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人生娃了?上海一产科医生称:从一晚上8个剖腹产到现在1个没有
“我又不用养孩子这种‘无底洞’,凭什么不敢买个几万块的包吃个几千块的饭了?”
在不少冲动消费话题的帖子下,这样的发言屡屡获赞,虽说这话是挺难听,但也确实反映了不少年轻人的真实心声:孩子是真没人愿意生了!
眼见出生率持续下降,不少行业也是大厦将倾,什么幼儿园接连倒闭啦,儿童用品卖不出去啦都是小意思,就连产科大夫都开始哀嚎了。
从10年前产房人挤人,到如今医院空荡荡,大家到底为什么死活不生孩子了?
一位50多岁的上海产科大夫提起这几年的变化忍不住叹气。
![]()
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产科是最“挤”的地方,一晚上能做8台剖腹产,床位更是要托关系、塞红包才能拿到。现在倒好,一晚上连个产妇的影子都见不着。
最可怕的是,这并不是一家医院的困境,而是上海产科的集体缩影。
上海卫健委2024年中数据显示,全市综合性医院产科门诊量同比跌了23%,3家二甲医院直接撤了产科,5家把产科和妇科合并办公“省开支”。
产科遇冷就像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块,它一倒,整个育儿链条都跟着晃。
![]()
2023年全国托育机构少了11.3%,很多社区托儿所招不到孩子,直接贴出了“停业通知”。
更夸张的是浦东某公办小学,一个招生季只招到22个学生,可学校里在岗的老师就有23人。
这种“学生比老师少”的情况,正在上海郊区小学批量上演。
导致这一连串冷清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年轻人不愿意生孩子了,可为什么大家都不愿意生孩子了呢?
![]()
先不说想生孩子首先要买房,光是孕期的产检费从建档到生产至少要花5000多,要是遇到需要保胎的情况,进口保胎针一针就要几百块,有的孕妇整个孕早期光打针就得花上两三万。
到了生产环节,费用更是水涨船高。上海的医院顺产住普通病房算下来要1万左右,要是选剖腹产或者VIP病房,三五万是标配。
但这还只是生孩子的阶段,等孩子出生以后,开支更是源源不断。
孩子出生后,一罐进口奶粉200多,一个月就得5罐,尿不湿一天十片,加起来一年又是2万多;稍微大点以后,再加上辅食、营养品,光周岁前的喂养开支就过4、5万。
![]()
等孩子再大些,一系列的教育支出又得紧跟上来。
上海的公立幼儿园虽然便宜,但想进去还得摇号,摇不上号只能去私立幼儿园,可私立幼儿园一个月的学费就将近四千块。
到了小学阶段,兴趣班成了标配,钢琴课一节两百,美术班一年八千,中学的补习班更贵,一对一辅导一小时就要五百块,这些开支加起来,每年至少要准备两三万。
本来年轻人扛着这块“经济巨石”就已经很不容易,但女性生育后遭遇的“职场坎”更让人难以承受。
有人生完孩子休完产假后回岗,发现自己的岗位早被新人占了,领导找她谈话时话里话外都是隐性歧视。
![]()
比这更无奈的是没人带娃的家庭,不少女性生完孩子后,因为没人看孩子,请育儿嫂又太贵,只能咬着牙辞职全职带娃,从此告别职场,把自己的生活彻底绑在孩子身上。
这种看不见的“母职惩罚”,让不少女性连生育的念头都不敢有。
所以,经济压力、职场歧视、带娃难题凑在一起,年轻人的想法早就变了。
90后、00后不再把“传宗接代”当成必须完成的任务,反而更在意自己的生活质量。
但生育焦虑并非中国年轻人的专属“心病”,它早就成为全球共同的人口难题。
2024年韩国生育率低至0.75,再次刷新全球最低纪录。
德国生育率也降到1.35,是17年来的最低值,连联合国划定的1.4“超低生育率”红线都跌破了。
但不一样的是,咱们国家没等着问题发酵,各地政府已经开始“出招”,实打实帮年轻人减轻生育负担。
![]()
广东的政策那叫一个直接又实在,既然年轻人觉得经济上有压力,那就不用多说,直接发钱!
广州市黄埔区南湾社区推出专项政策,符合条件的家庭可领1.5万元生育启动金;隔壁下沙社区此前推出类似的补贴,仅6天就有12户家庭提交申请
番禺区的政策同样贴心,针对头胎家庭推出1万元生育补贴,这笔资金可用于孕期检查、产后护理等实际开支,真真切切帮家庭减轻负担。
四川则把重点放在了托育服务上,不少社区都建起了普惠托育点,一个月收费只要一千多,还提供延时托管服务,解决了双职工家庭“没人带娃”的痛点。
![]()
除了这些,职场保障也在慢慢跟上。
北京明确规定,用人单位面试时追问女性婚育情况,最高能罚5万元;广东、山东还推出了“妈妈岗”,既能让产后女性上班挣钱,又能兼顾带娃。
虽然这些岗位现在还有技术含量不高、晋升空间小的问题,但至少让女性看到了“生育不失业”的希望。
政策有没有用,看看数据就知道了,近两年发现,产科病房里35岁以上的高龄产妇明显多了,不少人都是冲着政策红利来的。
![]()
一位来自天津的宝妈就坦言,以前想生不敢生,现在产检能报销,托育也方便,大大缓解了生育期间的经济压力。
虽然现在产科还没回到当年一床难求的热闹劲儿,但病房里偶尔传来的婴儿哭声,比空荡走廊里的回声,让人安心多了。
所以你看,年轻人不是不愿生,是被现实磨得不敢生。
![]()
当生孩子不再意味着掏空积蓄,当女性产后不用面对职场“寒流”,当托育、教育的担子有人一起扛,那些空着的产科床位,自然会被新生命填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