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考古界曾排出世界四大名碑,分别是代表古埃及文明的罗塞塔石碑、中东文明的约旦摩押石碑、美洲文明的墨西哥阿兹特克太阳石。
而代表华夏文明的,则选择了一件奇怪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现藏于西安碑林新馆。
之所以奇怪,是因为它并非中国工匠所刻,而是出自古波斯人的手笔。
![]()
唐德宗建中二年(公元781年),一位名叫伊斯的波斯传教士,在长安城义宁坊的“大秦寺”立下了这块碑。
这里就要介绍“大秦”二字,可不是指我们的秦朝,早在汉代时就对罗马帝国这样称呼了,到唐朝沿用。其实传教的都是中东人,但起这样一个名字,是根据罗马基督教的传播顺序而来的。
说白了就是我认可你的实力,和咱有的一拼!而欧洲那边呢,就叫中国“赛里斯”,意思是“丝之国”,神秘又珍贵。
反正古代那个交通条件,双方都没有交手的可能性,不如“商业互夸”。
![]()
而“景教”就是基督教聂斯脱利派,起源于公元5世纪的叙利亚,传入中国后形成本土化的分支。
碑高279厘米、宽99厘米,有1780个汉字,在下方和两侧还刻有许多叙利亚文字。
盘龙浮雕,下有龟座,造型也挺霸气的。
内容很有意思,说的是唐太宗贞观九年(公元635年),一位叫阿罗本的叙利亚传教士沿着丝绸之路一路前行,千辛万苦终于抵达长安,这难道就是中东版本的“西游记”?
![]()
唐太宗特别重视,还派了宰相房玄龄亲自去接见他。三年后,太宗干脆下旨允许景教在中国传播。
并且在长安的义宁坊建了第一所景教寺院,就是波斯寺(后玄宗改名大秦寺),还度了二十一名僧人。
从这些内容可以看出,唐朝那时候还真挺开放包容,长安不愧为当时世界第一国际大都市。
不过景教的好日子没过多久,到唐武宗时期发动了著名的“会昌灭佛”,不但佛教遭到打击,其他外来宗教也没能幸免。
![]()
教徒们为了保护这块碑,悄悄把它埋入地下,这一埋就是近800年。
直到明朝天启三年(1623年),也有一说是天启五年,有人在西安城西崇仁寺附近挖地基时,才意外地让这块碑重见天日。
当地人意识到这块碑的价值,担心被外国传教士偷走,就把它搬到了附近的金胜寺(唐代称崇圣寺)里保管。
在明代它就非常受重视,碑文被翻译成多种外国文字,远播四海。
![]()
清末战火四起,寺庙和碑亭都被破坏了,而石碑却奇迹般地保存下来。
不过就这么随手丢在旷野中,任凭风吹雨打。20世纪初,丹麦探险家何尔谟看中了这块碑,收买寺中老僧,愿意出三千两白银的高价。
他还特意仿制了一块几乎一样的假石碑,打算来个偷梁换柱把真碑运往伦敦。
还好当地有人发现,事情败露,已经快走向结局的清廷在舆论压力下,废除了购买合同。1907年,这块历经沧桑的石碑被正式移送至西安碑林保护。
![]()
到了现代,它是早期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实物见证,毋庸置疑成为国宝级文物,首批就被列入永久禁止出境名单。
并且在全世界的石碑爱好者中,名气都十分响亮。但也有人质疑它是明朝伪造的,比如碑里提到唐太宗派房玄龄接见阿罗本,但正史并未记载。
还有碑文的语言风格和用词,不太像唐代的典型文体。甚至还有人说里面的宗教概念,与当时西方基督教的表述方式有所不同。
但我认为这些质疑大多站不住脚。从历史背景来看,唐朝长安本就是国际都市,波斯人、叙利亚人在长安经商居住,史书上有明确记载。
丝绸之路不仅是商品通道,更是思想交流的桥梁,景教通过波斯中转传入中国完全符合历史逻辑。
![]()
至于保存完好的问题,西安地区出土的唐代碑刻保存好的不在少数,干燥的黄土就是保证。
至于宗教概念的差异,本土化尝试没听过吗?再说个冷知识,景教虽然在中国已经绝迹了,但现在的中东某些区域如伊拉克,依然还有50万人左右,坚持东方教会古老的信仰。
包括祆教在伊朗等地区还依然存在!这块碑最打动人的地方,不在于它是否完美无缺,而是它生动展现了一个自信开放的唐朝。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