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里画外一甲子
作者:王焕堤
我第一次画黑龙江日报“笔尖楼”,是六十多年前。那是一幅用廉价水彩颜料,画在廉价纸面上的写生习作,只有16开纸大。从青少年时期开始,省报社在我心目中就是一个只可远观无缘近瞧的地方。对于我来说,根本无法想象,在人生的后半场,能与之结下无比深厚的情缘。
以画为媒 纸墨结缘
2013年上半年,时任生活报社长,后任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的包临轩老师,在深圳一位友人处见到我的一幅表现哈尔滨风貌的水彩画作,便萌生了在《生活报》策划一次“哈尔滨人画哈尔滨”的大型连续报道。这次报道活动很成功,此前我从未有过在报刊上露脸的机会。当我看到自己的画作和记者的报道文字在版面上出现时,内心深处的激动是可想而知的。但我怎么也不会想到,与省报的结缘,这还只是刚刚开始。
那是一次偶然的机会。省报新闻志编辑室主任王彦涵老师在编辑一册报社的书,准备选用我以前的画作,用于插图。一天下午,我应邀到彦涵老师的办公室。我带去一个装满自己不同年代画作的移动硬盘。当彦涵老师看到电脑屏幕上一幅画作时,一下子停住了目光,那是1962年我在街头写生的习作,画的就是黑龙江日报的“笔尖楼”。没成想,就是这一瞬间,把我与《黑龙江日报》之间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数十年。
水彩画《电车街》
这幅用水彩颜料画在16开纸上的街头写生习作,画面上的主体是黑龙江日报“笔尖楼”,写生的位置就在黑龙江日报社后身的电车街上。从画面看,街上行人稀少,除了“笔尖楼”几乎见不到什么高大的建筑物,不似如今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景象。
这只是我少年时写生黑龙江日报社老楼习作中的一幅。我之所以能够多次去写生这个建筑源于自小的经历。我9岁之后的几年时间里,一直住在地段街111号的姐姐家,14岁时在哈尔滨市少年宫美术组学习水彩画。姐姐家的位置在地段街与透笼街交口处的二楼上,从她家的平台往南看去,只有黑龙江日报的“笔尖楼”最显眼。这朝夕可见的景色便成了我在晨昏雨雪中反复写生的对象。
没过多久,这幅《电车街》水彩画便出现在彦涵老师编辑设计的2017年《老楼岁月》台历上。台历的封面使用了我在2016年创作的一幅霞光中的《省报老楼》水彩画,而台历的最后一幅就是距今数十年前的街头写生之作《电车街》。这册台历设计精妙之处在于,同一作者的两幅同样题材的画作首尾相连,拉出了巨大的时间和空间跨度,使一册薄薄的台历增添了无比厚重的时空感。
作者在熟悉的街头写生
2021年7月,在彦涵老师的策划下,省报集团的美编和设计师精心创作,布置《龙报艺术地带——黑龙江日报报人艺术作品展》画廊。《电车街》这幅小画的复绘品登堂入室,被置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陈列。
可亲可敬省报人
以画为媒,我又结识了多位省报的编辑记者。与英年早逝的省报资深记者、著名文保人士曾一智老师虽然接触有限,但只从一事便可看出其人品格的高尚。一位著名收藏家邀请多位俄罗斯画家编创了一册表现哈尔滨历史建筑的大型画册,为这一画册的出版发行,这位收藏家举办了一个记者见面会,并在活动中向到场者发放“车马费”。曾一智老师当面拒绝说:“我从来不收这样的钱。”当时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我与资深编辑杨铭曾有过一面之缘。那还是前几年,在哈尔滨中华巴洛克街区一个咖啡馆里参加一个文化交流活动。熙攘人群里有人向我介绍省报的著名诗人桑克,诗人身旁是一位很有风度的女士,微笑着向我致意。多年后我才知道,这位女士就是在《黑龙江日报》“天鹅”副刊和“龙头新闻”给我编发过许多水彩画专辑和推介文章的杨铭老师,是桑克的夫人。2020年9月,在《时间深处——黑龙江省美术馆藏王焕堤水彩画作品展》展出期间,经杨铭老师编发的鉴赏文章《在时间深处,在画里画外》及一幅我的水彩画作《雪的韵律》刊发在“天鹅”副刊显要的位置上。
《黑龙江日报》介绍作者画展和作品
经杨铭老师之手在“龙头新闻”编发我的水彩画专辑还有几个,如2022年5月的《丁香花开又一年 王焕堤水彩画作品》、2022年6月表现哈尔滨市民生活的专辑《王焕堤水彩画作品》、同一个月刊发的专辑还有《繁花盛开的哈尔滨·王焕堤水彩画作品》等。一直想找机会与杨铭老师见上一面,却始终未能如愿。后来听说她已经默默的从自己的岗位上退休了。
水彩画《省报老楼》
2020年10月,省报资深媒体人井洋老师通过微信找到我,那时她刚创办《哈尔滨新区报》不久,正在组织一场以“我心中的哈尔滨新区”为主题的少年儿童绘画展览,想请我现场为孩子们做讲评与辅导。我欣然应允。活动场地坐落于松花江北岸,井洋和她同事特意驱车到哈尔滨最东边我的居所相接,随后一同向北疾驰。那日,我们与一群天真烂漫的孩子相伴,共度了一个愉快而充实的下午。这次“公益课堂”,让我看到了省报人热心城市文化传承的深切情怀。
还有为我编发过无数稿件的《生活报》资深编辑静伟老师,2019年8月曾在微信朋友圈,以我为原型深情地赋诗一首。多年来,许多心地纯净的省报人都成了我可以交心的朋友。
耄耋之年再出发
《生活报》作为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的都市传媒,始终深受广大市民的喜爱与追捧。2014年,深圳著名散文诗人李松璋先生,为我那组描绘哈尔滨老道外生活、名为《在时间深处相遇》的103幅水彩画配诗,近一年间,这些诗画作品陆续在《生活报》副刊刊发。2015年9月,该报记者周际娜以《一位冰城画家的北三情结》为题,为我推出整版报道。2019年8月18日,著名编剧、作家孟烈先生的专稿《再赏王焕堤先生回到时间深处的故乡——尽显市井风尘缭绕人间烟火》,登上《生活报》文艺苑·城市版。
自2021年2月7日起,《生活报》在“慢阅读”版面开设“城市印象”专栏,我循着冰城四季流转与生活百态写生创作的水彩作品,以热气腾腾的艺术质感贴近生活,收获了市民们的热烈好评。
“天鹅”副刊发表介绍作者及作品的文章
曾听闻著名杂文作家姜胜群先生分享过一段往事:一个星期天,他在南岗区一处报刊亭,见一位老者正购买当天的《生活报》,便好奇询问:“您常买这份报纸吗?”老者笑着答道:“不光喜欢看生活新闻,更要集齐‘慢阅读’上王焕堤每周一幅的水彩画呢!”
“城市印象”专栏,开设至今已经将近5年。据我所知,一个专注城市生活风貌的绘画专栏,能坚持这么久,在报业史上恐怕也是寥寥可数吧!这个专栏的编辑周际娜每周备稿时,及时提醒并对画面内容适时建议,都是让我坚持下来的主要因素。也促使我以更大的热忱关注身在其中的冰城生活,创作更多作品,用色彩留住城市记忆,这一切都成为我这个耄耋之人焕发巨大精神活力的非凡动力。
蓦然回首,我与《黑龙江日报》60余载的情缘,如同一幅细腻而悠长的水彩画卷,缓缓铺展。那些与省报人的相遇相知,那些在省报平台上绽放的艺术光彩,都化作生命里最珍贵的印记。将随着岁月的流转,愈发醇厚,在时光深处,历久弥新。
(作者系国家一级美术师,原黑龙江省工艺品进出口公司退休干部。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