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为代表的唐代楷书是在魏碑、隋代楷书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也参照了东晋南朝帖学的笔法,最终“集大成”。如果我们仔细欣赏、对比隋代的楷书碑刻,会发现很多熟悉的笔法、结字风格,如方折、紧结、内紧外松、辐射状布局等。
![]()
有一块隋代碑刻,被誉为“颜柳之弥祖”“唐楷之祖”,它就是《赵芬残碑》。此碑全称《淮安定公赵芬碑》,镌立于隋开皇五年(585年),出土于清代初年,1965年入藏西安碑林博物馆。由于被发现时已经残损,故曰“残碑”。
![]()
《赵芬残碑》自出土以来饱受赞誉,临习者极多,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盛赞此碑:“字小而体画密厚,可见古人用笔必丰……有洞达之风”;杨守敬在平碑记中称其:“赵芬碑,又为颜柳之弥祖”。
![]()
据《雍州金石记》载:“今在西安府城东二十里中兆村。碑上半已亡,其下半裂而为三,仅存前后二块。土人砌于堡们内,碑衔已亡,仅存一碑字,其下已无书撰人姓名,存字三百余。”西安碑林通过文献以及日藏诸拓本进行比对,最终还原出《赵芬残碑》1000余字。
![]()
此碑方劲与圆润并存,其起笔和收笔处,还明显保留着北碑的方截峻利,尤其是横画的起笔,常以侧锋斜切而入,锋芒毕露,骨力雄强。但在行笔过程中,已大量运用中锋,笔画中段饱满圆厚,收笔也多有含蓄回锋之意。这种“外方内圆”的笔法,既有北朝的雄健,又初具唐楷的温雅。
![]()
《赵芬残碑》笔画的粗细对比、提按变化已经非常理性与规范,呈现出骨力与韵味兼备的特质。学习这种笔法,能让你在“方笔”中求得“圆劲”,有效避免线条扁薄或圆滑无骨的弊端。
此碑的结字是典型的“平画宽结”,开启了初唐楷书,如欧阳询、虞世南的结体先声。架构开阔,气象雍容,字形普遍方正或略呈扁方,重心安稳,布白匀称,整体给人一种端庄肃穆、开阔大气的感觉,这正是唐代“尚法”书风的先声。
![]()
在整体平正的格局下,通过细微的笔画伸缩、部首间的错落与呼应,赋予每个字姿态,营造出静中有动、稳而不僵的高级感。《赵芬残碑》被视为隋代楷书的标杆,“熔铸南北,承上启下”,它上接北魏《张猛龙碑》,下启唐欧阳询、虞世南、颜柳的法度,是连接两个楷书高峰的关键桥梁和活化石。
康有为认为它“内承周、齐峻整之绪,外收梁、陈绵丽之风”,:临习此碑,能让你直观地感受到楷书从“魏碑”到“唐楷”的演变过程,建立起清晰的书法史脉络。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