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编程能保送清北?”“幼儿园学不会是思维能力差?”近年来少儿编程培训市场热度飙升,一些家长盲目给孩子报名结果却“踩坑”不止。“孩子五年级学C++跟不上,转Python还是听不懂,想退费却成了老大难”“老人买3.9元体验课,被劝用花呗分期付3198元”……虚假宣传、制造焦虑等问题频现,关于少儿编程培训的相关投诉屡见不鲜。
新京报记者调查发现,少儿编程热背后存在诸多乱象:有道小图灵、核桃编程、西瓜创客等一些少儿编程机构鼓吹“白名单赛事可助力升学”,用升学噱头制造教育焦虑;跟编程相关的付费赛事层出不穷,部分赛事“含金量”存疑;有家长在焦虑裹挟下让幼儿园小朋友学习编程;部分编程机构通过高频骚扰电话推销,甚至诱导家长办理分期支付……
事实上,教育部早已明令禁止将培训结果与招生挂钩,专家也建议少儿学习编程年龄不宜太小,家长应理性看待少儿编程,警惕“速成论”与“升学捷径”话术,让编程教育回归兴趣培养本质。
![]()
少儿编程机构网易有道小图灵将“学编程助力升学,三天(拿)国字号证书”作为营销噱头。
“学编程助力升学”成核桃编程、
有道小图灵等机构营销噱头
“学编程助力升学,三天国字号证书!”在包括核桃编程、小码王、西瓜创客、有道小图灵等在内的多家少儿编程机构的宣传中,编程能力被包装成升学的“敲门砖”。
记者以家长身份咨询核桃编程“学习编程能否助力升学”时,客服人员表示“编程能够直接保送清华北大。”
核桃编程也在直播中介绍,在“白名单”赛事中取得名次,可以在小升初时走特招直招、提前预录、签约的方式,跨区域上重点初中。“每个地区对名次的要求不一样。北京的话要求比较高,走点招路径进小升初,需要综合看学生的在校表现、评优评奖、白名单赛事成绩等。拿到的证书越多,未来评选的时候优势越大。”
![]()
11月10日,核桃编程在直播间将“简历加分”“走点招”等字样打在屏幕上。
以“助力升学”为噱头进行宣传推广的机构不止一家。小码王在直播中表示:“(编程比赛)帮助孩子做简历用的,在小升初阶段走点招需要给学校递交简历,其中需要填写获奖经历,需要这些证书。白名单比赛是有用的。”
此外,西瓜创客也表示“可以查询目标院校的政策,针对性地进行赛事规划。北京的政策非常好,想要小升初做简历优化的,可以先把编程最基本的语言学会。”有道小图灵也提到“(学习编程)可以降分保送进入到理想的学校。”
但事实上,教育部早已明确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科类培训不得与升学挂钩,所谓“编程助力升学”只是机构吸引家长报名的营销话术。
2022年12月29日,教育部联合中央网信办、国家发改委等十二部门共同发布《关于规范面向中小学生的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的意见》,明确提出“严格招生工作纪律,不得将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结果与大中小学招生入学挂钩”。同时强调,要规范并减少面向中小学生的体育、文化艺术、科技类考级活动,各类考级和竞赛的等级、名次、证书等,除另有规定外,不得作为体育艺术科技特长测评、招生入学的依据。
各地教委更是严格禁止“点招”,并对相关行为进行过通报批评。2025年4月18日,北京市教委发布《关于2025年义务教育阶段入学工作的意见》,再次强调义务教育入学严禁以考试成绩和各类竞赛证书、培训竞赛成绩、考级证明等作为招生依据等。2024年5月,央视《焦点访谈》栏目曝光北京市部分学校存在“掐尖招生”现象,北京市教委随后对违反阳光招生要求行为的涉及朝阳区的两所学校进行通报批评。
部分机构组织学生参加非“白名单”赛事,
赛事“含金量”存疑
不少机构宣称“学编程可参加竞赛,提升背景”。与此同时,各个少儿编程机构在基础课程培训外,还推出单独的赛考培训课程,定价高于基础课程。但家长花费大量金钱时间报名后发现,部分赛事属于“白名单”外的比赛,其认可度存疑。
核桃编程提到,学习3个月可带领学生参与YCL(青少年人工智能编程水平测试)、CTL考级(全国青少年计算思维等级测评),学习6个月可带领参与GESP(CCF编程能力等级认证)以及ICC[全球发明大会(中国)竞赛活动]、AILD(全国青少年劳动技能与智能设计大赛)等“白名单”赛事。有道小图灵表示可参与获得NCT(青少年编程能力等级测试)“孩子的第一张国字号证书”。西瓜创客可参与CIE(中国电子学会青少年等级考试),以及Gandi信息素养大赛、全国青少年人工智能创新挑战赛、AILD、ICC。
对于名目繁多的赛事,家长觉得眼花缭乱的同时,也不禁心生疑问:这些比赛考级的“含金量”究竟有多少?
所谓“白名单”比赛指的是由教育部公布的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清单每三年动态调整一次。2025年9月,教育部公布了《2025-2028学年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名单》,共有47项竞赛进入名单,其中包括AILD、ICC等科创类比赛。教育部也在通知中再次强调,竞赛以及竞赛产生的结果不得作为中小学招生入学的依据和高考加分项目,不得在高校招生中违规使用竞赛结果。
江苏一名家长告诉记者,她在某少儿编程机构报名了2000余元的图形化编程课程。其间培训机构组织过几次需要交报名费的赛事,比如“蓝桥杯STEAM”,但一直没有组织参与白名单比赛。“我认为白名单赛事的含金量比较高,只想参与白名单比赛。少儿编程机构的人告诉我明年可以参加白名单比赛,但我的孩子已经不学图形化,转学Python了。”
按照教育部明确规定,面向中小学生的“白名单”赛事坚持“零收费”公益性原则,不得向参赛者收取任何相关费用。记者注意到,一些“白名单”外的赛事和考级需付费参与:如YCL青少年人工智能编程水平测试1-2级的报名费为300元/人次,3-8级的报名费统一为400元/人次;青少年人工智能核心素养测评普及阶段报名费为300元,进阶提升评审报名费为580元。
此外,需要提醒家长注意的是,“白名单”赛事也会动态调整。如2025年1月3日,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发布通知,宣布“2024—2025学年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大赛”(NOC)暂停举办。2025年9月,“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也不再列于新一轮“白名单”上;10月20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与国信蓝桥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发布联合通告,宣布工信部退出主办方,同时大赛名称变更为“蓝桥杯全国大学生软件和信息技术大赛”。
“学不会就是思维差”,
机构鼓吹低龄儿童学编程
“幼儿园孩子就能学编程,学不会就是思维能力不行。”部分机构向低龄儿童家长推销课程,将“学不会”归咎于孩子能力不足,制造家长焦虑。
记者发现,许多编程机构在招生宣传时,将少儿编程教育定位在6-12岁的少年儿童。但是在实际的招生推销中,仍会劝说家长给还在上幼儿园的孩子报名。
如西瓜创客介绍“孩子满足幼儿园大班就可以学习”;核桃编程客服人员表示:“一般的话,(幼儿园)大班就已经可以开始学了。大班可以学习图形化编程,叫Scratch。”并表示“如果说孩子听不懂的话,就说明他在同龄的孩子里面是属于思维能力比较差的,就更应该学了。如果说听得懂的话,学这个东西能够让他的思维变得更好更强。”
但教育专家表示,低龄儿童可能缺少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英语等学科知识方面的基础,过早接触复杂逻辑内容,反而可能打击孩子的学习兴趣。
北京市少年宫科技教育专家赵川龙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强制低龄儿童学习可能引发逆反心理,若课程内容与儿童认知能力不匹配,机械化的积木操作反而抑制创造力。”
![]()
中国计算机学会发布关于参加CSP-J/S认证需符合年龄条件的公告。图/中国计算机学会官网
今年,信息学奥赛谢绝12周岁以下儿童参赛的消息也引发家长关注。2025年2月,中国计算机学会(CCF)发布公告,对于报名参加CSP-J/S的年龄做出限制,报名参加CSP-J/S的被认证者在当年9月1日(不含)需满12周岁。公告称:“学习计算机科学有益于培养青少年的逻辑思维及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这需要一定的基础和认知能力,并非越早越好。近年来,参加CCF非专业级软件能力认证(CSP-J/S)的小学生呈现低龄化的趋势。小学生过早参加CSP-J/S对其身心健康和正常的学习会产生负面影响,也不符合CCF组织该能力认证的初衷。”
有机构诱导分期付费,家长退费时遭遇难题
“每天都能接到机构的推销电话,还被劝说用花呗分期缴费。”多位家长向黑猫投诉平台反映,部分编程机构通过高频骚扰电话推销,甚至诱导家长办理分期支付。但一旦家长想要退课,机构却拖延甚至失联,拒绝退款。
“普通孩子学编程能10倍提升上清华北大的机会!”2024年1月7日,云南家长倪女士在某少儿编程机构微信视频号直播间,第一次了解到少儿编程课程。被商家宣传打动,倪女士支付9999元购买了“课程大礼包”,包含Scratch、Python、C++、CSP-J通关集训营等课程,形式为录播+直播。
机构首先推荐倪女士上五年级的孩子学习C++语言,但因为课程难度高,孩子学不会。一个月后,经与任课老师沟通反馈困难,孩子转到了Python语言班进行学习。然而,不到两个月,孩子再次因学习困难跟不上进度而放弃。
2024年5月,倪女士开始尝试退款。“我后来多次联系售后工作人员,但对方反复拖延、不回复消息,我还被视频号屏蔽。商家曾提出退还3301元,但我无法接受,要求退还除已上课程外的全部费用。”
教育部等13部门2022年印发的《关于规范面向中小学生的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的意见》,明确了大课包销售的核心红线。机构不得一次性收取或以充值、次卡等变相形式,收取时间跨度超3个月或60课时的费用,且这一前提下收费金额不得超过5000元。
“我们完全可以用12期分期免息给宝贝一个尝试的机会。”河北家长郭先生向记者展示的与某互联网少儿编程机构的聊天记录显示,机构为了推销培训课程,向家长推荐分期付款的方式。
郭先生表示,今年5月,孩子的奶奶在某互联网少儿编程机构直播间看到了少儿编程课程介绍。“开始我母亲买了3.9元的体验课,让孩子试听一下。试听后孩子觉得还行,机构就开始不断给老人打电话推销。我母亲就给孩子报名了3198元的课程。”
“在付款时,因为老人的支付软件里没有那么多余额。他们就说可以通过分期付款,老人没太在意就答应了。结果第二个月因为老人忘记充钱还款,还产生了逾期的费用。”郭先生无奈地说道。
郭先生告诉记者,当初付费购买的是70节课,其中有20节是赠课。“后来才意识到,20节赠课是录播课。而且销售人员说这些课程可以上半年到一年,结果不到3个月,课程就上完了,让我们续费。我感到受到了虚假宣传欺骗,希望能够退费。”
记者在黑猫投诉平台发现,关于少儿编程机构的投诉不在少数。截至发稿,共有1623条投诉涉及少儿编程。主要少儿编程机构中,童程童美少儿编程教育关联952条,核桃编程关联451条,编程猫少儿编程关联242条。主要投诉问题集中在退款难、虚假宣传、诱导消费、服务质量差等。许多消费者表示,少儿编程课程质量参差不齐。
赵川龙表示,在少儿编程市场,一些课程名不副实,教学价值存疑。“如部分机构将‘机器人拼装课’包装为‘人工智能启蒙’,实际教学内容仅停留在积木搭建层面,未涉及核心的代码编写与逻辑训练。再比如Scratch图形化编程本应作为低龄儿童的启蒙工具,但若四年级后仍停留于此,则无法实现教育进阶,造成资源浪费。 ”
“此外,少儿编程市场 价格体系混乱,课程单价从几十元至数百元不等。 高价硬件的捆绑销售进一步加剧家庭经济负担,但课程内容可能被刻意拉长,实际效率低下,成本与价值脱节。”赵川龙说道。
专家建议“去功利化”看待编程学习
信息素养是国民基础教育的必备素养之一,编程教育是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内容。国家从2017年起密集出台多项政策推动编程教育发展。2017年《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首次明确提出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逐步推广编程教育,将编程教育纳入国家人工智能战略的重要配套环节。2022年,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编程作为信息科技课程的核心内容之一,为编程教育提供了更独立、系统的课程载体,推动其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规范化教学。
从政策层面看,将包括编程教育在内的信息技术内容纳入中小学相关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技能、增强信息意识、发展计算思维、提高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树立正确的信息社会价值观和责任感。
但在与家长的沟通中,记者发现,不少家长是基于“让孩子学点东西”“打比赛获得证书”“助力升学”等目的让孩子学习少儿编程。
事实上,少儿编程主要针对小学阶段的孩子,培训内容与真正的编程学习并不能完全划等号,更多起到“启蒙”的作用。
在初升高阶段,科技特长生的认证各个学校有相关标准,一般要求学生在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方面有一定特长,并取得相应证书。例如,北京海淀区某高中曾在往年的科技特长生招生简章中要求“参加信奥赛获得CSP-J组一等奖,或CSP-S组二等奖及以上,或NOI春季测试二等奖及以上;参加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或者金鹏科技论坛活动,获得区级一等奖及以上级别奖项”。
想要“保送清北”则更为不易,一般需要在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NOI)中入选国家集训队。最终获得保送名额的只是凤毛麟角。
赵川龙表示,功利化导向易使家长忽视孩子真实兴趣,陷入“盲目跟风”陷阱。“许多家长对编程教育一知半解,机构通过营造‘升学捷径’的话术误导消费者,例如宣称‘编程替代奥数成为科技特长生新路径’。直播平台上所谓‘升学规划师’通过曲解政策,夸大编程在招生中的权重,实则变相‘掐尖’营销。”
“需要注意的是,大量教培机构近年来匆忙转型编程教育,但其缺乏课程研发能力与师资储备,仅通过拼凑教材‘变身’素质教育机构。机构对教师的招聘要求普遍宽松,仅要求‘熟悉编程语言’或‘计算机相关专业’,缺乏教学资质硬性标准。高校计算机毕业生多流向互联网企业,导致专业编程教师稀缺。且目前少儿编程领域缺乏国家统一的课程体系与师资认证标准,机构在课程设计上‘各说各话’,例如同样以Scratch为启蒙课程,不同机构推荐的适龄范围从6岁至11岁不等,缺乏科学依据。 ”赵川龙说道。
赵川龙建议家长理性看待少儿编程,警惕“速成论”与“升学捷径”话术,结合孩子个体特点选择适龄课程,让编程教育回归兴趣培养本质。“少儿编程在低龄阶段的推广本应注重思维启蒙与兴趣培养,而非沦为资本逐利与焦虑营销的工具。唯有打破信息壁垒、完善监管体系,才能让编程教育真正成为助力儿童成长的翅膀,而非家庭负担的枷锁。”
此外,赵川龙也提到,国家相关部门应对市场进行进一步的规范和监管。需建立统一的课程体系与师资认证标准,明确不同年龄段的教学目标与内容边界,避免低龄儿童教育“小学化”倾向。机构在运营时也应更加透明,优质机构应通过公示师资背景、课程大纲及定价明细重建信任,同时注重编程的思维训练价值,而非功利化包装。
新京报记者 徐彦琳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穆祥桐
新媒体编辑 王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