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顺相魏凡九月,陈大计辄不用,乃喟(kuì)然曰:“言不见用,是吾言之不当也。言不当于主,居人之官,食人之禄,是尸利素餐,吾罪深矣!”退而以病致仕。人谓子顺曰:“王不用子,子其行乎?”答曰:“行将何之?山东之国将并于秦;秦为不义,义所不入。”遂寝于家。
战略制定是件难事,战略执行也是件难事。怎么才能让好的战略落地?最关键的就是一把手要挺你。子顺就是在这里出现了问题,一把手不听他的。子顺当了魏国的国相九个月,陈述的重大计策、改革方案、战略都不被魏王采纳。子顺叹气,无奈。
子顺反过来说自己:“我的计策不被用,是我的计策有不好的地方,是我说话有不当之处。在人家这里当官,建议不被采用,像行尸走肉一样白白地吃饭,我感到罪孽深重。”于是,子顺就退了相位,一直装病。有人就给子顺建议说:“魏王不用你,你为什么不走呢?”这是一个无奈的故事,古人比现代人有更深的无奈。子顺说:“我能去哪儿呢?泰山以东都会被秦国所占据、所兼并,秦国不实行仁政,跟我的政见是相反的,我怎么能去秦国呢?天下任何一块地儿很有可能都是秦国的,我能去哪儿?”
然后,子顺就在家里睡觉了。这是《资治通鉴》里第一次提到“躺平”,子顺——孔子的六世孙,躺平了。但是他是孔子的六世孙,有圣贤之名,所以别人仍然继续骚扰他。
![]()
新垣固请子顺曰:“贤者所在,必兴化致治。今子相魏,未闻异政而即自退,意者志不得乎,何去之速也?”子顺曰:“以无异政,所以自退也。且死病无良医。今秦有吞食天下之心,以义事之,固不获安;救亡不暇,何化之兴!昔伊挚在夏,吕望在商,而二国不治,岂伊、吕之不欲哉?势不可也。当今山东之国敝而不振,三晋割地以求安,二周折而入秦,燕、齐、楚已屈服矣。以此观之,不出二十年,天下其尽为秦乎!”
新垣固对子顺说:“贤者待的地方,无论一条街,还是一座城,还是一个国家,他一定能把圣贤的教化普及。现在您当魏国的国相,没听说您干了什么惊天动地的事儿,就自己退了。您这是不得志啊,为啥退得这么快呢?”
听到这些话,子顺的心里不好受。但是作为有良好战略素养的人,子顺让理智战胜了情感。子顺说:“因为我也做不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儿,所以我退了。”子顺又补了一句,给自己找了一点点尊严。他说“且死病无良医”,如果这个病一定是会死的,那良医也没有办法。表明现在的局面不可为,无奈。如今,秦国非常强大,而且立志要吞并天下。用仁义、仁慈之道去处理现在的状态,是获得不了和平安宁的。现在,救亡都来不及,大家还有什么心思去想仁义道德。
之后,子顺又举了历史上的两个例子——伊挚在夏朝为政,吕望在商朝为政,但两国在他们手上都治理得不怎么样,用来说明有能力、有道德的人,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方,也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

其实一个人无论力气大小,只要有十年时间,能让他使出自己最大的力气,这个人就已经是很幸运的了。成事、持续成事、持续多成事是一种修炼,但是事成多大,能成哪类事,特别是事成多大,不只是你的能力和动力的问题,还要看大势让不让你干。在有能力、有动力,但是大势不可为的时候,不可逆势而为。
大势不在的时候,你可以不屠龙,但是不能不磨剑。大势不可为,阻挡的只是你干大事,但没有阻挡你完善你自己。没有阻挡你清风朗月,没有阻挡你运动,没有阻挡你喝酒聊天,没有阻挡你去读书,没有阻挡你当学徒。
一定要记住,一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你排排手上的牌,想想窗外的大势,如果不可为,那最聪明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不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