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将军同行
李义忠
第一节——第二十二节(略)
![]()
二十三、将军风雪康马行,中不边境慰官兵
吉普飞驰奔康马,将军风雪慰嘎拉;
新析康马守中不,乃宁血战留美名。
哒-哒-嘀-哒-嘀-哒-哒-哒的起床军号声,晨曦中传来一二一、一二一、一二三四的早操训练声,此起彼伏,由远而近,亚东这座兵城苏醒了,充满了青春活力,晨光中绿茵茵的军营,与绿色的森林融为一体,彰显出朝气勃勃、雄赳赳气昂昂的阳刚之气。那个整齐的步伐、晨空响起的口号声,就像是在磨砺钢刀,随时准备着出鞘。
亚东氧吧增加了红细胞的氧饱和度,促使血液循环高效运转,耳聪目明、心胸开阔。夜里我观察首长们的睡眠平稳,趁着难得的清闲,放松一下——偷懒美美地睡过了头。起床的军号声催醒了我,一骨碌翻身穿衣戴帽,赶紧往首长的卧床张望,见王诚汉、张贵荣正与军分区首长在交谈。X秘书在记录着。
早晨的亚东县城,小雨后空气清新和湿润,雾还在沟中,太阳慢腾腾地还没爬上山口。
X秘书走过来,小李子。今天,首长先看望驻亚东的T部队,再去康马县调研,你准备好氧气和必备药品,等着出发。
我赶紧先给首长们检查,血压、心率和体温等常规工作。趁着首长们去看望部队的间隙,清理保健药品、整理一下野战抢救器材,保障途中遇到险情不乱。把武器也简单擦拭一下,有备无患。
我请卫生队的军医帮助我补充了氧气、葡萄糖水等。后勤处也给我准备了菠萝、橘子、梨子和杨桃等罐头,等待着出发。
8点过王诚汉、张贵荣等首长们回到L团,L参谋招呼大家登车离开亚东县城。
吉普车车队驶上盘山道,把青山绿水、雨雾留在了亚东沟。慢慢地爬上唐拉山口,返回到了艳阳高照的帕里草原,再次欣赏由绰莫拉利雪山和多庆措组成的“神女圣湖”美景。
自治区204道指引着吉普车车队,在海拔4300多米的帕里草原上疾驶。湛蓝的天空、飘飞的白云、朝阳洒满广阔的草原、雪山和荒漠戈壁。
搓板路给吉普车行驶带来不停地颠簸,沙尘不友好地伴左右。不一会儿阳光躲进乌云背后,天昏地暗,呼呼而至狂风裹着雪花中吉普车周围飞舞。小李子,我脑子有点不清晰呢!王诚汉突然喊我,啊!我马上反应过来,离开亚东沟爬上4300多米的帕里草原,首长出现高原反应呢!其实,我也有头晕呢。车队在多庆措边停下休息,我赶紧给首长们吸氧、喝葡萄糖水或者吃梨子罐头。梨子含有维生素C、B族维生素、矿物元素钾、镁等,有生津止咳、润喉缓解口舌干燥的作用,还能补充一点能量。也分别给工作组同志们分享其他水果罐头,缓解高原不适。
远处的雪山与身边的沼泽、湖泊、草甸上枯萎的野花、湖里的不知名的水鸟,构成一幅雪峰圣湖风景。
车队驶入康马县嘎拉兵站,这个远离城镇的兵站,周围除了荒漠戈壁,就是雪山,这儿海拔4500米,空气稀薄,紫外线强但气温低,风雪随时光顾。高海拔的嘎拉兵站,一年四季都是风雪的天下,也就有了“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的嘎拉谣。
嘎啦兵站由土黄色的土坯围墙垒砌成,院内数排土坯铁皮房紧挨着排开,铁皮墙面早被风雪啃出深浅不一的锈斑,风掠过房顶时,房檐还会发出“吱呀吱呀”作响,诉说岁月留下的沧桑。住宿区的房子虽然简易,却一栋一栋地排列得整齐。兵站院内的五星红旗,在灰黄的荒漠里显得格外亮丽,被风雪刮得猎猎作响。大门两侧书写着“扎根西藏、边疆为家”八个大字,白墙红字就是兵站官兵的决心和誓言。
站领导领着我们来到站卫生所,给首长们吸氧,缓解一下高原反应。兵站领导一边介绍兵站情况,一边汇报嘎拉乡的历史。嘎拉兵站海拔4500米,担负着拉萨、那曲、日喀则前往亚东和岗巴等地的军人和运输部队的食宿、救援等保障任务。
因为海拔高,风雪大气温低,配置的发电机经常被冻,而无法启动。嘎拉兵站那时大部分时间用蜡烛照明,取暖就只有采取烧牛粪。
此时,兵站的指战员们,正忙碌着接待南来北往的车队和过往军人。炊事班是兵站的重要岗位,也是兵站最辛苦的地方。首长们来到炊事班看望慰问正在炒菜煮饭的官兵,王诚汉伸出手与炊事班战士们握手,同志们辛苦了!听站长说兵站做的热汤面,特别受到过往部队官兵的喜欢,希望你们的热汤面,给风雪中来往的官兵营造出一个温暖的家。
王诚汉握住一位老战士的手,看见胶布包着渗血的干燥裂口,爱抚地说,在这儿海拔高、风雪大,打柴烧火做饭特别辛苦,你的手都裂伤出血、工作中疼吧?发给你的高原擦手油不够吧,要向领导申请。将军回头看了看站长,艰苦的岗位领导要倾斜一下。老兵双脚一并,一个标准的军礼!报告首长!不疼,擦手油够用,只是自己舍不得浪费没有多擦。将军心疼地拍了拍战士的肩。
![]()
将军说,我代表军区首长感谢兵站同志们,坚守在偏僻而艰苦环境中保障来往军人、运输部队的食宿和完成救援任务!同志们辛苦了!敬礼!
这里的掌声虽然不大,但是战士们激动的心情,洋溢在“红二团”的脸上。
历史上嘎拉设置有不丹王国的林希宗(地名),与江孜宗嘎拉压荡(地名)的边贸交易场地,每年藏历6月15日,不丹就要派遣人员来到嘎拉的压荡(拉木湖边)的草滩上,双方在这儿举行边贸物资交易活动,据说双方的边境贸易持续了100多年。
1948年发生了反对“乌拉差役”的活动,农奴及相关群体反抗这种极端剥削制度。“乌拉差役”分为赋税、差役、地租等,包括“刚捉”(劳役差,如人力、畜力劳役)和“拉屯”(实物/货币差,如粮食、酥油等实物税),仅噶厦政府一年的乌拉差役就达1000多种,除了种类繁多,大多为无偿或高剥削性的差役。其中农奴需要承担自营地劳役、宗教差役、高利贷,如“子孙债”“连保债”等,甚至因欠债被收回差地或子女抵债,造成农奴和商人巨大的生存压力。
参与边贸的农奴和地方商人因差役负担过重,进行反抗活动,影响了当地社会、经济秩序的混乱,从而造成物资、交易活动不能正常进行,最终导致江孜宗嘎拉乡压荡与不丹王国林希宗,延续百余年的边贸集市的停止交易。
下午工作组到了康马县,据军分区首长介绍,康马县是1960年,从江孜县划出来新成立的县,地处喜马拉雅山北麓,藏语称“拉康玛波”意思是“红墙房子”,简称“康马”。平均海拔4300米,县域面积达6000多平方公里,它北接江孜县、西邻白朗县,东面是山南地区的浪卡子县,南部通亚东县,与不丹王国接壤的边境线长78公里。
康马县是年楚河的发源地,上游的涅如藏布、冲巴涌曲等大小河流纵横交错,除了与亚东共同拥有的多庆措外,还有嘎拉措、冲巴涌措、玛不措、扎嘎措等湖泊。
年楚河流域的康马、江孜、白朗和日喀则县,拥有众多河湖和水草丰盛的草原,河流冲积的平坝、盆地,土地肥沃、除了畜牧业养殖外,主要是从事农业种植,适宜青稞、小麦、油菜、豌豆和土豆等农作物的生长,夏季流域内就是绿色的海洋,油菜花也成为西藏高原上一道美丽的风景,所以享有西藏粮仓的美誉。
吉普车迎着风雪,抵达康马边防守备分队驻地。康马武装部领导和江孜营首长迎接工作组的到来。
军分区首长介绍:康马县驻扎的边防部队,属于江孜独立营,目前连队驻地,离康马县城有X公里远,这儿地处自治区204道公路附近,刚好临河,交通运输方便,加上附近有水源保障,是一支机动性强的部队。不管是执行战备执勤、武装巡逻任务,还是支援地方建设、维持地方稳定,抢险救灾,部队都能迅速开拔。
单独执行任务的连队,基层指挥员的军事素质好,应变能力强。战士的体能训练、战术训练都拔尖。由于中国和不丹王国,目前还没有建立外交关系,国界也没有最终确定,目前在实际控制线上巡逻、检查。每年入夏冰雪融化后,是部队武装巡逻的窗口期,分期、分批组织小分队,去边境一带的通道山口执行巡逻任务,检查两国人员出入和物质交流情况,一直到大雪封闭山。
连队指战员排列整齐的队伍,接受首长们的检阅,王诚汉在张贵荣等首长陪同下,一边与指战员们握手表示慰问,一边向战士们招手:我代表成都军区向同志们表示慰问!同志们辛苦了!为人民服务!官兵们齐声地回答。
王诚汉将军勉励连队指战员们,继续发扬以苦为荣、以苦为乐的老西藏精神。守护好中不边境,维护边境和地方的稳定。
武装部领导也汇报了直属分队、武装民兵分队,在县委和政府的领导下,维护地方平安,同部队一道联合巡查边境通道山口情况。组织民兵帮助维护通讯线路设施,巡视危险交通地段的安全、同地方公安部门一起维护社会治安。参与抢险救灾等工作。
首长们走进指战员们的住宿区,风雪侵蚀多年的铁片土坯房,有些房角已经用铁丝固定铁皮,室内一字摆开的通铺,绿色军被叠放得整齐划一,首长们相互交谈,逐一摸了摸这个战士们的褥子,又拍拍那个的军被,还察看了战士们的个人装备和武器。
武装部领导介绍:境内南尼乡的乃宁寺,也称“南尼曲德寺”,始建于815~841年,吐蕃赤热巴坚赞普(赤祖德赞)执政时期,由莲花大师的弟子阿羌甲强拜桑主持建筑。东依扎西达吉山,西临年楚河,距今已经1200多年,起初僧侣们信奉宁玛教派,后来改属宗嘎葛当教派,最终定为藏传佛教黄教格鲁派,寺内文物比较多,是藏戏“朗萨卫普”的发源地。
年楚河畔的乃宁曲德寺,是康马县规模较大的寺院。康马没有分置前,就是江孜县城以南的交通要地。
1904年6月英国侵略军头领麦克唐纳、荣赫鹏,带领英军招募的印军和葛尔喀军,攻破西藏军民的防线,向江孜宗攻击,乃宁寺是进入江孜的必经之地,也是英国军队军需物资运输线。
西藏军民曾经多次在乃宁寺区域,袭击英国侵略者的后方运输队。英军想攻占江孜,打通前往拉萨的道路,就要保障乃宁寺这条后勤线。
英军为推进侵略步伐,调集廓尔喀第八团等精锐兵力,依仗火炮、重机枪等火力优势,向西藏乃宁寺发起猛攻。面对来势汹汹的敌军,前线代本米林巴与民兵首领顿热娃紧急动员昌都、塔布、工布三地共800名僧俗民兵,依托乃宁寺构筑防线。他们在寺院周边抢修防御工事,同时控制东西两侧的制高点,“以寺为核、山头策应”的防御战略,严阵以待迎击侵略者。
6月24日的乃宁寺,血色漫过经幡。藏军和僧俗民兵据高而守,弹雨飞溅中多次击退英军的冲锋,石阶上的枪眼与刀痕叠成悲壮的一幕。谁知侵略者英军绕到寺庙后山,炸药轰鸣震碎经幡,石墙轰然坍裂变成狰狞豁口,洋枪队如毒蛇般涌入寺院。
首领阿达尼玛扎巴挥刀大吼“守寺即守家”,僧俗民兵身上沾满鲜血,卷曲的刀刃凝着暗红的血痂,仍举刀迎向刺刀。寺院内杀声撞着佛龛,混战中经筒滚落于血地,袈裟与藏袍的碎片飘落在断枪旁。此战歼敌120余,但每砍倒一名英军,便有两三名藏军或僧俗民兵倒下;有人被刺刀挑中后仍抱住敌人同坠石阶,年幼的小喇嘛举着供佛的铜灯砸向枪托,最后被乱枪击中。
暮色漫上金顶时,寺院内残旗浸血,经堂台阶上染血的袈裟与藏袍铺满,断刀旁僧俗民兵双目未被,为守护这片净土流尽最后一滴血。仅有的幸存者踏着僧俗民兵的遗体,从后山岩缝攀缘突围,身后侵略者的枪声追着射击直至残阳暮色。
最终,英军端着上膛的洋枪踏入空寂的寺院,将重伤未死的僧俗民兵与喇嘛驱至经堂,全部杀害。侵略者还将寺内文物洗劫一空,放火焚烧了寺院。
“乃宁寺大血战”是江孜抗英斗争的重要战场,为年轻的康马县,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抗英事迹。
“阿达工兵到了,营军倒下去了,乃宁寺院里面,成了血的海洋。”这首在西藏流传一百多年的民歌,就是当年西藏军民抗击侵略者的历史。而今乃宁寺大门上、墙壁上,还有侵略者遗留的弹孔。
乃宁寺是藏传佛教著名寺庙,八大藏戏之一的《朗萨雯波》的发祥地,因“乃宁寺血战”闻名。如今,该寺已被列为中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英军昔日犯江孜,铁蹄踏碎山河雪;
洋枪洋炮攻乃宁,刺刀挑刺经幡血。
月黑风高夜袭急,雪花击面怒目睁;
僧衣翻卷藏刀亮,藏军火铳压满息。
潜入英营割帐绳,草料堆前纵火焚;
断粮截炮杀声起,佛号撞着呐喊声。
袈裟染血火铳烫,少年扎西逞英豪,
手雷塞炮炸炮膛,经幡飘作雪上霜。
英印屠寺最残忍,炸药轰毁檀香殿;
金佛跌进火里哭,唐卡撕裂染血痕。
残墙弹孔今犹在,每道裂痕都哀鸣;
风过犹闻当年吼,守土何惧血泪流。
(未完待续)
参考资料:
高文德《中国少数民族史大辞典》
《西藏江孜:1904年抗英斗争的历史记忆》2004年9月
中国藏学出版社:李国柱/《一个女兵的西藏人生》2010年
![]()
(注:本文插图均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
李义忠:1972年12月入伍,先后在西藏军区56190部队和第三野战医院,解放军第41医院工作。多次参加军区医疗保健任务,到各军分区,各边防部队及边防哨所。常参加各边防部队进行抢救治疗工作。
![]()
作者:李义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