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真正风靡,乃是魏晋时期,当年“书圣”王羲之大胆创新,改变拙质、浑穆的前人书风,融合风流雅士之气韵,开辟秀逸俊丽、虚灵娴静的“妍美”一脉,字字暗含中庸之道,符合大众审美。
![]()
因此魏晋之后,学习书法的人,越来越多,后世临摹法帖时,基本学到魏晋则止,再往前的汉朝,几乎无人问津,实际上,客观、全面的分析,汉朝书法修饰不多,更适合当代人临摹。
![]()
魏晋和唐宋用笔,以绞转居多,这种绞转变化,不易参透和掌控,而汉朝多是平动,没有复杂、刻意的矫饰,路径清晰鲜明,尽显本真、自然之态,容易参透和控制势态,更快上手临摹。
![]()
况且彼时也有很多高手,以及精品之作,技艺醇厚,远比魏晋更加古雅、纯正,譬如“西汉第一牛人”刘歆,就有一部巨幅真迹,赢得诸多名家赞扬,王羲之也要叫“祖师爷”,非常适合临摹。
![]()
它就是《草书序六艺为九种墨迹》,欣赏此帖之前,先了解一下刘歆,他是高祖弟楚元王的五世孙,出身显赫,天资聪颖,精通天文、书法、经学等,曾编撰《七略》,算出圆周率为3.1547,也是中华第一位国师。
![]()
此帖乃是公元前26年,随父进入天禄阁,整理、校订皇家珍藏的罕见典籍,眼界开阔,修养、实力提升后,凝聚全部心血,总结经验、技巧而写出。
内容为重新修编《六艺》,把《易》位列《书》《诗》《礼》《乐》《春秋》之前,并新增《论语》《孝经》《小学》3篇,共计9部典籍,故称“九种墨迹”。
![]()
卷中字体和章草、草隶,字字拙质凝厚、浑穆古雅,意态圆融,方劲之中,又给人珠圆玉润的感觉,字体之间少见连转的笔丝,通过笔势和结体,保障气脉相接,再搭配鲜明的浓淡、粗细对比,极具艺术效果和质感。
![]()
王献之在卷尾跋文曰:“运笔冲秀隽永,骨采兼绝,行体之极则,非潜思好学如子骏,未易几乎此也”,卷首也写有“右军之祖”4个大字,而且此帖一直递藏有序,如司马炎、刘备、“二王”、米芾、宋高宗、文徵明、清内府等。
![]()
如此详细的递藏路径,还均是书坛“顶级名匠”,足以见此帖的重要价值,同时也证明,它是货真价实的墨迹,可时常临摹,更快、更高效的掌握古法,用笔沉着自如,顺利衔接魏晋、唐宋作品。
![]()
而今,我们对刘歆《草书序六艺》,进行1:1超高清复刻,采用博物馆级别,12色微喷复刻工艺,与原作毫无二致,此品乃是手工经折装,装裱精细,便于翻折、临摹和查找。
![]()
全卷加入现代字注释,帮助初学者识读 ,字体十分高清,市面罕见,独此一家,比普通印刷品更加还原、细腻,所有细节处理,全都一览无余,见此品如见原作,若您喜欢可以点击下方商品链接一观。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