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文化“两创”大家谈|从“青灯古卷”到“国之大者” 书写文化“两创”实践答卷——专访江苏省地方志工作

0
分享至

地方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载体,连接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当下与未来。近年来,江苏省地方志系统切实发挥地方志记录历史、传承文明、资政育人、服务发展的重要作用,深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下简称文化“两创”),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不断彰显新担当、展现新作为。日前,江南时报记者专访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杨中华,深入了解省志办在文化“两创”实践中的深耕与硕果。



记者:省志办是如何理解和定位自身在文化“两创”工作中的角色与使命的?

杨中华:作为“为党立言、为国存史、为民修志”的一线力量,地方志部门不仅是历史的守护者,更是深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前沿阵地。

新时代的地方志不应只是“青灯黄卷”“低头拉车”,而应强化责任担当,胸怀“国之大者”,将地方志工作置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思考谋划,切实将方志文化的“软实力”转化为推动发展的“硬动力”。

围绕主责主业,省志办重点开展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编纂主题志鉴。近年来,省志办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编纂了一系列特色鲜明的主题志鉴产品,彰显地方志的时代价值。比如主动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编纂发布《长江历史图谱》《大运河历史图谱》;编纂《江苏省对口支援西藏建设志》《江苏省对口支援新疆建设志》《江苏省对口支援青海建设志》,对江苏对口支援西藏、新疆、青海的历程进行系统性记录、历史性总结和深层次再现。

提升记录时效。为强化地方志服务当代功能,省志办推出《江苏微记录》月度本、《江苏记录》《江苏影像》年度本等即时性新型志鉴产品,在全国地方志系统开创用当年资料服务两会的先河。在省志办的示范带动下,全省即时性记录产品总数达68种,31种志鉴产品亮相2025年地方两会,13个设区市中有9家上会,成为地方志服务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的重要举措和特色亮点。

打造标识产品。省志办在全国率先启动实施江苏省重点史志作品编纂出版资助计划,引导各地各部门围绕全省重大地理、历史、文化题材编修专志,深入挖掘吴韵汉风、南秀北雄、水韵江苏的深厚底蕴,推出更多传承江苏文脉、彰显各地标识的精品力作,连续出版《扬州雕版印刷技艺志》《退思园志》《栖霞山新志》等14部作品,目前正在编纂《花果山志》《中国富春茶点志》等17部作品。



记者:您认为,近年来我省方志在文化“两创”工作实践中,有哪些值得称道的核心成就?哪些带来的社会反响较突出?

杨中华:5年来,省志办在开发旧志资源、提升方志资政能力、讲好方志文化故事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成果。

首先,方志古籍资源得到全面、生动的开发。2022年,省志办历时13年编纂而成的《江苏历代方志全书》面世,这是江苏目前完成的规模最大的古籍整理项目,收录了唐代至民国期间旧志古籍650多种,内容涵盖历史沿革、地理风貌、社会民俗等众多领域,是当时全国体量最大的省域旧志整理工程。在此基础上,省志办深度开发旧志,采用“看图说话”方式,选编《江苏古代城市图志》等专题成果,为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的开展提供历史镜鉴。同时,指导市县活化利用旧志资源,苏州市志办先后出版《江南旧志图选》4种,并举办“志说江南·江南旧志舆图展”,观展人次达12万;扬州市志办出版《志说扬州运河十二景》,对旧志中的文旅资源进行整理,助力文旅融合发展。

其次,方志资政服务更加精准高效。省志办承办江南文脉论坛“长江文化与中华文明”等高端对话,与长三角地区地方志工作机构联合举办“地方志与长三角一体化”论坛,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等国家战略;加强地名文化遗产研究,与省民政厅等单位联合开展全省首批省、市、县三级地名文化遗产评定工作,举办红色地名评选,为保护城市历史印记、探寻地名渊源提供学术支撑。淮安市地方志办公室在中国水工科技馆、淮安板闸遗址公园等重要文博地标场馆打造及历史文化挖掘中发挥积极作用;南通市地方志办公室倾力打造“南通历史文化系列丛书”,深入挖掘南通传统村落、地理标志、老字号企业等文化主题的独特气质与价值,为城市文化发展贡献方志价值。

此外,倾力讲好方志文化故事。省志办推出的“江苏方志大讲堂”邀请来自高校、研究所、文博单位的知名教授和专家学者,围绕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文化遗产等主题,讲授方志文化、江苏地情、风土民俗等知识,在全省多个文化场馆、历史文化街区、文化景点及大中小学校,开展120多场讲座,年均辐射线上线下观众300万人次,13个设区市均开设分讲堂,形成矩阵效应。制作播出116集《江苏省情影像志》系列专题片,每集约5分钟,分乡土江苏、风味江苏、绝技江苏三个主题系列,讲述地域文化。这些影像志,不仅成为很多中小学校的“开学第一课”和爱家乡德育课程,也为各地文旅发展、招商引资提供了宣传素材。

记者:数字化是文化“两创”的时代表达,省方志工作在数字化呈现上有哪些亮点?数字化呈现具体给公众带来了哪些便利?

杨中华:江苏省积极探索数字技术与地方志文化的深度融合,将地方志从静态的“故纸堆”变为动态的“智慧库”,让地方志真正“活起来”“动起来”。

上线智慧方志馆。省志办充分利用地方志数据资源的独特优势,上线省、市、县(市、区)三级智慧方志馆,基本实现全省三级地方志工作机构所藏省内地方志书籍汇聚、检索、对外交换、共享、版本保存和全文智能查询检索服务功能。大家通过智能检索,能轻松查找到所需的城市文化资料;扫描二维码,可观看生动的历史影像。目前,江苏省智慧方志馆馆藏省内各类地方志书、年鉴、地情书、地方史、期刊以及旧志等书籍4500多册、51亿多字、1349万多个知识条目、69万多张珍贵图片,成为全国最大的地方志资源数据库。

政企合作开拓数字化发展新路径。针对历年来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数字技术能力偏弱,普遍存在的缺经费、缺人才,信息化理念较为落后等现象,省志办加强统筹建设管理,争取江苏省数据局、江苏省数据集团支持,依托数据集团全省数据要素整合平台、公共数据授权运营主体平台优势,融入全省数字政府、智慧城市、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任务之中,共同开拓了数字时代文化传承与工作创新的新路径新模式,解决了地方志工作部门经费投入不可持续和技术薄弱的难题。

开发志鉴编纂大模型。当前,省志办着力推动地方志高质量数据集建设工作,以海量方志资源为基础,与省数据集团合作开发志鉴编纂大模型。相比人工收集、分析资料,这一模型将极大提高编纂效率,为志鉴编纂插上科技的翅膀。该项目作为江苏省高质量数据集重点领域首批建设任务,已列入《江苏省发展数据标注产业建设高质量数据集实施方案(2025—2027年)》。



记者:文化“两创”过程中,省志办推出了哪些吸引年轻人的举措?

杨中华:传统志书普遍体量庞大、呈现形式单一。为改变地方志“藏在深闺无人识”的窘境,省志办近年来适应时代特点,紧贴大众特别是年轻人需求,不断打造可信可读、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志产品和载体。

首创全媒体志书。省志办打造全国首套全媒体名镇名村志,大量压缩文字篇幅的同时,用二维码延伸阅读,扩展文字、图片以及视频,让读者在有限版面中获取更大信息量。比如首批名村志之一《金村志》,以8万字“瘦身”体量,增加105幅图片、16个视频,多维度展示村情村貌,使志书从无声变有声、从平面变立体、从静态变动态。

优化志书排版装帧。改变传统志书重内容轻装帧的现象,聘请名家大师进行装帧设计,内芯版面注重图文并茂,以版式之美应时代阅读之风尚。如《中国淮扬菜志》收录434张精美图片,展示400多道淮扬名菜、300多道风味小吃,将志书的严谨厚重与时尚的现代表达相统一,充分展示了江苏独特的历史文化风韵。

组建史志馆联盟。省志办以省方志馆为龙头,首创以政府为主导的“史志馆联盟”,将各地各单位自发建立的镇村史馆、厂矿史馆、校史馆以及各类特色馆联合起来,提高场馆传播力和社会影响力。截至目前,全省建成48个史志馆联盟,成员展馆近千家,各联盟单位共享资源,定期推出精彩史志文化活动,让方志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比如苏州市地方志工作办公室深挖康熙《苏州府志》,将康熙六次南巡时在苏州的行迹整理出来,以“‘君’到姑苏见——康熙·苏州寻迹展”形式呈现给大众,邀请观众沿着康熙皇帝当年的路线,去感受300多年前的苏州,极大地增强了历史的现场感和情感的共鸣。



记者:“十四五”收官、“十五五”谋篇之际,您对江苏方志的未来发展方向有哪些预想?

杨中华:站在新的起点,江苏方志将着眼时代发展,着眼社会需要,坚持守正创新,努力打造更多具有江苏标识的方志文化成果,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增强创造性。具体从四个方面发力:

出品更“新”。紧紧围绕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战略布局与发展方向,坚持用反眏时代脉搏的优秀志鉴产品记录新时代、讴歌新时代、服务新时代,让方志成为社会各界认识江苏、了解江苏的亮丽文化名片。

体系更“强”。加强统筹谋划,改变“零打碎敲”的模式,系统化开展旧志整理开发、重点史志作品和镇村志编纂出版等工作,努力形成规模效应,提升方志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形式更“活”。创新记录理念,持续做优《江苏微记录》等即时性产品,更加突出记录江苏年度发展的重大事件与特色亮点,并做好方志成果的转化利用,推动进入图书馆等公共空间,让方志记忆贴近社会、融入生活。

服务更“优”。着力推动市、县方志馆等基层方志文化阵地建设,拓展方志文化服务的覆盖面与便利性,使其真正成为服务社会公众、涵养乡土情怀的文化客厅。

江南时报记者 张雅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江南时报融媒体 incentive-icons
江南时报融媒体
江南时报社官方账号
22184文章数 3221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