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篆刻太难太小众?大众篆刻说“不”

0
分享至




“看完展览,我的第一感受是那么多老师、同学在用不同材料、手法设计印章,越看越心动,很想自己也动手试试,创作一枚原创印章。”毕业于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的李女士说。

提起篆刻艺术,你的印象是什么?或许是精湛的刻工,或许是名贵的石材,厚重,但不易令人亲近。正如当代著名书画家、篆刻家韩天衡所说,艺术始于使用,印章从商周到现在,是普遍使用的证鉴,明清以来产生了以文人为主体的种种篆刻流派,为印章赋予了更深厚、多元的文化属性。然而由于石材的名贵和稀缺、电子键盘输入盛行、手工篆刻难以掌握等原因,许多人特别是青少年对篆刻日渐陌生,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诗书画印”四大艺术中,唯独篆刻难以普及,不免令人遗憾。

如何破解?正在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博物馆展出的“印记管院 拓新领变——复旦管院恢复建院40周年大众篆刻作品展”,让很多像李女士这样的年轻人看到了篆刻不同于传统印象的另一面。


参观展览的家庭

创新,当印材不只是石材

什么是大众篆刻?展览期间举办的“繁荣新大众文艺:大众篆刻的时代价值与未来图景”研讨会上,上海中国书法院副院长王琪森谈到,综观历代篆刻艺术,基本上都是以笔法、刀法、章法为主体内容,即以技艺化的传授和师徒式的传承为主要手段和方式,不仅造成了学习上的难度和时间上的长度,而且在突破与提升上也显得相当不易,使得以往的篆刻局限在小众艺术的范畴内。而大众篆刻却用系统的组合、构成的形态及分解的方式,将其完全程序化和智能化,为篆刻“松绑”与“解套”,化难为易而化繁为简,传承有序而守正创新。

创新,首先在于材料。打破传统的“石章独尊”,在这场大众篆刻展上,俗称“工业面粉”的空心玻璃微珠大放异彩。这种微米级新型轻质材料被广泛应用于石油工业、航空航天、5G通信等领域,物美价廉、可塑性极强,成为大众篆刻的新兴热门材料,让设计者轻松实现“尺寸自由、颜色自由”。比如一款释文为“复旦商科经济学会”的印章,即以空心玻璃微珠为印材,内部还加入了细碎的小贝壳——“贝币”曾是通行于中国先秦时期的原始货币,其中商代铜贝被确认为世界最早的金属货币。


以空心玻璃微珠为印材的“复旦商科经济学会”印章。施晨露摄

被广泛应用于3D打印的光敏树脂,也成为印材的主力,比如释文为“复旦大学商业博物馆”的一件展品,印稿出自复旦大学中山临床医学院王世远之手,造型来源则是复旦大学EMBA首届毕业生赠送母校的一尊青铜鼎,被微缩后成为印章造型,恰与1924年复旦大学筹办商业博物馆的历史呼应。


3D打印的光敏树脂制成的“复旦大学商业博物馆”印章。施晨露摄

记者在现场粗略统计,除了传统石材,水晶、木、金属、紫砂、亚力克、青铜、黄铜和光敏树脂、ABS树脂、空心玻璃微珠、深渊镜等各色材料的组合,令人目不暇接。甚至竹根也成为印材,复旦-港大IMBA项目校友钟安贡献的一枚“复旦商科”印,以拔节而出的竹根为材,寓意1917年复旦首创商科,令人印象深刻。


竹根也能成为印材。施晨露摄

另一件特别的材料来自复旦管院政立校区启用仪式上使用的彩色气球装置,回收压制为彩色软胶,释文为“政立校区启用”的这枚印章覆盖上斑斓的气球回收材料,充满仪式感与小巧思的设计来自复旦管院ESG与可持续发展工作执行小组,可谓“知行合一”。


使用了气球回收材料的印章。施晨露摄

可以说,这些创新既解决了传统印材资源有限的问题,更通过材质与主题的匹配,赋予作品更深层的文化寓意。

科技,让传统多了可能性

创新,还包括技术与形式。现场多枚印章仍旧保留了手工刻制的温度与精细,但更多展品有了新技术的赋能,展现出更多样的形式。在彩色喷绘、激光雕刻、3D打印、机器刻制的助力下,赋予更多普通人创作出属于自己的创意印章作品的可能性。比如复旦大学未来信息创新学院吕泽宇设计的“商学会”印章,用ABS树脂和3D打印技术完成了类似乐高积木的效果——1928年创办的复旦商学会是当时全校规模最大的学术研究团体,下设总务部、出版部、研究部、演讲部、运动部、游艺部多个部门,正如积木拼搭组成的合力。


犹如乐高积木拼搭的“商学会”印章。施晨露摄

在新技术助力下,复旦老校门、校训墙、中外合作办学的不同城市标志性建筑等,都化作“方寸”上的风景;还有一些抽象风格的造型充满艺术感,复旦信息管理与商业智能系的“信智行远”章不仅将数据库、二进制、决策树和神经网络等学科核心元素融入设计,还将二维码巧妙嵌于“未来感”造型中,观众扫码即可了解该系介绍,充分展现现代信息的通达。



造型各异的印章。施晨露摄


融入二维码的印章。施晨露摄

技术革新并非对传统的否定,而是通过“科技+艺术”的融合,拓展创作的可能性。《大众篆刻十八讲》编写组成员黄卫谈到,以往,创作者通常以毛笔在纸上手绘设计印稿,为获得理想效果,往往需要多次反复修改,费时费力,如今借助计算机软件,仅对需要优化的局部进行调整,大大提高了修改的效率与精度。计算机软件不仅可以放大局部进行精准处理,还能保存不同版本,便于随时回溯到任一步骤。这种便捷的创作体验,是新技术为篆刻带来的全新创作方式。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展览项目组成员介绍,在这次展览中,AI大模型也助力了部分印章造型设计,当然,人的创意是第一位的,新技术能够帮助创意更好地落地,充分体现了当下时代的特性。





造型各异的印章。施晨露摄

情感,让篆刻流淌着温度

如今,年轻人喜欢集章,在文旅地标、文博场馆、文化活动现场,排队盖章已经成为一道风景。某种意义上,这正是印章文化的创意发展。

展览现场,大众篆刻倡导的“印六言”(印言史、印言事、印言趣、印言情、印言志、印言美)、“印六化”(应用生活化、推广网络化、制作智能化、材料多元化、设计数字化、创作主题化)、“印六新”(新理念、新题材、新科技、新材料、新设计、新造型)、“印六进”(印文化进国际、进景区、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在展墙上一一呈现,与展品呼应,参观者对大众篆刻理念有了具体的感知。




大众篆刻理念在现场实现。施晨露摄

篆刻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色“符号”,蕴含着中国人的自然观、人文观、审美观和独特的设计理念。印章里,更流淌着了浓浓的情感。在展览“缅怀与感恩”展区,有一组以复旦商科时期的代表人物照片为原型的人物印章,由画家刘双手绘肖像设计造型。印章表现的人物分别是复旦首任商科学长(教务长)蔡竞平、复旦商学院首任院长李权时、中国第一位注册会计师谢霖、复旦商学院第二任院长李炳焕以及教过复旦大学1952届工商管理系学生的徐子蓉和马家骅两位老师。


印章里流淌着浓浓情思。施晨露摄

1952年,新中国百废待兴,复旦大学1952届工商管理系毕业生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培养的第一届大学毕业生,奔赴祖国各地,投身经济建设。作为这届毕业生中的一员,李岚清老校友参与了第一汽车制造厂的筹建。1958年,新中国第一辆自主研制的“东风”牌轿车和第一辆自主研制的“红旗”牌高级轿车试制成功。


新中国第一辆自主研制的“东风”牌轿车和第一辆自主研制的“红旗”牌高级轿车模型。施晨露摄


车模造型印章。施晨露摄


车模造型印章。施晨露摄

“新中国第一批毕业生”印的造型正是源于该型号“东风”牌轿车原型车模,边款为“1952年,52届工商管理系毕业生奔赴祖国经济建设前线”。“投身新中国经济建设”印的造型则源自1965年研制成功的“红旗CA770”原型车模。这两辆车模,见证了我国轿车研制和生产的起步,更是复旦学子报国初心薪火相传的具象化。步入二楼,展览最后一个篇章“我是复旦人”展区,参观者还能看到由李岚清老校友捐赠给复旦大学和复旦管院的篆刻作品、题赠作品以及新中国第一辆“东风”轿车和第一辆“红旗”轿车模型,与印章遥相呼应;还有1952届工商管理系毕业生合影和1950年工商管理系15名同学报名参加抗美援朝的照片……

思考,大众篆刻进一步融入生活

从“小众雅玩”到“大众艺术”,大众篆刻“保卫汉字、弘扬汉字、让篆刻艺术走向大众”的初心,在展览的筹备和呈现过程中得到充分彰显。

项目组提炼出88组释文向大众发布,应征的创作者既有复旦大学的本科生、硕博生,也有教职工和校外社会人士,年龄各异,兴趣各异,但都为大众篆刻而着迷。正如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黄琤所说,大众篆刻作为新大众文艺的重要载体,正在突破传统边界,由专业圈层逐渐走向大众生活,以创新材料、数字工艺和新媒体传播,为“方寸之美”注入跨界活力,让篆刻不仅是观赏的艺术,更作为一种人人可参与、可体验的文化行动,融入新大众文艺的整体。

中国电力书法家协会主席团成员、篆刻委员会副主任,《大众篆刻十八讲》编写组组长周威涛感慨,二十年来,大众篆刻坚持走大众文艺路线,将篆刻艺术和现代数字科技、先进制造技术、互联网传播模式等当代科技结合,大众篆刻与新技术的碰撞,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服务于文化事业、服务于艺术创新。通过这次“印记管院 拓新领变”大众篆刻作品展可以看出,“大众篆刻”已经成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创新和发展篆刻艺术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的中国印文化新形式。

“不虚此行,许多印章的选材和设计十分新颖,很有‘科技含量’。这些各具特色的印章里,承载了复旦管院丰富的文化底蕴,是一种既厚重又轻盈,既前卫又怀旧的奇妙融合。”特地前来参观的篆刻爱好者刘女士走出展厅前,用主办方准备的印章在一幅长卷上留下印记,成为这件最特别的互动展品的共创者。



参观者可以在长卷上盖印“共创”。施晨露摄

“‘印’要考虑到方便钤盖的实用性功能,大众篆刻尤其倡导方便大众辨识,不受‘篆书+镌刻’的束缚,允许运用今体字和图形图案。特别是涉及古体字(篆书)中还没有出现的汉字,鼓励用今体字创作,以免产生歧义。”周威涛说。

记者在现场发现,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让印章释文里出现不少英文,如何篆刻成为新的艺术课题。复旦MPAcc项目校友金嘉玺用“鸟虫篆”字体设计了“复旦MPAcc”印——“MPAcc”融入篆体毫不违和。“我想表达的是守正创新的精神和理念。”金嘉玺说,在设计中加入英文字母,既是挑战也是创新,“根据传统的结字规律进行设计,沿着‘守正’的路去突破传统,希望大家能驻足多看看,了解篆刻艺术并不遥远也不神秘,而是生动又可爱的。”


英文融入篆文。施晨露摄

“印章文化其实从未远离中国人的生活,更有成为新创意、新文艺载体的潜力,在文旅商体展融合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周威涛和很多篆刻界人士畅想着,大众篆刻融入创意设计、影像音乐、美术动漫、科技教育,走进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将印章或篆刻元素图案应用于衣服、鞋帽等,让印文化成为新的时尚潮流;将篆刻元素融入食品制作,或许可以成为咖啡拉花、蛋糕装饰;将印章和篆刻元素应用于建筑物设计、居家装饰、生活用品等,大众篆刻可以成为美好生活源源不断的灵感和陪伴……


参观者在现场

原标题:《篆刻太难太小众?大众篆刻说“不”》

本文作者:解放日报 施晨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上观新闻 incentive-icons
上观新闻
站上海,观天下
386813文章数 757833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