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阁县积极推进史志资源
活化利用的实践与思考
剑阁县党史和地方志事务中心
编者按:编史修志,重在为用。史志资源活化利用是发挥史志资政育人功能、推动文化传承创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路径。剑阁县党史和地方志事务中心牢固树立“修志为用”理念,从翠云廊的生态智慧到剑门关的红色记忆,从典籍数字化到非遗活化传承,通过系统性挖掘、创新性传播、场景化融合,将厚重的历史积淀转化为生动的文化实践,探索出一条史志资源赋能县域发展的特色路径。这些实践不仅彰显了“修志为用”的时代价值,更为我省地方志部门推动史志资源活化利用、文化创造性转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方案。现刊载如下,供参阅。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史志资源作为地域文明的“基因密码”,承载着民族精神与地方智慧,其活化利用是推动文化传承创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路径。剑阁县作为四川省历史文化名城,拥有剑门关、翠云廊等历史遗存与丰富红色资源。近年来,剑阁县党史和地方志事务中心通过系统性挖掘、创新性传播、深度化融合,积极探索史志资源活化利用的有效路径,让“沉睡”的史志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为县域文化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鲜活样本。
一、实施背景
史志资源活化利用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重要命题。从国家战略看,文化自信是民族复兴的精神力量,史志资源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创造性转化是落实“两个结合”的具体实践;国家关于红色资源保护、地方志事业发展的系列政策,为基层史志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从县域发展看,剑阁县历史底蕴深厚:剑门蜀道积淀的历史智慧、翠云廊承载的生态文化、红军长征留下的革命火种,既是地域辨识度的核心标志,也是推动文旅融合、乡村振兴的独特优势。
剑阁古城剑州古城(位于今剑阁县普安镇)
长期以来,史志资源多以典籍、档案形式封存,“藏在深闺人未识”的问题突出。随着群众文化需求升级与县域发展转型,单纯的修志编鉴已难以满足时代需求。为此,剑阁县党史地方志事务中心立足“修志为用”理念,将史志资源活化利用作为破解“有资源无活力”“有历史无效益”的关键抓手,通过“挖掘—转化—融合”全链条发力,实现了从“史料保存者”到“文化赋能者”的角色转变。
剑阁县翠云廊古柏(图源:剑阁文旅)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构建丰富的史志资源“数据库”与“知识库”,筑牢活化根基
史志资源挖掘是活化利用的前提。剑阁县通过“广征集、深研究、优存储”三措并举,筑牢史志资源活化根基。
强化资源征集。建立“全域搜罗+部门联动”机制,深入走访老专家、老干部、老模范、老党员等群体,联合档案馆、文化馆、图书馆等单位共享资源,加强与外市县地情资料交流。截至7月中旬,累计征集文字、图片、实物等史料1000余件,交流地情书籍500余册,馆藏资料得到极大丰富。
强化研究编纂。既完成《剑阁县志》《剑阁年鉴》等基础性典籍,又聚焦特色主题推进《千年古韵翠云廊》《人文剑阁》《剑门豆腐图志》《翠云廊古柏图鉴》等专题读物编纂。其中,《千年古韵翠云廊》围绕“翠云廊蕴含的正确政绩观”等专题,生动诠释了“政绩为谁而树?树什么样的政绩?靠什么树政绩”的精神内核,成为剑阁县持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活教材。
强化数字化转化。既对县志、年鉴等地情书籍进行数字化录入,又联动县委宣传部、县融媒体中心、县文广体旅局、县文化馆等单位,以“图文+音频”形式推送史志宣教作品200余篇,阅读量超5万次,实现史志资源 “云端传播”突破时空限制。
(二)打造特色的史志文化“展示窗”与“宣讲台”,创新传播语态
让史志资源“活起来”,关键在于创新传播方式。剑阁县通过“静态展览+动态宣讲+媒体融合”多维发力,增强史志文化的感染力。
丰富展览呈现。打造“剑阁历史文化展”“红色文化展”等品牌,运用场景复原、多媒体互动等手段营造沉浸式体验。例如,红军攻克剑门关纪念馆通过实物(步枪、电话机)与 “攻克剑门关” 情景再现,让参观者直观感受革命艰辛;翠云廊古柏博览馆展示《剑阁县志》历史图页,激发游客读史用志兴趣。
全面宣讲普及。组建由史志专家、退休老干部、青年志愿者组成的宣讲团,深入校园、社区开展“史志七进”活动200余场,用“乡音讲乡史”的方式,让群众在故事中感悟历史智慧。
推进媒体联动。与县融媒体中心合作制作《蜀道明珠翠云廊》在“神秘蜀韵 百部川扬”网络视听大赛中一举夺魁,合作制作的《翠云廊——三百长程十万树苍烟翠云诗意中》与《剑门关翠云廊——天下奇观历史画廊》两部短视频获2023—2024年四川地情短视频优秀作品二等奖。
(三)拓展多路径的史志价值“转化链”与“应用场”,释放实践价值
史志资源活化利用的核心,在于释放史志资源的实践价值。剑阁县推动史志资源与文旅、乡村、教育等领域深度融合,形成“文化+”的乘数效应。
推进史志文旅融合。将史志元素植入景区建设,在剑门关打造“蜀道历史文化长廊”,通过石刻、雕塑等呈现三国军事文化、历代名人轶事,使景区文化体验项目占比提升至40%。同时,组织史志专家从《剑州志》提炼“官民相禁剪伐”“交树交印”等制度文化,创新编排《点树交印》《张飞植柏》等情景剧,在翠云廊景区持续上演400余场次,吸引超10万名游客体验。
聚焦非遗保护传承。联动县教育局、县文化馆,提取省级非遗“白龙花灯”的音乐与表演元素,融合川北民间戏曲唱念风格、民间舞蹈及广播体操韵律,创编特色体育项目《剑门灯舞操》,已在全县78所中小学推广,实现非遗文化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
三、经验启示
(一)坚持“以用为导向”的工作理念
史志工作的生命力在于应用。剑阁县实践表明,只有跳出“为修志而修志”的思维,聚焦群众需求与发展大局,才能让史志资源从“书斋”走向“社会”。无论是微信公众号的通俗表达,还是景区中的文化植入,都体现了“用户思维”,这是活化利用的前提。
(二)构建“多元协同”的工作格局
史志资源活化涉及多领域、多部门,需形成合力。剑阁县通过建立“党史地方志事务中心牵头、多部门协同”机制(如召开联席会议、设立跨部门项目专班),构建“大史志”工作格局,有力破解“单打独斗”困境。例如,红色展览筹备中,宣传部门负责舆论引导,文史馆提供文物支持,社区负责组织群众,实现“1+1>2”的效果。
(三)把握“守正创新”的方法论原则
史志资源活化不是“解构历史”,而是“讲好故事”。剑阁在挖掘红色故事时,既尊重史实细节,又运用多媒体、场景化等创新形式,实现了历史真实性与传播感染力的统一。这种“守正”与“创新”的平衡,是确保史志文化生命力的关键。
四、思考与建议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剑阁县史志资源活化需在三个方面持续发力。
(一)强化政策保障
推动设立专项基金(用于史料征集、数字化建设、人才培训等),建立史志成果转化考核机制,将活化利用纳入县域文化发展规划。
(二)建强人才队伍
通过“引进专业人才(如文化创意、数字技术人才)+培育本土骨干(开展史志研究培训)+聘请专家顾问(高校历史学者、非遗传承人)”破解研究力量薄弱问题。
(三)拓展融合领域。
探索史志资源与城市建设、数字文创、康养产业的结合路径,如开发蜀道文化主题动漫、红色研学VR项目、古柏生态文化课程等,让史志资源在更广阔领域释放价值。
史志资源活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下“绣花功夫”做好基础研究,又要善用“创新思维”拓展应用场景。剑阁县的实践证明,只要坚守文化初心、聚焦发展需求,就能让历史智慧照亮现实、启迪未来,为县域文化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撰稿:剑阁县党史和地方志事务中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