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网讯(记者彭锡)2025年11月19日是第24个世界慢阻肺病日。当天,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下称:省一院)在院内举行了专项义诊活动,向公众普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下称:慢阻肺)防治知识。省一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张云辉强调,活动后气短是慢阻肺的标志性症状,吸烟是最主要致病因素,而肺功能检查是诊断该疾病的金标准,公众需科学认知、积极预防、规范诊疗。
![]()
“不少人把慢阻肺简单等同于‘气喘病’,这其实是误区。”张云辉介绍,慢阻肺的核心特征是气流受限,最典型的表现就是活动后气短,部分患者还会伴随长期咳嗽、咳痰等症状。从临床诊断来看,医生会关注患者是否存在“桶状胸”等体征,而普通公众可借助血氧饱和度仪进行初步自查——若血氧饱和度低于88%,且该数值持续15分钟以上,提示可能存在低氧血症,需立即就医,这是慢阻肺较为直观的预警信号。
谈及慢阻肺的发病诱因,张云辉明确,吸烟是目前已证实的最主要致病因素,这也是男性慢阻肺发病率高于女性的关键原因。此外,空气污染、频繁呼吸道感染以及部分遗传因素也可能增加患病风险,其中后天环境因素对疾病发生的影响更为显著。
在预防措施方面,张云辉将戒烟列为首要任务,同时建议公众尽量避免长期处于污染环境中。针对戒烟初期可能出现的不适,她特别给出指导:“刚开始戒烟时,很多人会出现烦躁不安、失眠、体重上升、注意力不集中等反应,这属于正常现象。通常4周后,除体重外的其他不适症状会基本消失,体重增长也多在两个月后趋于平稳,坚持戒烟对预防慢阻肺至关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慢阻肺虽好发于40岁以上人群,但最新流行病学调查显示,35岁人群已可纳入高危筛查范围。张云辉警示,若慢阻肺未能及时干预,危害会逐步加剧:疾病初期会导致患者活动能力下降、影响正常工作;随着病情进展,长期缺氧会引发脚肿、口唇发紫等症状,这意味着身体脏器功能已出现损伤,严重时可能发展为肺心病、呼吸衰竭等并发症。
“一旦出现不明原因的活动后气短,且伴有咳嗽、咳痰等症状,务必及时到医院接受专业诊断。”张云辉着重强调,肺功能检查是诊断慢阻肺的“金标准”,公众切勿因担心检查繁琐而拒绝。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不仅能有效控制病情进展,更能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降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云南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