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话说,同样是夺位,唐太宗李世民和明成祖朱棣,谁的名声更好?答案恐怕不用说也明白了。可这其中缘由,究竟在哪儿?且听我慢慢道来。
先说玄武门之变那会儿。拂晓时分,李世民带着几百精兵,直捣宫门。李建成、李元吉还没回过神来,便被乱刀砍下马来。整个过程,只持续了一天。没有打乱长安百姓的日常,没有牵涉村里的老百姓。事后,李世民只杀了建成、元吉兄弟及其亲信,满朝上下其余人一律赦免。太子府里那些参战的将领,大多投向了李世民麾下,比如魏征、冯立、谢叔方、薛万彻……一个个后来都成了唐朝的栋梁之才。玄武门之变,伤亡最大的也不过百来人,且皆是皇室近臣。整个过程干净利落,也没有无辜。
![]()
再看靖难之役。朱棣打了三年大仗,损兵折将数十万,上千战死,连带边民饥荒、赋税沉重,死伤人数更是玄武门之变几十倍。战后,他又展开大搜捕,方孝孺十族几乎被灭光,齐泰、黄子澄、练子宁、陈迪等人先后被斩首,练氏全族151人死光,371人流放,方家873人罹难。就连方孝孺写的书,也被列为禁书,搬到前面,怒气冲冲地烧了个干干净净。朱棣越是要巩固江山,手段就越残忍。想想这么多书生、文人、老臣就这样没了,人心能不惶惶?
![]()
这便是第一点:李世民的夺位,快且干净;朱棣则是旷日持久,血雨腥风。对百姓的影响,截然两样。李世民的江山,他自己立下的军功汗马功劳占了一半以上,陇右、河东、高昌、北突厥、西南吐谷浑,甚至高句丽都差点灭掉,丝绸之路重开,内外边患一扫而空。李世民的军功,是赤膊上阵,亲自冲锋;朱棣呢?最多派航船去安南,或者五次北伐蒙古,最后连个战略性胜利都没取得,蒙古依旧在漠北虎视眈眈。可见第二点:对外开疆拓土,李世民功绩比朱棣大上几十倍,名声自然高一点。
![]()
至于第三点,更是压倒一切的性格差异。李世民近乎圣人般纳谏。魏征那是原来太子府的人,一度随李建成干将军。玄武门后,魏征脸不红心不跳,带着奏章直进谏堂:“陛下若不行此策,恐大唐难以长治。”李世民从容端坐听完,轻声道:“好,照你说的去做。”一次两次,还能忍;几十次上门劝谏,李世民还是那副笑脸:“魏公言之有理。”苏轼后来都说,太宗之从谏,近乎圣人。
![]()
而朱棣,一言堂开到极致。方孝孺不愿助他造反,他就立刻怀恨在心;建文遗臣举茶叹息,他就问东厂:“谁是铸反心?给我揪出来!”锦衣卫、东厂、南厂,一个接一个升起来,天下百姓和文官心里都冷飕飕的。有位进士在京城路边听到盗贼说:“皇上不听忠言,却专听阉党话。”回家一禀报,第二天就被抓去问话,打到爪痕铁面。朱棣治下,要么唯命是从,要么家破人亡。长此以往,谁敢在朝堂上直谏?再加上他大建北京宫殿、迁都燕京,一句“扬威海外”掩盖不了朝中人心惶惶的事实。
![]()
要问唐太宗李世民和明成祖朱棣,孰优孰劣?不妨想想:一个是清晨的一刀切,一个是拖三年血雨;一个是屠戮兄弟却赦免群臣,一个是屠戮群臣不留余地;一个是与魏征论天下,一个是用东厂镇百官。谁的名声更好?不言而喻。
![]()
你要是还觉得这只是张嘴说说,那咱再想想历史评价。欧阳修把李世民比作汤武之际,把贞观之治比作康雍之治;司马光直呼他“文武之才,高出前古”;苏轼更说:“太宗近乎圣人,功过未见于杀人。”至于朱棣?梁启超虽赏他“雄才大略”,可白寿彝立刻接一句:“好大喜功,外交误国”;吕思勉也来了句:“明朝政治败坏,实始于成祖,因刑酷宦官遂肆。”这声音,响亮得很。
有人或许会问:他俩都是篡位的,凭啥李世民就能成为千古忠君,朱棣就净背骂名?如今咱们提这事,只想说,历史的天平,永远倾向于那些既能夺位,又能安民,且能虚心纳谏的君主。而李世民正是这样的人。看似夺了位,却给天下百姓送来了贞观清平;而朱棣夺了位,却让大明子民活在东厂、西厂的阴影里。差距,就在这其中。信息来源:《资治通鉴》;《中国通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