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法务交出84页报告,核心就一句话:雷军说的不算数。
这话一出,全网哗然。不是因为法律逻辑多高明,而是因为。一个靠创始人IP打天下的公司,现在亲手把雷军的嘴给封了。
事情起因很简单:100多位车主花4.2万元选装SU7 Ultra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结果发现所谓“碳纤维”只是风道部分用了点真材,主体仍是普通铝合金。宣传图炫酷如F1赛车,实车却像贴了层塑料皮。车主怒了:这不叫升级,叫割韭菜。
![]()
小米怎么回应?
不退钱,不认错,反而在法庭上甩出84页材料,主打一个“切割术”:雷军不懂结构,他说的话不算数;宣传没写进合同,所以不算违约;4.2万配件“不是购车关键因素”;机盖那点导流效果,“日常用不上,没用也不算严重违约”。
翻译过来就是:我们吹牛,但没签保证书,所以你活该信了。
![]()
更讽刺的是,小米一边说“雷军不懂结构”,一边又拿他发布会的“劝退话术”当证据:“我说过有点小贵,是你自己要买。”
可谁还记得,发布会上大屏幕循环播放赛车呼啸、风洞测试、碳纤维特写?雷军站在台上激情澎湃:“这是为极致性能而生!”
现在倒好,一句“他说的不算”,就把所有信任一笔勾销。这不是法务辩护,是对用户智商的公开羞辱。
普通人买车,哪会逐字研读合同附件?
![]()
大家信的是品牌,是发布会传递的承诺,是雷军那张“理工男不会骗人”的脸。结果呢?产品缩水,售后推诿,法庭上还被教育:“宣传只是参考,别太当真。”
更令人寒心的,是那句“4.2万不算关键因素”。对普通家庭来说,4.2万可能是半年积蓄,是孩子一年的学费,是攒了好久才咬牙加的配置。可在小米眼里,这只是“可有可无的小配件”,不值一提。这种居高临下的冷漠,比产品缺陷更伤人。
![]()
而所谓“84页新证据”,大概率又是拖延战术。此前苏州案中,小米两次试图把官司转到北京,被法院驳回;如今南京开庭,又突然提交海量材料,庭审直接推迟十天。业内人士都懂:程序拖得越久,维权成本越高,车主越可能放弃。
可车主们坚持了半年,从被法院拒之门外,到反复举证,只为讨个说法。他们要的不是三倍赔偿,而是一句诚实的道歉,一次体面的退让。
可惜,小米选择了最冷酷的路径:用法务话术筑墙,用合同条款挖坑,用“雷军不算数”切割责任。仿佛在说:你可以爱我们的故事,但别指望我们兑现。
小米法务部的意思就是说,宣传归宣传,实际归实际。宣传的不算数,以实际的为准。
更讽刺的是,这套打法正在反噬小米自己。股价两个多月跌近三成,老米粉纷纷脱粉:“原来‘为发烧而生’,现在是‘为收割而生’。”
曾经靠“真诚”起家的小米,如今越来越像它当年反对的那种公司,营销天花乱坠,交付偷工减料,出事就甩锅“用户理解偏差”。
![]()
而最致命的,是信任的崩塌。当一家企业连创始人的公开承诺,都能在法庭上否认,用户还能信什么?信合同里那几行小字?还是信下次发布会的PPT?
雷军或许没想到,他亲手打造的“网红CEO”人设,有一天会成为法务团队急于切割的包袱。但这就是代价:靠故事赢得的用户,终将因故事破灭而离开。
小米若真想保住口碑,就别再玩“大字吸睛、小字免责”的套路,更别在法庭上说“雷军不懂结构”,他懂不懂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们到底敢不敢为说过的话负责。
否则,再多的84页报告,也堵不住人心流失的缺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