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一张在网络上引发关注的高三课程表。它没有名字,只有冷冰冰的“高三(17)班”;它没有空白,从清晨到深夜,密密麻麻塞满了16节课。今天,我们不谈宏大的教育理论,只跟随这张课程表,走过一个普通高三学生的一天。
6:55 - 7:20 | 早读:在困倦中开启的“开机”仪式
教室里的灯管发出嗡鸣,和英语单词、语文古诗文的声音混在一起。有的同学眼睛还半闭着,全靠意志力支撑着身体。这25分钟,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是一场强行开机的仪式,把身体和大脑从睡眠模式,硬生生切换到“高三”模式。
7:30 - 11:45 | 上午五节课:与时间赛跑的“流水线”
历史、语文、升旗、地理、语文……课程像传送带上的零件一样依次到来。最奢侈的不是知识,而是课间那10分钟。
那是真正的“冲刺跑”——冲向厕所,冲向走廊尽头的饮水机,或者仅仅是趴在桌上,争分夺秒地补3分钟觉。你会发现,下课铃响后,教室里常常一片死寂,不是不累,是连说话的力气都被抽干了。
11:45 - 12:50 | 午餐+午课:被压缩的食欲与思维
“午餐”二字在课程表上只占了25分钟。这意味着,小林需要像完成任务一样,在拥挤的食堂快速吞咽,甚至来不及品出饭菜的滋味。因为紧接着,数学课在午餐时间结束后立刻开始。胃里的食物还在消化,大脑就要处理复杂的函数和几何。这不仅是智力的考验,更是对生理极限的挑战。
12:50 - 18:05 | 下午五节课:与疲惫感的漫长拉锯战
政治、地理、数学、英语、数学……下午的时光是一场与地心引力和疲惫感的漫长拉锯战。阳光透过窗户晒得人发懒,但讲台上的声音不能停,笔尖在试卷上的沙沙声也不能停。每个人的桌角都堆着高高的书山,那既是知识的堡垒,也是用来遮挡老师视线,偷偷打盹的屏障。
18:05 - 19:10 | 晚餐与晚课:日与夜的模糊边界
傍晚6:05,课程表上写着“晚赥”(疑为“晚餐”)。这是一天中第二次“放风”,但仅有25分钟。之后,地理课将准时开始。当你坐在教室里上晚课时,窗外是万家灯火和飘来的饭香,那种对比带来的孤独感,是许多高三学子深刻的集体记忆。
19:10 - 23:40 | 夜晚四节课:燃烧最后的能量
语文、英语、历史、政治……晚自习被切割成不同学科的自习任务。教室里的空气混合着风油精、咖啡和试卷的油墨味。到了晚上十点多,很多同学的眼皮已经开始打架,但看到周围埋头苦读的身影,只能狠狠掐自己一下,继续坚持。 课程表上最后一节“历史”课,结束在深夜23:40。此时,校园早已寂静,宿舍楼也即将熄灯。
这,就是高三(17)班小林的一天。
16节课,735分钟被精准分配的学习时间。
当我们谈论这张课程表时,我们谈论的不是“刻苦”二字那么简单。我们谈论的是:
- 被剥夺的“空白”:课表上没有一节真正的体育课、音乐课或美术课,所有与考试无关的“无用之事”都被清除。青春的多样性,被简化成单一的答题能力。
- 被管理的“身体”:什么时候吃饭、什么时候学习、什么时候可以短暂休息,一切都有严格规定。个体的生理节奏和情绪波动,在这里不被允许。
- 一场集体参与的“极限挑战”:这不是一个人的战斗,而是一代人共同的经历。那些在深夜里亮着的台灯,那些写空了的笔芯,是他们对未来的承诺,也是时代刻在他们身上的烙印。
这张课程表,是中国无数高三教室的缩影。它让人心疼,也让人肃然起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