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午后,肿瘤科诊室的空气凝重得几乎令人窒息,66岁的王阿姨坐在病床上,双手紧攥着一方手帕,神情惴惴。
她刚被诊断为晚期癌症,身边的家人一片哀号,亲戚嘴里你一句“末期了,治也没用,不如回家吃点好的”,你一句“小心化疗还受罪”,邻居更是煞有其事地说“晚期癌症过来人都是疼得受不了,哪还有活路”……
![]()
王阿姨的叹息和不安让年轻的医生杨峥肃然起敬。这几年,他几乎每天都要面对类似的疑惑和恐惧。他意识到,关于“晚期癌症是不是只能痛苦等死”、“到底需不需要治疗”,这些看似绝望的话,正在无声地摧毁许多家庭的信念。
事实真的如此不堪吗?活活痛死,是癌症患者的唯一出路吗?放弃治疗,就代表一丝生机也没了吗?今天,我们就来认真的聊一聊背后的医学真相。
事实上,随着医学科技进步,近几年,晚期癌症并不等于失去一切希望。“活活痛死”是许多人对癌症巨痛的刻板印象,但数据早已颠覆了这种悲观观点。
根据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统计,超过75%的晚期肿瘤患者通过规范镇痛治疗,疼痛程度能有效控制在可耐受范围内。应用口服吗啡、缓释镇痛贴等方案,患者有效缓解中重度疼痛的比例高达81.2%。
![]()
之所以很多人误以为痛不可挡,是因为缺乏科学治疗、对镇痛药物存在误解或者羞于表达疼痛,导致“小病拖成大痛”。
而现代医学强调“以人为本”,除了抗癌本身,对疼痛、营养、情绪等整体管理越来越全面,许多癌症患者即使在晚期,依然可以实现带瘤生存、生活自理,甚至完成旅行、烹饪、照顾孙儿等日常愿望。
不少流言称“化疗太毒了,多活两天,不如少受点罪”,还有“治也是白治,索性躺平”等极端观点。这种说法极其危险且有害。
其实,现代肿瘤医学已经将癌症治疗模式由“杀死癌细胞”转为“延长高质量生存”。哪怕是晚期癌症,积极规范的治疗也可以换来宝贵的时间与生活质量的提升。
权威数据显示,经过多学科全程管理(MDT)指导下的综合治疗,部分晚期癌症患者的中位生存期被延长了6至18个月,更有部分“慢性化癌症”如晚期乳腺癌、前列腺癌,患者甚至能带病生存5年以上。
![]()
这新生的不只是时间,更是与至亲陪伴、人生完成重要心愿的可能。这也是医生始终呼吁“规范治疗,切勿放弃”的核心原因。
需要警惕的是,盲目相信“纯中药、偏方、气功”替代专业癌症治疗、拒绝一切医学干预,反而让本可控制的症状加剧、并发症增多。
近年来,因偏信网络谣言而“中途放弃”的患者,复发和并发症率均显著升高,平均生存期缩短25.9%。
事实证明,癌症即便进入晚期,依然有诸多可提升生存与生活幸福感的方法。规范治疗下,患者可获得以下三大改善:
疼痛明显缓解
规范化镇痛方案可覆盖90%以上的中重度肿瘤疼痛。结合舒缓疗法、心理支持,越来越多患者能够从“忍痛等死”走向“疾病共处”,活得有质量、有尊严。
情绪与精神改善
专业心理师介入,配合抗抑郁药、音乐疗法等干预手段,有效降低癌症患者重度抑郁/焦虑发生率约41%。大量案例证明,这一举措可显著提升求生意志和生活满足感。
![]()
生命期显著延长,与家人共度关键时光
根据北京协和医院数据,主动接受多学科支持治疗的晚期患者,中位生存时间显著延长,部分患者还能实现“带瘤十年”。他们完成了看儿女结婚、孙子满周岁等人生里程碑,实现“带病带笑”而非“痛苦无助”。
主动沟通,不“忍痛”
医生鼓励患者勇敢表达疼痛等级,科学用药,是关键一环。常规镇痛不会成瘾,专业评估可制定个体化缓解方案。
坚持综合治疗,拒绝偏方
西医、营养、中医、心理多管齐下,定期复诊、及时处理新问题,远优于轻信无证“良方”。尤其中老年群体,更需医学指导、谨防耽误正规治疗时机。
重视情绪调适与家庭支持
及时求助社工、心理医生。家人温暖陪伴、善意倾听、鼓励表达希望,多有助于抗击病魔的信心提升。
![]()
合理运动、注重营养
适度运动如慢步、拉伸,根据体质调配蛋白质、热量摄入,对维护免疫和精神状态至关重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