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代嘉靖年间,江南地区有一位顶级的书法“造假高手”,他模仿的王羲之的笔迹,不仅能瞒过祝枝山、文徵明、项元汴的眼睛,即使王羲之自己分辨,可能都会被“蒙骗”,时人点评“恐右军亦为之掩。”这个人就是丰坊。
![]()
丰坊有如此功力,正是因为他遍临古人法帖,尤其是“二王”笔法,深得其神髓。丰坊生于书香门第,其父是翰林学士丰熙,家族有藏书集帖的喜好,丰坊自己更是痴迷,据记载他:“负郭田千余亩,尽鬻以购法书名帖”。
![]()
丰坊毕生临摹过的书法不下7万件,所以随便哪位书家,他都知晓其风格、笔法,董其昌甚至认为晋人草法得以传承,正是依赖丰坊的这些“伪赝之物”。丰坊晚年曾奉敕书写过一部《中庸》,堪为草书的“教科书”。
![]()
此作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为纸本册页,共计32折、64页,每页纵约32厘米、横约20厘米,总长度超过12米,洋洋洒洒100余行、2000余字,字径大小在2至5厘米之间。
丰坊此作深谙晋唐古法,尤其是精熟的古法“绞转”,行笔时不断捻管调锋,使笔毫如拧绳般绞在一起前行,产生的笔画效果中锋浑厚,且边缘呈现出如屋漏痕般毛涩、变化的质感,力感内充,耐人寻味。
![]()
用笔节奏强烈,时而轻灵跳跃,细如游丝;时而重按顿挫,点画如磐石。这种“重若崩云,轻如蝉翼”的驾驭能力,能彻底解决用笔单调、线条扁平的毛病。
![]()
结字欹侧相生,通过疏密、聚散、开合关系来制造强烈的视觉冲击。左右结构的字左侧紧凑,右侧纵逸,形成一种充满张力且不失平衡的“造险”能力。融篆籀古意于草法,将篆书的圆转、古朴结构自然化入草书,使他的字在飞动之余,平添几分高古、奇崛的气息,脱离了“流滑”的俗趣,格调自高。
![]()
此作墨色层次丰富,通过控制笔毫的含墨量与书写速度,在同一幅作品中呈现出从焦墨、浓墨到淡墨、飞白的完整变化。这种墨色的韵律感,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画面感和抒情性。学习丰坊此作是掌握复杂“绞转”笔法、提升笔画质量的最佳途径之一,打破平庸、制造生动结构,治疗结字呆板、千篇一律的顽疾。
![]()
他是从文徵明的典雅书风向晚明浪漫狂草转变的重要桥梁。学透他,便能更深刻地理解徐渭、王铎等人的革新从何而来。适合初学者,那些已掌握基础草法,希望突破瓶颈、寻求个人风格建立的学习者。
![]()
而今,我们将此作进行了博物馆级的超高清1:1复制,并添加释文一一对应,便于您临摹和欣赏。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