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国第一颗氢弹在罗布泊上空炸响时,消息传到白宫,时任美国核情报分析员的阿伦·阿什克罗夫特在CIA的会议室里几乎是咆哮着发问:
“我们阻止了所有技术出口,他们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
这个问题,像一根刺,扎在美国情报界心中数十年。
他们想不通,真的想不通。
要知道,氢弹的门槛远高于原子弹。
美国从第一颗原子弹到第一颗氢弹,花了7年多;苏联花了4年。
![]()
而中国,这个刚刚摆脱百年战乱、工业基础一穷二白、还在用算盘辅助计算的国家,只用了2年零8个月。
更让他们无法理解的是,中国的氢弹构型,竟然是完全独立于美国“T-U构型”之外的全新路线——“于敏构型”。
![]()
这意味着,中国不是“抄作业”,甚至连“参考答案”都没看,直接写出了一份风格迥异却同样正确的满分答卷。
而完成这份答卷的核心人物——于敏,一个从未踏出过国门、完全由本土培养的物理学家,这彻底颠覆了当时乃至现在许多西方精英对于顶尖科技人才诞生的认知。
![]()
在他们看来,最顶尖的科学突破,必然诞生于拥有最先进设备、最自由学术交流、最雄厚资金支持的环境中。
于敏和他的团队,一样都不占。
那么,他们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
算盘打出热核,茅屋走出“构型”
许多人会将中国的成功归结为某种“精神力量”或“制度优势”,这些固然重要,但往往忽略了其中最硬核的技术逻辑。
美国人想不通,是因为他们站在“富人”的视角,无法理解“穷人”的战法。
![]()
当时中国的科研条件有多简陋?
没有功能强大的计算机,全国唯一一台每秒万次的电子管计算机,大部分时间还要服务于原子弹项目,留给氢弹理论组的机时只有5%。
团队大部分的计算,依赖的是计算尺、算盘,以及堆积如山的稿纸。
![]()
当所有人都以为他们会被硬件卡住脖子时,他们却用人类最原始也最强大的武器——大脑——开辟了一条新路。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关于核材料的选择。
当时国际主流认为,实现聚变需要大量稀有且昂贵的“氚”元素。
![]()
国际期刊上一篇论文甚至言之凿凿,称“氚氚反应截面高达15巴”。
如果按照这个结论走,中国即使倾家荡产也难以支撑。
于敏没有迷信权威,他拿起笔,运用最基础的Breit-Wigner公式进行推导,经过严谨计算,得出结论:那个数据被夸大了至少三倍,真实值最多不超过5巴。
![]()
这一“减法”的意义是颠覆性的。
它不仅为国家避免了天文数字般的开支,更重要的是,它让整个团队的思路从“如何获取昂贵原料”转向了“如何利用廉价原料”。
这直接催生了后来于敏构型的核心思路:利用原子弹引爆产生的中子,去轰击稳定且廉价的固态氘化锂-6,让它“就地”产生氚,再引发聚变。
![]()
这种“逼出来的创新”,在1965年的“百日会战”中达到了顶峰。
于敏带领团队进驻上海华东计算所,要在100天内完成氢弹原理的全部理论设计。
在没有空调的闷热房间里,他们白天手算,晚上再把数据录入计算机验证。
于敏本人甚至有过连续工作36小时不眠不休的记录。
![]()
美国人或许永远无法想象,一个决定国家命运的尖端武器构型,是在如此简陋的环境下,由一群拿着算盘和铅笔的科学家“想”出来的。
美国人习惯了用最先进的实验设备去“试”出真理,而于敏团队则是在理论的无人区里“推”出未来。
这是一种完全不同的创新范式。
![]()
“土专家”的胜利,还是理论物理的胜利?
“一个没留过洋的中国人”,这个标签是美国人困惑的核心,也是他们最大的认知误区。
他们将“没留过洋”等同于“知识封闭”和“能力不足”,却忽略了于敏“土”的背后,是何等扎实的“专”。
于敏不是一个凭空出现的草根天才。
![]()
1944年,他考入北京大学,两年后,觉得工科“不够理论味儿”,毅然转入物理系,专攻理论物理。
他的成绩单常年霸占第一,连数学系的学生都对他深感佩服。
毕业后,他师从钱三强、彭桓武等中国物理学的奠基人,在原子核理论研究领域早已是国内的顶尖人物。
![]()
换句话说,于敏在接受氢弹任务之前,已经站在了当时中国理论物理学的金字塔尖。
他所缺的,不是物理学知识,不是科学思维,而仅仅是接触国外氢弹研究具体进展的“信息”。
正因为没有看过美国的“T-U构型”图纸,他的思想才没有被任何既定框架所束缚。
他不需要去“绕过”别人的专利,也不需要去“模仿”别人的思路。
他所做的,是从核反应最本质的物理原理出发,进行一场“第一性原理”的思考。
![]()
看过标准答案的人,思路会被答案引导;而一个没看过答案、但精通所有公理和定理的数学家,却有可能从一个完全不同的角度,用一种更简洁、更巧妙的方法解出这道题。
美国的第一颗氢弹装置“迈克”重达62吨,是一个需要庞大制冷设备的实验装置,无法用于实战。
而中国的第一颗氢弹,得益于于敏构型的精巧设计和对固态材料的应用,重量只有1吨左右,直接实现了武器化,可以由轰炸机空投。
![]()
证明了一点:在尖端科技领域,当物质条件达到某个最低门槛后,真正决定上限的,是理论的深度和思想的自由度。
于敏的成功,不是因为他“土”,而是因为他足够“专”,专到了可以自创体系的程度。
参考资料:
“只要国家需要,过去学的都可以抛!”他的简历只有13个字,名字是国家最高机密!
2023-01-16 20:03·光明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