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生命的律动”—— 陈孝明书法作品展
展览时间
11月15日-11月30日
展览地点
东莞市文化馆一楼东展厅
开幕式时间
11月22日10:30
![]()
活动简介:
当书法的笔锋追随着人生的脚步,每一笔勾勒的都是成长的印记,每一幅作品都藏着岁月的律动。11月15日,“生命的律动“ —— 陈孝明书法作品展将在东莞市文化馆启幕,这场展览不只是笔墨的盛宴,更是陈孝明从江西启程,经山东、北京求学,现在扎根东莞的人生历程,以书法为媒的深情呈现。此次展览共展出陈孝明老师近年来创作的40余件书法精品力作,邀您一同走进字里行间,读懂他“以笔为履,以墨记程” 的故事。
艺术家简介:
![]()
陈孝明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书法家行书委员会委员、东莞文学艺术院签约艺术家、吉安市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东昌雅集成员,东莞市松山湖第二小学书法教师,松山湖优秀教师。
作品获奖:
全国第四届“四堂杯”书法展最高奖
书学之路—2015中国高等书法教育教学成果展最高奖
教育部第二届“笔墨中国”汉字书写大赛一等奖
山东省“颜真卿”全国书法篆刻展最高奖
全国第四届海丝书法作品展银奖
山东省首届青年书法电视大奖赛银奖
作品主要入展:
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作品展
全国第二届手卷展
全国第二届楷书展
全国第二届王羲之奖书法展
广东省首届“凤凰杯”全国书法作品展
主要参展:
东莞市首届青年书法篆刻六人展
东昌雅集五人书法展
“华茂春松”庐陵青年书法家六人小品展
同道同行全国书法名家展
红色永新·书法为冠 ——纪念“三湾改编”90周年永新书法上海精品展
展览前言
文/刘洪镇
(广东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广州美术学院特聘研究员、岭南画院专职书法家)
江西永新,古称楚尾吴头,历史上颇多俊贤,于书法一道,更是如此。刘沆主持刊刻《潭帖》,开私刻之先河,近代刘郁文收藏较夥,自号为“皕联山馆”,其书法也颇受赞誉。当代汪为新、龙友、贺炜炜均出自永新。陈孝明也出生于这个物阜民淳、名人荟萃的地方,自号“点也斋”,取孔子“吾与点也”之意。这让人想到孔子与四位弟子畅谈志向的场景,当曾皙描述其志向为“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画面时,孔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可见,孝明亦有此志。
孝明学习书法算是幸运的,高考前出自云林书院,启蒙于绍堂。据说是那时便展现出对书法的颖悟与坚定,高考时,五校专业均获第一,因为文化成绩不太理想,去了山东聊城大学。理科对于艺考生没有什么优势,但提起这事,孝明到现在还是有点耿耿于怀。然而,相对于文衡山“吾年三十,尚未入泮”来说,也不算什么。还好在聊城大学攻读书法专业期间,恰逢方建光老师调入。提起方建光老师,孝明颇怀感激之情,也许不只是方老师的传道授业。大学毕业之后,孝明没有直接找工作上班,而是远赴京城,入镜堂门下,这算是孝明艺术生涯的关键点。镜堂是龙友的斋室,龙友是当代中青年帖学的代表人物之一,青年书法家周承武说“无论身处何地,每当想起镜堂,就像融入特殊的场”,或许于孝明来说,镜堂也是特殊的存在。七年前,孝明南下,供职于东莞市松山湖第二小学。来莞之前,镜堂嘱孝明访养庐,从我游,于是有了与他七年相识、相交、相伴的过程。
孝明作字,笔调古雅,安闲逸致,有纯正的帖学规模,与其他追求新奇、异化的风格形成迥然不同。这种风格反映了他的沉稳内敛性格特质,不急于表现自我,而是通过作品传达内心的宁静与专注。不论熟识或初见,孝明都被大家认为是一个谦虚、低调的人。其言其行,都表现得谦恭有礼。这种谦逊不仅在日常生活,也体现在书法创作中,其作品皆可见“儒雅为人,真情铸笔”的特点。在学校的书法教学工作中,孝明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耐心,他倾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循循善诱,培养了不少书法文化传承的接班人。同时,他热心地帮助了许多身边的书友,引导他们品赏古帖、用笔结字,即便清谈雅集,也时常研墨示范。其无私的分享,源于其为人正直、乐于助人的品质。
孝明书法诸体兼善,犹精于小楷与行草书,其小楷法度严谨,体格疏朗,温润秀劲,体势方整,有元明人气息。行草法米芾,间有阁帖与王孟津意,提按分明,节奏迅疾。孝明写字手法极其灵活,这得力于其长时间的专业训练。
孝明此次展览取名“生命的律动”,与其人生轨迹与书写节奏相合。无论是艺术中的激情流露,还是自然界的生息繁衍,律动都是生命力的直接体现。
生命的律动,律动的生命,祝贺孝明!
刘洪镇
2025年10月31日深夜于养庐
孝明及其书艺
文/龙友
(北京印刷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每当梅雨时节,老家的山水间尽是绵密如丝、略带凉意的雨,潮湿渗透到每一个角落。然而四下望去,却又是一个生机无限的绿色世界。来北京这十年,逐渐适应了北方气候,对于那种记忆,反而生发出一种既怀念又畏惧的特殊感受。
很多年以前,听朋友说起一位对书法异常热爱的高中生,想认识我。没有见面前,先通了几次电话,我感到他与同龄人大不一样,充满激情的言语中透露出他对知识的真诚渴望。2007 年清明,我回乡祭扫。在一个雨天,终于见到了相貌俊朗且比电话里似乎更加热情的陈孝明。这样算起来,我们从相识到相知,已近 20 年了。
这期间,孝明从参加艺考到落户东莞,每一个重要的人生节点,我都是见证者。而今他在书法方面的成绩,印证了我初见他时的判断:一个性格阳光、热爱有生活的人,一旦选择了一份事业,就不会轻言放弃。假若机缘得遇,则更加可期。很早就想写下这段故事,却实在不知从哪说起。因为我们的交往,一会儿太近,一会儿又远。
他从大学毕业来到北京找生计,第一晚就住在我这里。后来,我们工作室从花家地搬到了郊外的水坡村,于是相约同住一栋楼。我们一家常去蹭饭,他手下那带有浓郁家乡风味的家常小炒,至今让人回味无穷。每逢闲暇,常聚五六好友,一同赶集买菜,轮流做饭,喝得东倒西歪后席地写字。不过,大多时候又是一起品茗、写字、聊天的温馨情景。后来孝明要去东莞工作,我们都很舍不得,也再难从他那几道日常小菜里感受无可替代的乡情。
今年三月,我去岭南美术馆参加“当代帖学十四人作品展”。除参加展览活动外,我就想着要去看看孝明生活和工作的地方。时光匆遽如电。他已经在松山湖畔居住了五年,用心经营着幸福的五口之家。这五年我们离得远,了解也渐少了。在交谈之际,他不断强调到东莞以后各方对他的关照。我想,一个对生活充满热情并懂得感恩的人,无论到怎样陌生的地方,都不会感到孤独。孝明很快适应了新环境,大家也能从他身上感受到可贵的生活热情。
去年暑假,他携妻儿来京旅行,我们有些深入的交谈。后来又相约去上海博物馆参观,有一天在一起的时间,加上这次松山湖畔的再次相聚,忽远忽近之间,我似乎找到了观看孝明及其书法的另一个视角。有人说过,艺术家首先应该是一位试验者。因此,创造性就是艺术的内在动力,而有质地的生命又是创造力的来源。看起来,孝明从不曾有过大幅度的“破坏性”的探索,这似乎与他的热情颇不协调。但若细心观察,孝明的热情和他的书风之间确实又存在某种深度的联系。在他近年所乐意而为的楷书创作中,统一而整饬的古雅气息并没有掩盖其内部的激情,线条之间形成的角度关系,经过细微的调整,巧妙地转化了早期楷书的风格特质。打破了传统楷书内在的结构规律,获得了“破坏”以后的新秩序,这不由让我想起那个绿色世界里乱而有序的结构。
他也曾多次和我谈到对自身书写状态的不满,那不是谦虚,而是真正开始了自身的反思。彼得·布鲁克说,我们只有一次又一次地陷入真正的困境,意志才会自我增强。所谓真正的困境,并非外部环境的某些变化给艺术家个体带来的压力,而是艺术家的内部觉醒。只有当个体自身真正觉察到问题的存在,尚未得到解决方案却仍竭力改造的过程中,个体意志力才面临着真正的考验。我曾毫不修饰地针对他的作品谈到了书法中的“清”“浊”问题,并建议他作出调整。两年过去,他作品中曾经存在的“浊气”逐渐被澄清,干净的线条里也显露了清癯的骨力。而今劲爽而不失温润的线条质感,不是简单的风格调整问题,而是经历了较长时间内省后的删繁就简,是勇气和能力的共同作用。
一般来说,人们很容易将风格形式的调整或取法的转向视为“变化”或者“进步”,这是常常发生的误会。正如关于“什么是书法基础技法”或所谓“核心技法”的讨论一样,很难藉由外部问题的讨论深入到它的内核。孝明的行动,从实践的角度解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变化——内部觉知与技法和风格训练的自觉统一。
艺术个体的性格特征自然而然地影响着他的艺术创作观及风格。孝明的乐观情绪纵使其在面对“困境”时,也始终保持着与生俱来的从容与松弛。今天仍将书法作为志业的人,都将带着问题前行,尤其坚持复兴古典传统的人,更需要坚韧与定力。当然还要同时拥有从容的心态和极为自觉的省察力。因此,这条路既酸楚,也幸福。
从艺术理论的角度,只要形式仍旧可以保存鲜活的生命情感,传统风格的书法创作在今天仍未失去其生命动力。在从未间断的书写与生活的交织中,孝明已经逐渐锻炼了一种属于他自己的技术方式。事实上,看似出于满足实用需求的技艺本身,却充满一种可以自行转化的精神力量。因此,我们的生命激情也一定会在某一天,被我们的书写真正激活,并超越时代的界限,拨动未来者的心弦。孝明也不例外,他那份源自日常的生活激情,终将在其笔端得到彻底的舒展——正如他手下那几道家常小炒,平凡中藏蕴真味。
写到这里,夜已经深了。更让我想起老家连绵不绝的小雨中那片氤氲的绿色田园。
龙 友
2025年10月于北京万柳客舍
![]()
展览部分作品赏析:
![]()
《径洒鸟鸣联》 2025年 180cmx16cm x2
![]()
《抚琴杂花联》 2025年 130cmx16cm x2
![]()
《画论二则》 2020年 21.5cmx20.5cm
![]()
《黄山谷词二首》2024年 24cmx15cm
![]()
《满庭芳》词二首 2024年 20cmx29cm
![]()
《司空图诗四首》 2025年 28cmx20.5cm
![]()
《元人诗二首》 2024年 32.5cmx9cm
![]()
《正气歌》 2025年 35cmx22cm
![]()
范仲淹《岳阳楼记》 2025年 22cmX45cm
![]()
苏舜钦《淮中泊犊头》 2025年 156cmx35cm
![]()
苏东坡《临江仙风水洞作》2024年 39cmx13.5cm
![]()
苏东坡《琴诗》 180cmx47.5cm
![]()
苏东坡《水调歌头》 2025年 27cmx17cm
![]()
苏轼《减字木兰花》 2024年 39cmx18cm
![]()
苏轼《临江仙》 2024年 39x27cm
—版权声明—
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原创内容 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
编辑丨陈丽玲
主编 | 廖伟夫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