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竞逐十八日,篆隶行草楷各展风华;收官之役启新章,楷书矩矱彰显正脉。历经篆之古厚、隶之朴茂、行之流美、草之狂放、篆刻之方寸镌秀,第二届 “中国书法大厦杯” 书法大奖赛终极篇章 —— 楷书评审如期登场。若前五场评审是笔墨金石绘就的五彩华章,楷书评审则尽显书法艺术 “法度严谨、气象正大” 的核心特质,一点一画蕴天地正气,起笔收锋承千年筋骨,静穆间自有风神,恰是中国书法 “法中见灵、正中显象” 的独特魅力。
![]()
本届楷书评审阵容群星璀璨、德艺双馨。评审组长由李啸担任,评委团囊括李松、孟繁禧、杨明臣、李远东、韦斯琴、李国胜、张志庆及网络推选评委宋旭安,一众书界名家以专业担当护航评审公正。16 日上午,初评工作循章有序、严慎推进。评委团紧扣楷书 “法度森严、气象正大” 的审美旨归,从笔法精到度、结体稳健度、章法谐和度及气韵贯通度等核心维度,对四千余幅非中国书协会员投稿作品逐一细审精鉴,最终遴选出 750 幅佳作晋级午后复评。
![]()
![]()
![]()
当日下午,9 位评委分置两组,同步评审初评入围作品与中国书协会员投稿力作,其间穿插交叉复核环节,细究对方遴选遗珠,力避沧海遗珍之憾。经多轮审慎甄别、反复榷商,221 件作品脱颖而出,跻身终评之列。此次终评入围作品名家新秀同台竞辉、百花齐放:191 号作品的作者郭大华先生已92岁高龄,作为赛事最高龄参赛者,其笔下尽显 “人书俱老” 的醇厚意蕴;181 号国展评委刘京闻先生四屏中楷巨制赫然在目,气势雄浑。尤为值得关注的是,小楷作品以其耗时费神的创作特性,在 221 件入围作品中独占 50 席,占比达 22.6%,足见书家对小楷艺术的深耕与钟爱。
![]()
![]()
17 日,终评环节如期启幕。赛事采用 “作品赋分、当场亮分” 的评审机制,从 221 幅作品中遴选 75 幅晋级,其中大楷 21 幅(占比 28%)、中楷 48 幅(占比 64%)、小楷仅 6 幅(占比 8%)。作为评审委员会中唯一的女性评委,韦斯琴女士书风法度谨严、秀逸清雅,早已名噪书坛。这位书界极具影响力的女性书家,其评审尺度素来备受瞩目。从 17 日下午的亮分实况来看,她秉持审慎公允之态,打分多为全场基准低分,尽显专业担当与评审风骨。评委宋旭安则表示,此番公开透明的评审方式,旨在确保赛事结果的公正性与权威性,让真正的书法精品脱颖而出。
![]()
![]()
从晋级作品来看,大字作品中特别精彩之作不多,或多或少存在瑕疵,而小字作品出彩者不少 —— 如 24 岁青年创作者的全场字数最多 150 号小楷作品,近万言篇幅以文征明为基调,书写干净灵动,堪称佳作。宋旭安同时提出,评审应立足大展整体,关注书风多元化,让不同风格的优秀作品都能获得认可。最终,参赛年龄最长的 191 号郭大华先生作品以 79.94 分遗憾淘汰;181 号中国书法家协会行书委员会委员刘京闻作品以 83.99 分位列第 32 名,顺利晋级。观察员杨树岳老师特别指出,入围 75 幅作品中年龄最小的 163 号作者,其大字魏碑书写刚劲有力、线条老道,实为难得,期待其在后续审读中顺利闯关。
![]()
![]()
18 日,文字审读工作如期举行。此前排名第一的 15 号大字作品,取法黄庭坚,书写娴熟、用笔沉厚自然,却因正文出现多处文字失误 —— 繁体 “茅齋” 误作 “茅齊”“纡徐” 误作 “纡余”“興” 误作 “與”,落款中 “餘” 误作 “余”,最终遗憾淘汰。文字审读专家杨勇、熊言安、李逸野结合本次评审案例,提出五点专业建议:其一,文本需以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等权威出版社的出版物为依据,确保文字源头准确;其二,书写他人(含古人)作品务必注明出处,避免引发原创误解及抄袭争议,且书写内容需力求完整,不得割裂文本原意;其三,遇简化字对应多个繁体字时,需精准择用,同时严禁随意增减笔画;其四,除正文外,落款文字亦需仔细推敲,力求简洁凝练,避免文白夹杂;其五,自作诗词、对联应严守格律规范,做到文词通顺、表意清晰 —— 如本次拟获行书特等奖的作品,虽书写艺术无可争议,却因对联不合律遭到网民广泛诟病,值得创作者警醒。
评委李国胜谈及大字作品时表示,大字创作难度高、把控不易,评审中应给予适当包容,让大赛作品在形式大小上更丰富饱满;同时他坦言,当下兼具传统功力与鲜明个性的作品实属难得,因打分规则为 “去掉最高分与最低分取平均值”,部分风格突出、突破常规的作品往往难以出圈。此外,全场唯一采用紫红色纸创作的 189 号作品,取法颜楷且不乏新意,被誉为 “红得发紫”,却因正文中间遗漏十余个字,最终降级为入选作品,令人惋惜。经过严格的文字审读后,排名前十的作品中有 6 件顺利过关,最终 44 幅作品晋级获奖评审。18日下午,对晋级入展的 44 件作品重新打分,从中产生优秀奖 8 件(含小楷 1 件、中楷 7 件)。16 时 20 分,巅峰对决正式开启,85 号作品以 95.33 分的高分一举夺魁,将 50 万元楷书大奖收入囊中,为本次楷书评审画上圆满句号。
![]()
作为全程参与本次大赛的笔者,历经各环节评审与作品遴选后,有以下几点思考:
1. 缺乏真正兼具才情与巧思、既深植传统根脉又能突破创新的精品力作,佳作难觅。多数作品或囿于古人窠臼,或刻意求新失却根基,未能达成“入古出新”的高阶审美追求。
2. 入展获奖作者呈现年轻化趋势,虽为书坛注入新鲜活力,但综合学养整体欠佳。展厅形式主义倾向日益凸显,过于偏重书写技巧打磨、用纸与章法形式设计,执着于表面,导致作品风格面貌雷同化。更为严重的是忽视文史哲素养、艺术审美等字外功的积淀与修炼,作品缺乏精神内涵与文化厚度。
3. 现行评选打分机制存在短板,量化评分易使四平八稳的中庸化作品获得高分,而个性鲜明、富有张力的佳作因评分维度难以全覆盖,往往被埋没,最终评审结果往往未能尽如人意。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