动政变,假传诏书释放死囚,组织兵力袭击未央宫,控制吕后和太子。
一切准备就绪,就差最后执行。韩信找来心腹门客栾说,准备委以重任。
栾说听完韩信的计划,当场就吓瘫了。造反?这可是诛九族的大罪。
韩信见栾说面色发白,知道此人靠不住,干脆把栾说关在府中,不许外出。
栾说的弟弟发现哥哥失踪,到处打听消息。
经过多方探听,终于弄清楚韩信要造反的消息。这下不得了,栾说的弟弟连夜进宫,向吕后举报韩信谋反。
![]()
吕后听完举报,心里既害怕又兴奋。
害怕的是韩信真的造反,长安危险;兴奋的是终于抓到韩信的把柄,可以名正言顺地除掉这个威胁。
吕后立刻召见萧何,两人在宫中密谈。萧何听完情况分析,韩信虽然有造反之心,现在还没有付诸行动,证据不够充分。
直接抓人,韩信一口咬定没有造反,反而会打草惊蛇。
萧何提出一个计策:伪造刘邦在前线的捷报,谎称陈豨已死,战争胜利。
然后以庆贺胜利为名,召集群臣入宫。韩信不敢不来,到时候在宫中动手,神不知鬼不觉。
![]()
吕后觉得这个计策不错,立刻安排人伪造捷报。第二天一早,长安城就传遍了好消息:皇帝大胜,陈豨伏诛,大军即将班师回朝。
假消息传到韩信耳朵里,韩信顿时慌了。
陈豨死了,自己的计划彻底泡汤。现在怎么办?继续潜伏,等待时机?还是干脆逃跑?
正在韩信犹豫不决的时候,萧何派人送来请帖:皇后在长乐宫设宴,庆祝前线胜利,请淮阴侯务必参加。
韩信拿着请帖,心里打鼓。去还是不去?不去显得心虚,去了又担心有陷阱。
![]()
萧何亲自登门拜访,苦口婆心地劝说:"淮阴侯,这是国家大事,群臣都要参加。你身为淮阴侯,不去不合礼数,会让皇后起疑心。"
韩信被萧何说服了,决定带几个亲信进宫赴宴。
临行前,韩信还特意叮嘱家人:如果自己晚上不回来,立刻烧掉家中所有文件。
汉高帝十年十二月,韩信走进长乐宫,宫门口,禁军照例检查。
韩信身上没有武器,随从也只有几个亲信,看起来确实是来赴宴的。
走进宫殿,韩信发现气氛有些不对。
平时热闹的宫殿今天格外安静,宫女太监都低着头,不敢看韩信。
![]()
吕后端坐在正殿,脸上挂着笑容,热情地招呼韩信入座。
韩信心里虽然有些不安,表面上还是保持镇静,按照礼仪向吕后行礼。
酒过三巡,吕后突然站起身,说要带韩信参观新建的钟室,韩信没有多想,跟着吕后走向钟室。
刚走进钟室,异变突起。
十几个武士从钟室两侧冲出来,瞬间将韩信团团围住,韩信这才意识到上当了,伸手摸向腰间,那里原本应该有一把剑,现在空空如也。
"韩信,还有什么话说?"吕后冷冷地问。
![]()
韩信知道今天在劫难逃,反而平静了下来,"皇后要杀韩信,何须多言,只是韩信死不瞑目。"
吕后问:"为何死不瞑目?"
韩信长叹一声:"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
当年蒯通多次劝韩信自立为王,韩信始终犹豫不决,错失良机,现在回想起来,如果当时听了蒯通的建议,哪里还会有今天的下场?
吕后听完韩信的遗言,挥手示意武士动手。
这里有个细节很重要:武士手里拿的不是刀剑,而是竹签。
![]()
为什么用竹签?因为刘邦曾经发过誓:君不杀韩信,既然承诺不用刀杀韩信,那就用竹签。
十几根竹签同时刺向韩信,韩信一代兵仙,就这样死在长乐宫钟室。时年三十五岁。
韩信死后,吕后立刻下令诛灭韩信三族。什么是三族?父族、母族、妻族,一个不留。
消息传到前线,刘邦听说韩信死了,脸上表情很复杂。左右问皇帝什么感受,刘邦说了四个字:"且喜且怜。"
![]()
喜的是除掉了心腹大患,从此可以安心睡觉;怜的是一代名将就此陨落,想起当年并肩作战的情形,心里也不好受。
刘邦回到长安后,立刻召见蒯通。蒯通是韩信的谋士,当年多次劝韩信造反。既然韩信临死前提到蒯通,那蒯通肯定知道内情。
蒯通见到刘邦,一点都不害怕。刘邦问:"你当年为什么劝韩信造反?"
蒯通回答得很巧妙:"臣闻狗各吠其主,当时臣事韩信,自然要为韩信考虑,现在韩信已死,臣无主可事,自然要为陛下考虑。"
刘邦觉得蒯通说得有道理,加上韩信已经死了,也不想再追究,干脆赦免蒯通的死罪。
![]()
关于韩信之死,后世史家争议很大。
司马迁在《史记》中明确记载韩信谋反,认为韩信死有余辜。
有些学者认为,韩信确实有造反的想法,证据是栾说弟弟的举报,和韩信的异常行为。
也有学者认为韩信是被冤枉的。
韩信如果真想造反,以其军事才能,绝不会选择这么愚蠢的时机。
刘邦亲征在外,长安兵力空虚,正是造反的好机会,为什么要等到刘邦即将班师才动手?
关键的疑点是:韩信为什么要相信萧何?萧何什么人?
当年推荐韩信的是萧何,现在设计杀韩信的还是萧何,韩信难道看不出萧何的用心?
![]()
真相到底如何,现在已经无法考证。
可以确定的是,韩信的死结束了异姓王的历史,刘氏江山从此稳固。
吕后通过这一次行动,也确立了自己在朝中的威望。
从政治角度看,韩信必须死,功高震主的功臣,在任何时代都难以善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