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脑卒中(俗称“中风”)以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和高复发率著称,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秋冬季节是脑卒中发病高峰期,近期不少医院急诊脑卒中患者持续增多。11月19日,由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指导,上海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和上海市健康促进中心主办,上海外高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承办,上海市外高桥国际贸易营运中心有限公司、上海市健康教育协会和上海市控制吸烟协会等单位协办的“走进外高桥:活力生活远离卒中”上海健康大讲堂专场活动举办,邀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方堃副主任医师和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安丙辰,详解脑卒中防治与康复手段,助力大众掌握健康主动权。这也是上海市健康促进中心在外高桥片区设立“精准健康科普示范点”后的一场重要活动。
![]()
认清卒中高危信号,科学管理护心脑
脑卒中主要分为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两类。缺血性卒中占比达87%,俗称“脑梗死”,由血管血栓堵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引发;出血性卒中占13%,又称“脑出血”,因脑血管破裂出血压迫脑组织所致。方堃介绍,在上海等沿海地区,随着高血压管理普及,脑出血发病率逐步下降,但脑梗死仍较常见,秋冬寒冷天气易导致血管收缩诱发血栓,需重点警惕。
预防脑卒中,首先要明确危险因素。“不可干预的因素包括年龄增长、性别、遗传背景等,年龄越大风险越高,50岁左右和80岁左右是两个发病高峰。”方堃强调,“可干预因素中,高血压是最重要的可治疗因素,确诊后需遵医嘱服药并定期监测,既能降低脑出血风险,也能有效预防脑梗死。”
吸烟与过量饮酒会显著增加患病风险。方堃介绍,主动吸烟使脑卒中风险提升1.5-2倍,二手烟危害同样明显;过量饮酒加重血管负担,建议男性每周饮酒不超过2个标准杯,女性不超过1个。此外,糖尿病会使患病风险增加1.8-6倍,需通过饮食、运动和药物控制血糖;血脂异常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升高,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需定期体检干预。
方堃提醒,房颤作为常见心律失常,知晓率仅30%左右,却极易形成心脏血栓,脱落可能导致大面积脑梗及语言功能障碍。65岁以上人群若出现心悸、心跳不规律,应及时做心电图筛查,高危人群需在医生指导下接受抗凝治疗。
方堃强调,健康生活方式是预防基础。饮食上少盐少脂、多吃蔬菜水果,可尝试DASH饮食模式,减少外卖和高油高糖食物摄入;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乒乓球等,避免久坐;控制体重,男性腰围不超过102cm,女性不超过88cm;保证健康睡眠,警惕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严重打鼾且呼吸暂停时需及时检查。
方堃建议,35岁以上人群应定期进行脑卒中风险筛查。高风险人群需建档管理,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者可补充叶酸;未做过颈动脉超声的患者需及时完成检查,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并坚持每年随访。若颈动脉超声检查发现颈动脉狭窄50%以上,需转诊卒中中心评估干预。
若突发脑卒中,可通过“BEFAST”识别法判断:出现平衡能力丧失、视物困难、面部不对称、单侧手臂无力、言语不清等任一症状,需立即拨打120。目前上海已建成覆盖全市的脑卒中急救地图,61家定点医院提供快速救治,发病后4.5小时内是静脉溶栓黄金时间窗,治疗越早康复效果越好。
脑卒中患者后续管理也不容忽视。方堃介绍,出院后需每3个月随访1次,重点监测生活方式的优化、抗栓治疗(抗血小板或抗凝治疗)的服药情况、血脂、血压、血糖等控制情况。
![]()
从卧床到重返生活,科学训练是关键
脑卒中常留下偏瘫、感觉障碍等后遗症,其中偏瘫最普遍、对日常生活影响最大。但脑卒中并非“绝症”,遵循科学康复原则,从早期干预到长期训练,多数患者能逐步恢复,回归家庭与社会。
安丙辰介绍,脑卒中后偏瘫的核心问题是大脑对肢体的调控功能受损,出现上肢弯曲内收、下肢僵硬的痉挛模式,走路呈“划圈步态”。不过人体大脑具有可塑性,通过针对性康复训练可代偿或重建神经连接,受损功能逐步恢复。康复黄金期多为发病后到3-6个月。大部分患者此时功能恢复最快,但部分患者即使是在发病两年后,仍能通过训练取得进步。
安丙辰介绍,康复训练需分阶段进行,不同时期重点不同。早期康复通常在发病后1个月内,患者病情稳定24-48小时后即可启动。此时患者多处于“软瘫”状态,康复核心是预防痉挛和并发症:基础的“良肢位摆放”不可或缺,仰卧时在肩胛骨下、骨盆下垫枕,健侧卧位需垫起患侧肢体,患侧卧位可刺激本体感觉;治疗师会开展被动关节活动,防止肌肉萎缩和血栓形成,患者也可尝试Bobath握手等自助运动。
发病1个月后至半年内为恢复期,此时痉挛症状加重,康复重点转向打破异常运动模式、提升主动运动能力。安丙辰介绍,躯干训练是基础,通过骨盆旋转、髋部控制等强化核心力量;平衡训练从坐位到立位逐步推进,还会通过“扰动”训练提升应对意外的能力;步行训练聚焦重心转移、迈步动作,帮助建立正常步态。这一阶段需避免“误用综合征”,错误训练会形成顽固异常运动模式,阻碍恢复。
发病半年后进入慢性期,康复重点是巩固功能、适应生活。患者可在社区或家中训练,提升穿衣、进食、洗漱等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必要时借助康复辅具或康复机器人、功能性电刺激等设备辅助训练。此时家庭支持尤为重要,家人的鼓励能让患者更主动坚持训练。
随着科技发展,脑卒中康复也有了新手段。安丙辰介绍,脑机接口技术可通过大脑信号控制机械臂,脊髓电刺激、迷走神经刺激等技术能直接调控神经功能,镜像疗法、运动想象疗法利用大脑可塑性重建神经连接,康复机器人能有效预防误用,这些新技术可以有效促进康复训练的效果。
安丙辰提醒,康复训练并非“越多越好”,过度训练可能导致损伤,训练不足则无法达到效果。患者应在专业康复团队指导下循序渐进训练,定期评估调整方案;同时控制血压、血糖、体重等基础疾病,降低脑卒中复发风险,为康复保驾护航。
脑卒中后的功能障碍并非不可逆转。从早期的良肢位摆放、被动训练,到恢复期的主动运动、平衡训练,再到慢性期的生活适应、辅具应用,科学的康复训练能帮助患者逐步摆脱困境。只要坚持不放弃,多数患者都能重新动起来,回归正常生活。
原标题:《秋冬血管易“闹脾气”?脑卒中防治康复全流程,一文读懂护平安》
栏目编辑:马丹
来源:作者:新民晚报 左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