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2岁的慢阻肺病患者张大爷是我们的老病号,此次急性加重前他就曾来复查过一次,当时他血氧92%,他还挺得意地对我说,比头天还要高一些……他平时维持在96%左右,但最近总感觉是血氧仪测不准,因为总是有波动,比如静坐时92%、走路时89%、躺下又回到94%,我建议他住院观察,他没来。直到某天夜里突发呼吸困难送来急诊,血氧掉到了78%,十分危险。”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宁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卢鑫医生为我们讲述这个病例时指出,许多呼吸慢病患者不知道血氧波动到底哪个才是“安全值”,也不知道波动的危害,这个问题值得重点讲。
90%是血氧监测安全值?多数人都踩坑!
卢医生告诉我们,大多数呼吸慢病患者认为“90%”就是血氧值的一条安全线,一方面是认为高于90%就没事,另一方面认为低于这个值就需要吸氧,都是错误认知。不同疾病、不同状态的安全值不同,尤其对于慢阻肺病人群来讲更不能“一刀切”。
“慢阻肺病患者因长期气道慢性阻塞、肺功能进行性下降,身体已逐渐适应了慢性低氧状态,比如有些患者静息时动脉血氧分压可能仅60-80mmHg,对应血氧饱和度约88%-92%。此时若盲目以90%为安全线,强行通过高流量氧疗将血氧提升至90%以上,反而会抑制患者原本薄弱的呼吸驱动,因为慢阻肺病患者的呼吸主要靠低氧刺激颈动脉体化学感受器维持,高氧会减弱这一刺激,导致二氧化碳潴留,严重时还可引发肺性脑病,出现意识障碍、昏迷等,反而危及生命。”
“不同呼吸慢病的病理机制也不同,比如哮喘患者的低氧多为急性气道痉挛所致,血氧降至90%就可能提示急性加重需紧急处理了,间质性肺炎患者的低氧源于肺泡换气功能障碍,安全值可能更接近正常,如92%以上。因此,血氧的安全线需结合您的基础肺功能、动脉血气分析、临床状态(静息或活动后)等个性化制定。”
只顾“静态监测”也错,个体基线值最重要
卢医生告诉我们,还有一个误区就是监测指脉氧只测静息血氧,忽略了活动时血氧骤降的致命风险。
“比如慢阻肺病患者,动态监测就比固定数值更重要,如果您的基线血氧静息状态下是95%,活动后是92%,就一定要多注意活动后的波动值,是不是超过了4%?比如某次爬楼梯后若血氧骤降至92%以下,伴明显气短,这就是危险信号。因为慢阻肺病患者长期缺氧,身体会代偿性提高血红蛋白携氧能力,但活动时耗氧量激增,易导致组织缺氧。所以,清楚掌握自己的个体基线值最重要,这样就不会将短期波动当做常态,忽视信号了。”
“又比如呼吸慢病中的慢阻肺病合并肺心病,我们曾有个患者老王,他的基线血氧值,静息状态下是89%,夜间最低值是85%,这就超过了4%,这时候就一定要注意症状,比如晨起头晕、下肢水肿加重,这些都是危险信号。而且慢阻肺病合并肺心病的患者长期缺氧可导致右心负荷增加,因此该人群的血氧只要是低于88%就会加速肺动脉高压。”
为了方便大家理解和掌握,卢医生专门为慢阻肺病患者做了一张安全阈值参考表,如下:
![]()
△点击查看清晰大图
如何科学监测?两个步骤掌握好!
“建立个人基线值是第一步,具体方法是连续3天静息时和活动后测量,分别取平均值(如95%±2%),我们可以用手机备忘录记录早晚各一次,活动后要标注好活动的量(如:散步10分钟)。”
“第二步是掌握一个预警规则‘3、5、7规则’。什么意思呢?3就是3分钟法则,同一个姿势要测3次,波动>3-4%就需要警惕;5是指5分钟法则,活动后5分钟内血氧如果未恢复,要立即休息;7则是指7天法则,如果连续7天基线值下降>2%,就要就医排查肺功能是否有进一步下降。”卢医生讲道。
扫码添加小助手,加入患者群交流
![]()
专家简介 卢鑫
南京市江宁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医院肺部感染MDT秘书,长期从事临床与教学工作;学术兼职:江苏省医师协会呼吸病学分会感染学组委员;江苏省社会办医疗机构协会呼吸专业委员会感染学组委员、学术秘书;中国抗癌协会肺小结节分子标志物协作组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肺部感染性疾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实用新型专利三项、参编医学教材一部。

本文完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排版:张彦
此内容为医学科普,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
1
2
3
![]()
看呼吸
权威实用的
呼吸科普平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