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条鱼,吃出白血病?这听上去像是危言耸听,甚至有人会立马反驳:“我们小时候天天吃鱼,怎么没事?”但当这句话出自院士李兰娟之口,许多家长开始坐不住了。
孩子的身体就是一张白纸,吃进肚子里的每一口东西,都是在“画画”。吃对了,是营养;吃错了,可能就是隐患。
这不是简单的“吃鱼好还是不好”的问题,而是——有些鱼,藏着你想不到的风险。
![]()
尤其是对孩子来说,免疫系统发育未全,各种毒素、致癌物进入身体后,代谢能力低、积累速度快,可能悄无声息地改变血液系统的正常运作。
白血病,是儿童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占据了儿童癌症发病的30%以上。
很多家长至今都想不通:孩子干干净净的,怎么就突然查出白血病了?除了遗传、病毒感染、环境污染,日常饮食中的某些“隐形杀手”才是我们最容易忽视的一环。
第一个让人警惕的鱼类,是“深海大型鱼”。
像剑鱼、鲨鱼、金枪鱼这些位于食物链顶端的大型鱼类,它们体内往往积累了大量甲基汞。这个名字听起来陌生,但它的危害一点也不陌生。
![]()
它能穿透胎盘屏障,影响胎儿神经发育;在儿童体内过量积累,还可能诱导造血细胞的基因突变,与白血病发生相关。
甲基汞在体内的半衰期长达70天,一旦摄入就不容易排出。儿童肾脏和肝脏解毒能力弱,日积月累之下,风险就埋在了体内。世界卫生组织早就对孕妇和儿童提出建议:避免食用大型掠食性鱼类。
第二个不能忽视的,是“人工养殖的泥鳅”。
很多人以为泥鳅蛋白高、营养好,但市面上不少人工养殖的泥鳅,为了快速生长,被投喂了大量激素类添加剂。尤其是在一些监管不严的小作坊,甚至会使用雌激素类药物,让泥鳅长得又快又肥。
![]()
这些激素一旦进入孩子身体,会干扰内分泌系统,长期作用下可能引发免疫系统紊乱。
研究显示,儿童白血病患者中,有相当比例体内激素水平异常。虽然不能直接说“吃泥鳅导致白血病”,但这个链条,值得每个家长深思。
激素残留是儿童健康的隐形敌人,尤其对3岁以下儿童,任何激素类食品都应避免。
第三类“问题鱼”,是街边油炸摊里的“反复炸鱼”。
很多人爱吃炸小黄鱼、炸带鱼,那种酥脆外皮确实诱人。
但你不知道的是,这些摊贩为了节省成本,油往往反复加热,高温下多次使用的油脂会产生苯并芘,它是国际公认的一类致癌物,对血液系统有非常显著的毒性作用。
![]()
苯并芘可以通过肠道进入骨髓,诱导染色体断裂、白细胞变异。孩子身体小,吃几次就可能摄入较高剂量。别小看一口炸鱼,可能就是长期积累毒素的开始。
家里的油炸食品也一样要小心,如果油变色、有泡沫、有异味,说明已经变质,不建议再用。
第四类鱼,是“染色的鱼片”。
尤其是一些商超冷冻区卖的“草鱼片”“鲷鱼片”,看上去雪白剔透,实则是经过双氧水、吊白块处理。这些化学物质虽然能短期提亮鱼肉颜色,但具有一定的致突变性,长期摄入后风险不容低估。
![]()
很多家长以为超市买的就安全,但冷链监管漏洞、商户造假行为屡见不鲜。孩子吃进肚子里的白鱼片,可能不仅仅是蛋白质,更是一堆潜在危害的化学分子。
选择正规渠道、查看检测报告,是采购鱼类的基本操作,尤其是冷冻水产品,尽量避免颜色过分鲜亮的产品。
第五种鱼,是“死鱼、病鱼处理后制成的鱼糜食品”。
像鱼丸、鱼饼、蟹棒,很多孩子爱吃,尤其是火锅里常见。但不少廉价鱼糜制品,是用边角料、甚至不明来源的死鱼粉碎加工而成,为了掩盖腥味,还会大量添加香精、色素、防腐剂。
![]()
这些添加剂虽然单一摄入量不高,但长期叠加后对儿童肝脏代谢系统是个巨大负担。部分廉价鱼糜制品中,还曾被检测出亚硝酸盐超标,它在体内可以生成亚硝胺类物质,是已知的致癌因子之一。
孩子白血病的诱因并非单一,而是多个风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饮食,是最基础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环。很多家长只看鱼的新鲜与否、价格高低,却忽略了鱼的“来源”和“处理方式”才是关键。
曾有研究指出,儿童长期摄入含重金属食品,其白细胞异常率显著升高。这并不是说吃一次就会得病,而是长期、反复、慢性摄入,才是一种“沉默的威胁”。
![]()
在临床上见过不少家长,孩子查出白血病后懊悔莫及:“我们家从不抽烟不喝酒,也不住在污染区,怎么就……”很多人忽略了,真正的“污染”,可能来自每天的饭桌。
有些鱼表面看起来干净营养,实则是披着健康外衣的“慢性毒素载体”。尤其是孩子,身体小、代谢慢、免疫系统不成熟,任何一点“隐患”都可能被放大成“疾病导火索”。
儿童白血病并非无法预防,只是父母要更有意识地“挑食”。不是每条鱼都能吃,也不是贵的就一定好。关键是:来源要安全,加工要简单,种类要挑选。
![]()
建议家长优先选择小体型、淡水、野生或生态养殖的鱼类,如鲫鱼、鲢鱼、鲤鱼等,这类鱼处于食物链底端,重金属积累少、激素使用概率低。烹饪方式尽量清蒸、炖煮,少油炸、少加工,让孩子吃的不是“花样”,而是真正的营养。
在给孩子选鱼这件事上,宁可麻烦点,也别省事图快。孩子的血液健康,是吃出来的,更是守出来的。
白血病不是天灾,而是很多“人造风险”的结果。作为医生,每次看到一个个幼小的生命被病魔折磨,心里都跟针扎一样。明明有机会避免,结果却因为一口嘴巴的疏忽,走上艰难的治疗之路。
![]()
家长们,别再轻信“吃鱼补脑”“鱼越大越好”“鱼圆孩子爱吃就多买点”这些老观念了。鱼,是好东西,但也得吃对了才真的好。
参考文献: [1]牟思博,周昌明,郑莹.2025年美国癌症统计数据解读及对中国癌症防治工作的借鉴意义[J].中国癌症杂志,2025,35(6):523-530. [2]孙秀兰,赵晓芳.食源性甲基汞的健康风险及控制对策[J].食品安全导刊,2024,23(4):45-49. [3]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儿童食品添加剂使用规范与安全监测报告(2023)[R].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