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前校长、美国前财长萨默斯,被曝在臭名昭著的爱泼斯坦“参谋”下,对一位中国女学者展开情感攻势,这瓜吃得人脊背发凉。
不是因为“泡妞”,而是因为权力、性别与学术伦理,在这场对话中被赤裸裸地物化。
从邮件记录看,萨默斯一边称,金刻羽为门生,一边和爱泼斯坦用代号危险,调侃她是否会上床;一边犹豫“要不要切断联系”,一边盘算“如何让她觉得我不可或缺”。
![]()
更令人不适的是,爱泼斯坦竟以“僚机”自居,教他玩“长期战术”,让她“保持被动等待”,这套话术,放在今天任何职场,都够得上性骚扰举报材料。
可荒诞的是,这一切发生在顶级学府的光环之下。萨默斯不是街头混混,而是手握学术话语权、曾执掌哈佛、影响全球经济政策的“大佬”;金刻羽也不是普通学生,而是受过精英教育、在国际舞台发声的青年学者。
![]()
但即便如此,在这段不对等的关系里,她依然被简化成一个需要被“攻略”的对象,一个供两人用概率模型推演“上床可能性”的变量。
最讽刺的,是爱泼斯坦的角色。一个后来因性交易未成年人入狱、最终“自杀”于联邦监狱的罪犯,竟能堂而皇之地充当“情感顾问”,参与讨论如何拿下一位女性学者。
而萨默斯不仅不避嫌,反而视其为知己,这暴露的不仅是个人道德缺陷,更是那个所谓“精英圈层”的腐烂内核:他们把操控、算计、物化女性,当作一种智力游戏。
值得警惕的是,整件事中,金刻羽始终沉默。她拒绝对外回应,或许出于无奈,或许为了自保。
![]()
毕竟,在学术圈,得罪一位前哈佛校长的代价,可能是一辈子被边缘化。她的“不发声”,恰恰印证了权力结构下的失语困境,当你站在巨人阴影下,连拒绝都显得奢侈。
而公众的吃瓜狂欢,也掩盖了更深层的问题:为什么我们总把这类事件当成“桃色八卦”,而非系统性权力滥用?
导师对学生的情感越界,从来不是“你情我愿”的私事,而是结构性压迫的缩影。尤其当一方掌握着推荐信、项目资源、学术前途的生杀大权时,“浪漫”早已掺杂胁迫。
更别提,爱泼斯坦这样的角色能深度介入,说明某些“精英社交圈”早已沦为灰色地带的温床。他们用学术、金融、慈善做掩护,实则构建了一个封闭的利益与欲望交换网络。女性,尤其是年轻、优秀的女性,在其中往往成为被评估、被分配、被“参谋”的客体。
![]()
如今,金刻羽的学术生涯暂未受损,但这不代表伤害不存在。心理上的羞辱、职业上的隐性排斥、舆论中的标签化……这些看不见的代价,远比一封撤稿信更持久。
这件事不该止于“吃瓜”。它该成为一面镜子:照出学术圈对权力边界的漠视,照出所谓“导师文化”背后的危险潜规则,也照出我们对女性沉默的习以为常。
真正的尊重,不是事后说“她很优秀”,而是事前就守住那条线,导师就是导师,不是猎手;学生就是学生,不是猎物。
否则,下一个“Peril”,可能就在你我身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