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改变着用户的消费习惯,对传统的眼镜行业造成了挑战。作为国内眼镜连锁零售界的少数上市公司之一,博士眼镜在10月30日交出了一份“增收不增利”的第三季度报告。报告显示,本季度公司营业收入为3.94亿元,同比上升25.39%;而归母净利润为0.32亿元,同比上升2.24%。
与此同时,公司的ESG表现亦不容乐观。根据万得(Wind)数据,博士眼镜的ESG评级为B级,处于行业下游水平,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图源:wind官网
积极践行社会责任,专业服务仍需改进
在社会层面,博士眼镜积极推进社会责任实践。公司与公立医院协同工作,为在校学生开展视力筛查、屈光检查等工作;开展多场亲子爱眼沙龙及户外体验活动,通过科普讲座、户外自然活动等形式培养青少年正确的用眼习惯。在公益帮扶方面,公司持续为经济困难家庭的近视学生捐赠光学眼镜,并为乡村儿童提供专业的眼健康检查与配镜服务,形成从筛查到矫正的公益闭环。
除此之外,博士眼镜十分重视员工权益与长期培养,长期推行股权激励计划,通过“抖音职人”、年度培训计划等项目助力员工实现全周期职业成长。与此同时,通过推动“价值观先锋”评选活动和“博士廉洁”典型案例的落地,将企业文化理念、红线原则与绩效制度融合,实现员工和公司共同价值成就。
然而在产品与服务层面,博士眼镜的表现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眼镜行业尤其是镜片和镜架产品的整体成本较低,线下零售的竞争力高度依赖于专业的服务与可靠的交付体验。根据艾瑞咨询数据,有50%左右的消费者表示,选择在连锁眼镜零售店购买眼镜,主要考虑因素是专业的验光配镜及完善的售后服务。博士眼镜也一直以“专业视光”为品牌定位,以此凸显差异化竞争力。
然而,现实情况与这一专业形象存在一定落差。根据全国12315消费投诉信息公示平台数据,近一年来,博士眼镜累计投诉量已达200余起,且投诉对象多为线下门店,问题集中在“售后服务差”和“验光不准确”等方面。
![]()
图源:全国12315消费投诉信息公示平台
另据江南都市报11月10日报道,博士眼镜的“七天无理由退货”政策目前仅适用于线上购物,线下门店暂未提供该项服务。若产品出现质量问题,仅支持60天内免费更换。这些问题直接反映出博士眼镜在服务落地与品质管控上存在短板,与其所倡导的“专业”形象形成反差。
研发投入严重不足,ESG治理亟待布局
在管理层面,自 2023 年起,博士眼镜就积极布局智能眼镜领域,启动“智慧视觉生态”计划,被市场视为“AI 眼镜第一股”。公司先后与雷鸟创新、星纪魅族、李未可等品牌达成战略合作,并于 2024 年上半年与雷鸟创新合资成立科技公司,计划推出拍摄眼镜和 AI 音频眼镜等产品。博士眼镜还探索智能眼镜与线下门店的深度融合模式。与各大智能眼镜品牌的紧密合作,将智能眼镜产品引入全国数百家线下门店。
![]()
图源:《博士眼镜:2024年年度报告》
然而,与其战略布局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博士眼镜在研发投入方面长期薄弱。2020 年至 2022 年,博士眼镜研发费用始终为零,2023年虽增至466.94万元,也仅占营收的0.40%;2024年前三季度研发费用为247.08万元,占比进一步降至0.27%。根据2025年第三季度财报,其研发投入同比仍呈下降趋势。
![]()
图源:《博士眼镜连锁股份有限公司 2025 年第三季度报告》
受制于研发能力,博士眼镜在智能眼镜产业链中聚焦于“最后一公里”服务,为合作品牌提供镜片验配与线下渠道支持,本质上更接近于“智能眼镜的配镜服务商”,而非具备自主技术能力的研发者。有行业分析指出,智能眼镜作为复合型产品,持续的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至关重要。传统眼镜企业若无法构建自主技术壁垒,仅依靠渠道优势和营销手段,很难在智能穿戴市场立足。
除此之外,在ESG治理层面,博士眼镜同样存在明显不足。作为一家上市企业,截至目前,公司尚未发布独立的ESG报告,仅在年度报告中简要提及“环境与社会责任”相关内容,缺乏系统性的信息披露机制。目前,公司主要依赖投资者互动平台,以“问答”形式回应部分ESG相关议题,信息披露零散、缺乏整合。这种碎片化的披露方式不仅削弱了信息的完整性与连续性,也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机构投资者对透明度、标准化及行业可比性的更高要求。
参考文章:
[1]《博士眼镜:2024年年度报告》
[2]《博士眼镜连锁股份有限公司 2025 年第三季度报告》
[3]《眼镜行业巨头的转型之路:机遇与挑战并存》;中国报告大厅
[4]《镜片脱落险酿车祸?博士眼镜AI技术转型难掩质量危机》;消费电子
[5]《高中生购买眼镜佩戴后头昏眼胀 南昌“博士眼镜”一门店被投诉》;江南都市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